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创业文化是国家、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林类高校应该抓住创新创业的大好时机,以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创业技能、创业意识为目的,从精神、环境、制度和行为四个方面的建设入手,积极构建创业文化,促进学校发展。
关键词: 农林类高校 创业文化 构建
一、农林类高校构建创业文化的必要性
1.大学创业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国家鼓励创新,鼓励创业,建设创新型、创业型社会,大学责无旁贷。“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但可以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率,而且可以促进毕业生成为母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的先锋”[1]。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加强创业文化研究和建设,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创业文化对国家、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的推动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2.创新创业背景下农林类高校的创业文化应该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我国的农林类高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科门类逐渐多元化,一些单科性院校也逐渐发展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农林大学。但是,对照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林类高校的办学及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受长期的传统思想束缚,校园文化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循规蹈矩、求稳怕变等思想;二是二、三线城市的地域劣势,导致农林类高校难以吸引拔尖人才加盟师资队伍,现有师资的创业激情、意识、能力薄弱;三是主要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有限,教育资源紧张,难以满足师生创业需要的资金投入;四是培养模式陈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低下;五是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就业率较低或者就业层次不高,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低。
农林类高校要想快速破解以上困境,必须紧紧抓住创新创业大好时机,大力构建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教师、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科技创业活动,激发大学师生的创新思想,提升其创业能力;加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吸纳社会资金办学;同时,还以实际行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二、创业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高校创业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其目的在于在大学中倡导和弘扬敢于冒险、敢于竞争、敢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营造和形成宽容失败、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创业氛围,主要内容如下:
1.体现创业理念的校园精神。
这是大学创业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创业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是大学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的源泉和动因。它是创业精神、创业哲学和创业价值观念等内容的概括和凝炼,其核心内容是创业精神,也就是敢于冒险、敢于竞争、敢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
2.有利于创业活动开展的环境文化。
包括自然、人本、理性、人文等因素,具有社会自然环境、校园物质环境、物化人文环境、活的人文环境、教学信息环境、学生群体环境六个层次。[2]
3.适应创业特点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指各种规范、规定、指南,是调节和规范大学内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关系的制度的总和。
4.丰富多彩的创业行为文化。
创业行为文化是指为推动创业而开展的创业宣传、创业教育活动及创业行为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创业价值观的折射,是创业精神、创业哲学的动态体现,同时又受创业制度文化的制约和导向。[3]
三、农林高校如何构建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
大学创业文化建设应该围绕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以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创业技能、创业意识为目的,从精神、环境、制度和行为四个方面的建设入手,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培育具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精神是核心。
培育具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精神,在整个创业文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能反映大学师生面对创业的内心态度、意志状态和思想境界,是创业的根本和出发点。
(1)培养大学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倡导企业家精神。在当前的形势下,对大学师生加强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贡献国家贡献社会的精神,激发大学师生的创业激情,端正师生对创业的主观态度,变被动创业为主动创业,倡导企业家精神。继而逐步影响和改变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循规蹈矩、求稳怕变、官本位等封建思想,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创业文化。
(2)树立信心、宽容失败。大学创业文化应当更加注重对师生的呵护,倡导“敢于创业、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精神氛围,要逐步培养师生正视失败、敢于面对失败的创业态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创业道路上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越是在高技术领域,风险越大,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尤其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學生创业者而言,树立信心,正视失败,是非常重要的。
2.营造具有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证。
(1)大力建设创业物质文化。创业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研究对象的表层的创业文化,为鼓励和推进创业而建立的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有形的文化,如由高校和地方政府组建的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开放性实验室等有形设施。创业物质文化环境是基础设施,要让它们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让创造性灵感在优雅的环境熏陶下迸发出来。
(2)大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蕴涵广泛,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校报、宣传牌、橱窗、文化走廊、网站等都是。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隐性教育因子,往往有正式教育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蕴涵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效果。[4]
3.不断完善的创业制度文化是保障。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创业有关的法制体系,努力克服制约创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谋划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才能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支持和保护好创业者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成果,促进创业文化的发展。[3]
构建大学创业制度要从一切有利于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在人事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面要给师生的创业实践争取更大的空间,学校的仪器设备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对创业师生开放,学校的创业基础设施应用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4.优秀的创业行为文化是载体。
(1)注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重新思考构建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内容,增加专业之间的横向课程开设,加强选修课程建设等。
(2)努力构建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的体系。高度重视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业实践能力,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将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以展示创业实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包括金融税务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4]
(3)积极营造创业氛围。要利用好校园报刊、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媒介进行创业教育宣传,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把创业精神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举办创业论坛、主题活动、创业典型报告会,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陈笃彬,吴敏生.创建创业型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N].福建日报,2008-04-01.
