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化技术一般都用于制造业中,它能够有效完善产品的制造活动以及可以优化产品质量,随着数字化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装一般主要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必须物品,例如模具、刀具、计量器等,它的优劣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在工装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减短产品生产周期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中是制造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它的水平高低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科技也在迅速发展,这也就直接影响了现代制造业发展,主要变化有:产品生产更快,用户需求多样化等。
关键词:工装数字化;制造与功能性;研究
1工装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国内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制造业中,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已经成为主流。在目前的制造业中,数字化技术用于制造业中已经成为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高产品效益的重要手段。在近30年的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可以实现无图化生产模式,采用CAD/CAM实现百分之百的数字化设计生产[1]。
我国采用CAD/CAM技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刚开始仅仅应用于航空产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诸多领域中已经都进入了实用阶段。我国工装数字化技术中的CAD技术已经得到很好发展,实现制造业自动化设计的巨大飞跃。
2工装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意义
对于制造产业而言,工装数字化技术是实现技术升级的必要手段。为了使制造技术得到提升与创新,改变以往制造模式,就需要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引进,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来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采用工装数字化技术,此技术将会逐渐成为市场所需的主流。
在激烈的制造业市场竞争过程中,人们对所用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期使用的物品,例如:汽车,冰箱等大型家用电器。人们除了对它的性能、质量以及价格要求之外还希望产品多样化,外观更加个性等[2]。采用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不仅仅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还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所需,有效降低制造企业成本。
工装的制造以及准备对于产品的零部件而言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制造生产的准则,它的制造精度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甚至可以影响产品生产所需的周期。所以将工装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制造生产来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3工装数字化制造工艺参数
在进行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合理的选择参数对产品的生产效率、成本、质量以及利润都有深刻联系。对工作人员来讲,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市场所需以及产品要求来合理并且有效的选择切削用量,进而达到最佳的指标。
4工装数字化的重要应用
在我国,工装数字化最主要是应用于航空产业,因为此产业对制造要求极高,飞机之间的零部件数量较多,并且许多零件尺寸较大,刚性很小,在进行装置过程中容易受损变形,为了满足飞机产品的高精度要求,这中间也就需要标准数字化工装来进行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控制。
在航空领域多采用工装数字化技术中的柔性装配工装技术,这项技术已经得到国内外大多数航空企业的关注与使用。柔性工装技术一般具有柔性化、数字化以及模块化和自动化的特点。柔性化可以使得工装具有使得产品进行快速重构的过程,这也一套工装也就可以应用于多种产品之中,这个也就是柔性工装最主要的特点。数字化则表现在进行产品制造、设计过程中均采用数字化模式进行。模块化则是指工装在硬件上具有模块化结构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可以体现工装的柔性,进而对各个模块进行重构。模块之间可以自动重组调整也体现了柔性工装的自动化特点。柔性工装虽然是一种柔性可重复利用的工装,但其本质决定了必须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结构刚度来保证其定位准确度;同时,柔性工装要实现其柔性功能,使得其结构较一般刚性工装复杂。因此,针对柔性工装特点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是柔性工装设计的一项重要技术。
工装数字化在功能方面是非常全面的,并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充分满足制造业的需求[3]。单就柔性工装而言,就很很多种构成模式。例如:1、多点阵真空吸盘式柔性工装。这种形式的工装是模块化单元为带真空吸盘的立柱式单元,并且具有3个方向运动度,通过整体控制系统可以进行自动调形。2、行列式结构柔性工装。行列式结构柔性工装是一种由多个行列式排列的立柱单元构成的工装,各立柱单元为模块化结构,独立分散排列,每个立柱单元上装有夹持单元,夹持单元一般具有3自由度的运动调整能力,从而可通过调整各立柱单元上多个夹持单元排列分布,来实现对不同飞机零件的装配。
结语:综上所述工装数字化制造技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在功能方面也非常全面实用,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栾合俊.先进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J]. 航空制造技术. 2009(20)
