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伟素 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第七、八、九、十届全国青联常委
“我对青联这个组织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深深地影响了我,甚至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
1990年,25岁的蔡伟素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十位“首杰”之中,有“棋圣”聂卫平、育种专家李登海、世界冠军黄志红……而时任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被服厂厂长的蔡伟素,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一名士兵的军旅企业家之路
出生在河南省固始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蔡伟素,17岁时怀着“将军梦”走进军营,想在部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恰逢1980年代初期,军费紧张,部队响应号召,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发展农副业生产。新兵训练结束后,蔡伟素被分配到武汉市郊的一个军垦农场。
对于这个任务,蔡伟素既沮丧又懊恼,“我来部队,是为了当兵打仗,建功立业,怎么又让我去种田?”后来,他发现农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甚至不乏有来自北京这些大城市的兵,人家都能踏踏实实地干活,自己还有什么理由牢骚满腹呢?
在与战友的交流中,蔡伟素也慢慢地开始转变了想法,“农场其实也是战场,把农副业生产搞好了,让部队生活改善了,也是在培养部队的战斗力啊。”如今回忆起来,蔡伟素说,对年轻人来说,关键在于有没有融入自己的事业之中,一旦融入进去了,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找到位置后的蔡伟素很快就干出了一番成绩。他发现,部队的农场靠种庄稼并不理想,种上五千斤大豆,一年下来只能收三四千斤,因为农场在黄土高坡,水源稀少,种地只能是靠天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农场附近要建两所院校,不如办一个砖瓦厂,岂不是现成的生意?他歪歪扭扭地写了个报告,没想到领导报到军区首长那里后,首长十分重视,很快拍板投资建了砖瓦厂。建成两年后,每年的利润都达到了170多万元。
或许是因为经营砖瓦厂的出色表现,领导注意到了这个年轻战士。1985年,一纸调令让年仅21岁的蔡伟素走马上任到空军成都被装厂当厂长。
这个被装厂在贫困中艰难挣扎了24年,财力、人心都已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蔡伟素怀着一腔热血走马上任,白手起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将一个只有十几台缝纫机,二十多名军人家属的作坊式小工厂发展成为拥有几千名职工、数亿元资产、多种产业并存的雷剑集团。1994年,雷剑集团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蔡伟素也在1990年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青联岁月
同样是在这一年,蔡伟素加入了全国青联这个大家庭。“之前是四川省青联的一份子,对青联这个组织有所了解。加入全国青联后,更是交了很多朋友,学到很多东西,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为自己后来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壮大也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在自己人生的发展道路上,这种作用是别的领域不可替代的。”
蔡伟素回想起自己刚刚到成都创业的时候,“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一个年轻战士,没读过多少书,企业管理的经验又不足,什么企业的定位、产品的定位,这些都不知道。后来加入青联组织后,青联里面聚集了很多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会诊,很快就给我提供了思路和方案。后来经过一位委员介绍,我去川大读了经济管理,顿时感觉到天地宽得很,胸怀开阔得很,思路大得很,这些都是青联组织给我奠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生基础”。
蔡伟素说,在青联组织中认识的许多好朋友,对自己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每一次大家在一起聚会、畅谈,都会收获新的观念,得到启发。“青联组织中人才济济,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他们的谦虚、质朴、真诚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成績和荣誉。”