[2]徐勋光,石国兵.略论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张效东.大学创业文化的结构、内涵及其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09,(12).
[4]吴彬镪.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科研项目【20070344】
关键词: 农林类高校 创业文化 构建
一、农林类高校构建创业文化的必要性
1.大学创业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国家鼓励创新,鼓励创业,建设创新型、创业型社会,大学责无旁贷。“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但可以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率,而且可以促进毕业生成为母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的先锋”[1]。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加强创业文化研究和建设,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创业文化对国家、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的推动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2.创新创业背景下农林类高校的创业文化应该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我国的农林类高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科门类逐渐多元化,一些单科性院校也逐渐发展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农林大学。但是,对照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林类高校的办学及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受长期的传统思想束缚,校园文化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循规蹈矩、求稳怕变等思想;二是二、三线城市的地域劣势,导致农林类高校难以吸引拔尖人才加盟师资队伍,现有师资的创业激情、意识、能力薄弱;三是主要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有限,教育资源紧张,难以满足师生创业需要的资金投入;四是培养模式陈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低下;五是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就业率较低或者就业层次不高,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低。
农林类高校要想快速破解以上困境,必须紧紧抓住创新创业大好时机,大力构建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教师、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科技创业活动,激发大学师生的创新思想,提升其创业能力;加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吸纳社会资金办学;同时,还以实际行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二、创业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高校创业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其目的在于在大学中倡导和弘扬敢于冒险、敢于竞争、敢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营造和形成宽容失败、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创业氛围,主要内容如下:
1.体现创业理念的校园精神。
这是大学创业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创业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是大学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的源泉和动因。它是创业精神、创业哲学和创业价值观念等内容的概括和凝炼,其核心内容是创业精神,也就是敢于冒险、敢于竞争、敢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
2.有利于创业活动开展的环境文化。
包括自然、人本、理性、人文等因素,具有社会自然环境、校园物质环境、物化人文环境、活的人文环境、教学信息环境、学生群体环境六个层次。[2]
3.适应创业特点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指各种规范、规定、指南,是调节和规范大学内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关系的制度的总和。
4.丰富多彩的创业行为文化。
创业行为文化是指为推动创业而开展的创业宣传、创业教育活动及创业行为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创业价值观的折射,是创业精神、创业哲学的动态体现,同时又受创业制度文化的制约和导向。[3]
三、农林高校如何构建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
大学创业文化建设应该围绕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以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创业技能、创业意识为目的,从精神、环境、制度和行为四个方面的建设入手,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培育具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精神是核心。
培育具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精神,在整个创业文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能反映大学师生面对创业的内心态度、意志状态和思想境界,是创业的根本和出发点。
(1)培养大学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倡导企业家精神。在当前的形势下,对大学师生加强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贡献国家贡献社会的精神,激发大学师生的创业激情,端正师生对创业的主观态度,变被动创业为主动创业,倡导企业家精神。继而逐步影响和改变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循规蹈矩、求稳怕变、官本位等封建思想,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创业文化。
(2)树立信心、宽容失败。大学创业文化应当更加注重对师生的呵护,倡导“敢于创业、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精神氛围,要逐步培养师生正视失败、敢于面对失败的创业态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创业道路上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越是在高技术领域,风险越大,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尤其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學生创业者而言,树立信心,正视失败,是非常重要的。
2.营造具有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证。
(1)大力建设创业物质文化。创业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研究对象的表层的创业文化,为鼓励和推进创业而建立的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有形的文化,如由高校和地方政府组建的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开放性实验室等有形设施。创业物质文化环境是基础设施,要让它们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让创造性灵感在优雅的环境熏陶下迸发出来。
(2)大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蕴涵广泛,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校报、宣传牌、橱窗、文化走廊、网站等都是。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隐性教育因子,往往有正式教育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蕴涵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效果。[4]
3.不断完善的创业制度文化是保障。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创业有关的法制体系,努力克服制约创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谋划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才能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支持和保护好创业者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成果,促进创业文化的发展。[3]
构建大学创业制度要从一切有利于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在人事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面要给师生的创业实践争取更大的空间,学校的仪器设备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对创业师生开放,学校的创业基础设施应用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4.优秀的创业行为文化是载体。
(1)注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重新思考构建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内容,增加专业之间的横向课程开设,加强选修课程建设等。
(2)努力构建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的体系。高度重视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业实践能力,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将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以展示创业实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包括金融税务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4]
(3)积极营造创业氛围。要利用好校园报刊、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媒介进行创业教育宣传,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把创业精神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举办创业论坛、主题活动、创业典型报告会,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陈笃彬,吴敏生.创建创业型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N].福建日报,2008-04-01.
[2]徐勋光,石国兵.略论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张效东.大学创业文化的结构、内涵及其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09,(12).
[4]吴彬镪.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科研项目【2007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