[2]构筑基于数字化研制流程的能力平台——2012年航天数字化制造技术交流会落幕[J].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12(12)
[3]周洪岩,王丽卿,向元满.工装的优化及设计制造一体化[J]. 装备制造技术. 2010(06)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中是制造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它的水平高低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科技也在迅速发展,这也就直接影响了现代制造业发展,主要变化有:产品生产更快,用户需求多样化等。
关键词:工装数字化;制造与功能性;研究
1工装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国内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制造业中,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已经成为主流。在目前的制造业中,数字化技术用于制造业中已经成为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高产品效益的重要手段。在近30年的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可以实现无图化生产模式,采用CAD/CAM实现百分之百的数字化设计生产[1]。
我国采用CAD/CAM技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刚开始仅仅应用于航空产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诸多领域中已经都进入了实用阶段。我国工装数字化技术中的CAD技术已经得到很好发展,实现制造业自动化设计的巨大飞跃。
2工装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意义
对于制造产业而言,工装数字化技术是实现技术升级的必要手段。为了使制造技术得到提升与创新,改变以往制造模式,就需要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引进,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来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采用工装数字化技术,此技术将会逐渐成为市场所需的主流。
在激烈的制造业市场竞争过程中,人们对所用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期使用的物品,例如:汽车,冰箱等大型家用电器。人们除了对它的性能、质量以及价格要求之外还希望产品多样化,外观更加个性等[2]。采用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不仅仅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还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所需,有效降低制造企业成本。
工装的制造以及准备对于产品的零部件而言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制造生产的准则,它的制造精度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甚至可以影响产品生产所需的周期。所以将工装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制造生产来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3工装数字化制造工艺参数
在进行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合理的选择参数对产品的生产效率、成本、质量以及利润都有深刻联系。对工作人员来讲,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市场所需以及产品要求来合理并且有效的选择切削用量,进而达到最佳的指标。
4工装数字化的重要应用
在我国,工装数字化最主要是应用于航空产业,因为此产业对制造要求极高,飞机之间的零部件数量较多,并且许多零件尺寸较大,刚性很小,在进行装置过程中容易受损变形,为了满足飞机产品的高精度要求,这中间也就需要标准数字化工装来进行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控制。
在航空领域多采用工装数字化技术中的柔性装配工装技术,这项技术已经得到国内外大多数航空企业的关注与使用。柔性工装技术一般具有柔性化、数字化以及模块化和自动化的特点。柔性化可以使得工装具有使得产品进行快速重构的过程,这也一套工装也就可以应用于多种产品之中,这个也就是柔性工装最主要的特点。数字化则表现在进行产品制造、设计过程中均采用数字化模式进行。模块化则是指工装在硬件上具有模块化结构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可以体现工装的柔性,进而对各个模块进行重构。模块之间可以自动重组调整也体现了柔性工装的自动化特点。柔性工装虽然是一种柔性可重复利用的工装,但其本质决定了必须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结构刚度来保证其定位准确度;同时,柔性工装要实现其柔性功能,使得其结构较一般刚性工装复杂。因此,针对柔性工装特点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是柔性工装设计的一项重要技术。
工装数字化在功能方面是非常全面的,并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充分满足制造业的需求[3]。单就柔性工装而言,就很很多种构成模式。例如:1、多点阵真空吸盘式柔性工装。这种形式的工装是模块化单元为带真空吸盘的立柱式单元,并且具有3个方向运动度,通过整体控制系统可以进行自动调形。2、行列式结构柔性工装。行列式结构柔性工装是一种由多个行列式排列的立柱单元构成的工装,各立柱单元为模块化结构,独立分散排列,每个立柱单元上装有夹持单元,夹持单元一般具有3自由度的运动调整能力,从而可通过调整各立柱单元上多个夹持单元排列分布,来实现对不同飞机零件的装配。
结语:综上所述工装数字化制造技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在功能方面也非常全面实用,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栾合俊.先进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J]. 航空制造技术. 2009(20)
[2]构筑基于数字化研制流程的能力平台——2012年航天数字化制造技术交流会落幕[J].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12(12)
[3]周洪岩,王丽卿,向元满.工装的优化及设计制造一体化[J]. 装备制造技术.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