回忆起在青联的二十多年,蔡伟素说,青联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组织,只有她,能将这么多年轻的智慧,力量,思想整合在一起,这种整合又是宽松的,自由的,让每个人在组织中自由地发挥、自主地奉献。
战斗在人民需要的地方
蔡伟素说,青联的事业一直伴随着自己成长,在青联的20年,是自己一生中最珍贵,最黄金的20年。这20年中,蔡伟素从一个普通的战士成长为掌管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在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面临军队必须与企业脱钩,他毅然选择了留在部队,承担起了一个军人的责任。
2008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空军于5月13日凌晨6点迅速急调1800余名官兵组成应急部队,火速开赴彭州市龙山镇展开大营救,担任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的蔡伟素成了这支队伍的副总指挥。
在接连不断的余震中,蔡伟素率领部队官兵们躲闪着不断从头顶滚落的巨石,冒着滂沱的大雨攀岩涉水,翻山过河,历经五小时,行进33公里,终于到达银厂沟,成为第一支到达沟底实施紧急救援的部队。5月14日清晨7点,他又马不停蹄地带领一个550人组成的队伍火速赶往银厂沟腹地大龙潭进行救援。晚上打着火把连夜下山汇报情况,第二天,两天一夜没有合眼,脚上都已布满血泡的蔡伟素带领430名官兵,再次携带大量物资进山。
三进三出银厂沟之后,蔡伟素顾不得休息,又组织了一支30名勇士的敢死队,喝下壮行酒,赶赴银厂沟最底部,也是最后一个搜救盲点小龙潭。在行进过程中,一次猝不及防的余震导致山上巨石滚落,眼看就要砸中自己前面的一个小战士,蔡伟素一把将他拉到自己身后,自己的脚却被巨石砸伤。
一次次舍生忘死的经历,让与他并肩作战的官兵们感动万千。“生死关头,我们只是在电影里面看到过指挥员带领战士冲锋陷阵。但这次,我们确实在现实中看到了。”
返回后,蔡伟素又带领官兵投入紧张的灾后重建工作,建学校的活动板房,带领部队打通了50多公里的道路,又援建了一所乡镇医院……既是冲锋陷阵的战斗员,又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蔡伟素带领部队官兵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特大干旱后,蔡伟素又带领官兵赶赴灾区组织抗旱工作,在山区一呆就是三个多月,与战士们一起往返于几十里的山路中,为百姓送水,组织部队官兵进行了上千次人工降雨,有效地缓解了旱区的灾情。
时隔20年,虽然身份、职务变了,但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杰青”精神却没有变。“年轻时走进军营,想法很简单,当兵打仗,保卫祖国。在青联大家庭的锻造,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在社会中不能只为自己的一点想法而活着,要在民族的复兴进程中,在国家的发展大局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让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地去面对每一天的工作。”蔡伟素说,做一个优秀的军人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这让我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感受到身为一名军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我对青联这个组织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深深地影响了我,甚至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
1990年,25岁的蔡伟素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十位“首杰”之中,有“棋圣”聂卫平、育种专家李登海、世界冠军黄志红……而时任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被服厂厂长的蔡伟素,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一名士兵的军旅企业家之路
出生在河南省固始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蔡伟素,17岁时怀着“将军梦”走进军营,想在部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恰逢1980年代初期,军费紧张,部队响应号召,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发展农副业生产。新兵训练结束后,蔡伟素被分配到武汉市郊的一个军垦农场。
对于这个任务,蔡伟素既沮丧又懊恼,“我来部队,是为了当兵打仗,建功立业,怎么又让我去种田?”后来,他发现农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甚至不乏有来自北京这些大城市的兵,人家都能踏踏实实地干活,自己还有什么理由牢骚满腹呢?
