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介绍】
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奥妙,都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仲养中弄明白了。”由于朗读可以吸引学生不自觉的进入文本,使得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翱翔。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就可以较为迅速的理解课文。《桂林山水》就是一篇从朗读中来领悟语言文字魅力的好文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教学片段一: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点 评】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教学片段二:朗读体会法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生:(汇报)写了山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课件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点 评】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教学片段三:举一反三法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想想,山水相映有何美?
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点 评】
本段的教学,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点 评】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奥妙,都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仲养中弄明白了。”由于朗读可以吸引学生不自觉的进入文本,使得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翱翔。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就可以较为迅速的理解课文。《桂林山水》就是一篇从朗读中来领悟语言文字魅力的好文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教学片段一: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点 评】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教学片段二:朗读体会法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生:(汇报)写了山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课件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点 评】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教学片段三:举一反三法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想想,山水相映有何美?
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点 评】
本段的教学,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点 评】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