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体检证实为正常的老年人8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分析患者的焦虑情况,应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探讨其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焦虑及生活质量的评分与患者既往史及并发症密切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焦虑,生活质量降低,尤其对特定的患者更明显,临床中应积极开展干预,以更好地治疗疾病。
关键词 老年 糖尿病患者 焦虑 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98
老年糖尿病患者是指年龄60岁或以上的全部糖尿病患者,按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发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发病而延续至老年期的糖尿病[1]。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其病程较长,同时伴有身体的其他疾病,血糖易发生波动,容易并发微血管病变,因此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体现。本实验通过对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合理治疗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86例,均符合1998年糖尿病及其他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60~82岁,平均69.5岁。血糖波动在10.9~22.6mmol/L,病程2~36年。排除标准:①并发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②病情危重不能合作的患者;③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④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的患者。选取同期体检的86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1岁。两组在一般临床特征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焦虑及生活质量的评定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观察对象进行焦虑评分,分数20~80分,分数越高,焦虑症状越重。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有36个条目,8个维度,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得分范围均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患者于入院后10天进行焦虑自评量表的问卷调查,出院后30天进行生活质量量表的问卷调查。对照组患者于体检后进行两个量表的问卷调查,发放后1小时回收问卷。所有评价及计分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完成,并采用盲法。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AS6.12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焦虑评分的比较: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焦虑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评分8个维度的比较: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的8个维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中焦虑及总体健康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总体健康的评分与性别、是否伴有其他疾病、是否有并发症、既往史及有无配偶密切相关(P<0.05),见表3。
讨 论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机理是胰岛细胞逐渐走向衰竭的过程[2]。糖尿病在发达国家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同时既往并发其他疾病,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容易并发微血管的病变如肾、视网膜、神经、皮肤、足等。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3],可导致患者血糖不易控制,出现较大的波动,既而使并发微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焦虑是一种内心的紧张与不安,预感将要发生的某些危险或不利的、不愉快的心境和体验。糖尿病与焦虑并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而造成恶性循环,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质量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下,与个体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事物有关的生存状况体验,生活质量是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健康观的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健康指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生活质量包括患者生理、心理功能、社会关系融洽、家庭幸福、情绪饱满及身心健康等方面[4,5]。SF-36是评定生活质量的一种简明量表,可应用于人群的生活质量研究,共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行综合测量。苑沛然指出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正确了解糖尿病知识[6],积极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
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焦虑明显增加,而生活质量评分下降,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变化较明显,结果还显示女性患者、既往有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无配偶的患者焦虑表现更为明显,生活质量更差,提示对此类病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干预。有研究显示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遵医行为有显著改善[7]。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关键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但是,由于老年人缺乏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对注射胰岛素存在顾虑缺乏信心,遵医行为差。加之长期治疗花费高,担心会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易出现自行停药和减药的行为。因此,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以及药物依从性十分重要。另外,也有研究提出应用心理疏导法、放松静坐法、倾听音乐法、兴趣培养法等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对患者良好的控制血糖有辅助作用[8]。
总之,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为明显的焦虑,生活质量降低,尤其对伴有并发症及既往史、无配偶的患者更明显,临床中应积极开展干预,以更好的治疗疾病。
参考文献
1 李孝华,卢洁荷.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8):1833-1834.
2 陈玲,谭华林,符可文,等.2型糖尿病心理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660-1661.
3 杨水仙,叶子.心理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护理效果的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3(3):20-21.
4 吴蕾蕾,钱云,张敬平,等.高血压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780-782.
5 庞久玲,刘爱东.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焦虑、抑郁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1716-1717.
6 苑沛然.老年糖尿病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8):3637-3638.
7 王淑平.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822.
8 鄢立辉,朱成娟.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护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130-7131.
关键词 老年 糖尿病患者 焦虑 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98
老年糖尿病患者是指年龄60岁或以上的全部糖尿病患者,按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发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发病而延续至老年期的糖尿病[1]。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其病程较长,同时伴有身体的其他疾病,血糖易发生波动,容易并发微血管病变,因此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体现。本实验通过对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合理治疗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86例,均符合1998年糖尿病及其他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60~82岁,平均69.5岁。血糖波动在10.9~22.6mmol/L,病程2~36年。排除标准:①并发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②病情危重不能合作的患者;③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④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的患者。选取同期体检的86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1岁。两组在一般临床特征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焦虑及生活质量的评定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观察对象进行焦虑评分,分数20~80分,分数越高,焦虑症状越重。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有36个条目,8个维度,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得分范围均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患者于入院后10天进行焦虑自评量表的问卷调查,出院后30天进行生活质量量表的问卷调查。对照组患者于体检后进行两个量表的问卷调查,发放后1小时回收问卷。所有评价及计分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完成,并采用盲法。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AS6.12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焦虑评分的比较: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焦虑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评分8个维度的比较: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的8个维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中焦虑及总体健康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总体健康的评分与性别、是否伴有其他疾病、是否有并发症、既往史及有无配偶密切相关(P<0.05),见表3。
讨 论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机理是胰岛细胞逐渐走向衰竭的过程[2]。糖尿病在发达国家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同时既往并发其他疾病,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容易并发微血管的病变如肾、视网膜、神经、皮肤、足等。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3],可导致患者血糖不易控制,出现较大的波动,既而使并发微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焦虑是一种内心的紧张与不安,预感将要发生的某些危险或不利的、不愉快的心境和体验。糖尿病与焦虑并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而造成恶性循环,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质量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下,与个体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事物有关的生存状况体验,生活质量是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健康观的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健康指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生活质量包括患者生理、心理功能、社会关系融洽、家庭幸福、情绪饱满及身心健康等方面[4,5]。SF-36是评定生活质量的一种简明量表,可应用于人群的生活质量研究,共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行综合测量。苑沛然指出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正确了解糖尿病知识[6],积极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
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焦虑明显增加,而生活质量评分下降,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变化较明显,结果还显示女性患者、既往有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无配偶的患者焦虑表现更为明显,生活质量更差,提示对此类病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干预。有研究显示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遵医行为有显著改善[7]。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关键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但是,由于老年人缺乏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对注射胰岛素存在顾虑缺乏信心,遵医行为差。加之长期治疗花费高,担心会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易出现自行停药和减药的行为。因此,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以及药物依从性十分重要。另外,也有研究提出应用心理疏导法、放松静坐法、倾听音乐法、兴趣培养法等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对患者良好的控制血糖有辅助作用[8]。
总之,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为明显的焦虑,生活质量降低,尤其对伴有并发症及既往史、无配偶的患者更明显,临床中应积极开展干预,以更好的治疗疾病。
参考文献
1 李孝华,卢洁荷.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8):1833-1834.
2 陈玲,谭华林,符可文,等.2型糖尿病心理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660-1661.
3 杨水仙,叶子.心理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护理效果的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3(3):20-21.
4 吴蕾蕾,钱云,张敬平,等.高血压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780-782.
5 庞久玲,刘爱东.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焦虑、抑郁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1716-1717.
6 苑沛然.老年糖尿病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8):3637-3638.
7 王淑平.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822.
8 鄢立辉,朱成娟.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护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130-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