在与战友的交流中,蔡伟素也慢慢地开始转变了想法,“农场其实也是战场,把农副业生产搞好了,让部队生活改善了,也是在培养部队的战斗力啊。”如今回忆起来,蔡伟素说,对年轻人来说,关键在于有没有融入自己的事业之中,一旦融入进去了,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找到位置后的蔡伟素很快就干出了一番成绩。他发现,部队的农场靠种庄稼并不理想,种上五千斤大豆,一年下来只能收三四千斤,因为农场在黄土高坡,水源稀少,种地只能是靠天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农场附近要建两所院校,不如办一个砖瓦厂,岂不是现成的生意?他歪歪扭扭地写了个报告,没想到领导报到军区首长那里后,首长十分重视,很快拍板投资建了砖瓦厂。建成两年后,每年的利润都达到了170多万元。
或许是因为经营砖瓦厂的出色表现,领导注意到了这个年轻战士。1985年,一纸调令让年仅21岁的蔡伟素走马上任到空军成都被装厂当厂长。
这个被装厂在贫困中艰难挣扎了24年,财力、人心都已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蔡伟素怀着一腔热血走马上任,白手起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将一个只有十几台缝纫机,二十多名军人家属的作坊式小工厂发展成为拥有几千名职工、数亿元资产、多种产业并存的雷剑集团。1994年,雷剑集团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蔡伟素也在1990年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青联岁月
同样是在这一年,蔡伟素加入了全国青联这个大家庭。“之前是四川省青联的一份子,对青联这个组织有所了解。加入全国青联后,更是交了很多朋友,学到很多东西,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为自己后来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壮大也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在自己人生的发展道路上,这种作用是别的领域不可替代的。”
蔡伟素回想起自己刚刚到成都创业的时候,“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一个年轻战士,没读过多少书,企业管理的经验又不足,什么企业的定位、产品的定位,这些都不知道。后来加入青联组织后,青联里面聚集了很多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会诊,很快就给我提供了思路和方案。后来经过一位委员介绍,我去川大读了经济管理,顿时感觉到天地宽得很,胸怀开阔得很,思路大得很,这些都是青联组织给我奠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生基础”。
蔡伟素说,在青联组织中认识的许多好朋友,对自己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每一次大家在一起聚会、畅谈,都会收获新的观念,得到启发。“青联组织中人才济济,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他们的谦虚、质朴、真诚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成績和荣誉。”
回忆起在青联的二十多年,蔡伟素说,青联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组织,只有她,能将这么多年轻的智慧,力量,思想整合在一起,这种整合又是宽松的,自由的,让每个人在组织中自由地发挥、自主地奉献。
战斗在人民需要的地方
蔡伟素说,青联的事业一直伴随着自己成长,在青联的20年,是自己一生中最珍贵,最黄金的20年。这20年中,蔡伟素从一个普通的战士成长为掌管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在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面临军队必须与企业脱钩,他毅然选择了留在部队,承担起了一个军人的责任。
2008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空军于5月13日凌晨6点迅速急调1800余名官兵组成应急部队,火速开赴彭州市龙山镇展开大营救,担任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的蔡伟素成了这支队伍的副总指挥。
在接连不断的余震中,蔡伟素率领部队官兵们躲闪着不断从头顶滚落的巨石,冒着滂沱的大雨攀岩涉水,翻山过河,历经五小时,行进33公里,终于到达银厂沟,成为第一支到达沟底实施紧急救援的部队。5月14日清晨7点,他又马不停蹄地带领一个550人组成的队伍火速赶往银厂沟腹地大龙潭进行救援。晚上打着火把连夜下山汇报情况,第二天,两天一夜没有合眼,脚上都已布满血泡的蔡伟素带领430名官兵,再次携带大量物资进山。
三进三出银厂沟之后,蔡伟素顾不得休息,又组织了一支30名勇士的敢死队,喝下壮行酒,赶赴银厂沟最底部,也是最后一个搜救盲点小龙潭。在行进过程中,一次猝不及防的余震导致山上巨石滚落,眼看就要砸中自己前面的一个小战士,蔡伟素一把将他拉到自己身后,自己的脚却被巨石砸伤。
一次次舍生忘死的经历,让与他并肩作战的官兵们感动万千。“生死关头,我们只是在电影里面看到过指挥员带领战士冲锋陷阵。但这次,我们确实在现实中看到了。”
返回后,蔡伟素又带领官兵投入紧张的灾后重建工作,建学校的活动板房,带领部队打通了50多公里的道路,又援建了一所乡镇医院……既是冲锋陷阵的战斗员,又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蔡伟素带领部队官兵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特大干旱后,蔡伟素又带领官兵赶赴灾区组织抗旱工作,在山区一呆就是三个多月,与战士们一起往返于几十里的山路中,为百姓送水,组织部队官兵进行了上千次人工降雨,有效地缓解了旱区的灾情。
时隔20年,虽然身份、职务变了,但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杰青”精神却没有变。“年轻时走进军营,想法很简单,当兵打仗,保卫祖国。在青联大家庭的锻造,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在社会中不能只为自己的一点想法而活着,要在民族的复兴进程中,在国家的发展大局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让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地去面对每一天的工作。”蔡伟素说,做一个优秀的军人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这让我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感受到身为一名军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