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值盛夏,来宾市武宣县二塘镇中心校寄宿制小学的校园里花木缤纷,果实累累。校园内的芒果树硕果压枝头,孩子们在诱人的果香中嬉戏,但没有一个人偷摘果子。“自从让孩子们分小组‘领养’果树后,校园的果子再也不会被随意采摘,孩子们都增强了责任感,自觉爱护花草树木了。”该校校长覃志敏欣慰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二塘镇中心校注重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结合本地特色和寄宿制学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建设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墙”,并利用闲置空地创建了“生态园”劳动基地,用文化装点校园,用生动的特色教育培养学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花园式的校园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文化墙”装点校园
  走进该校寄宿制小学的校门,右边墙体上惟妙惟肖的石头画吸引眼球。覃志敏校长告诉记者,二塘镇盛产鹅卵石,因此该校萌生了创建“石头文化”的想法。据她介绍,石头壁画都是学校老师自己动手制作的,他们先在墙上凿出“画痕”,然后抹上水泥浆,再把在校园中捡来的小石子抹上墨水镶嵌到水泥浆中制作成画,旁边还配上了文字,“壁画立体感强,色感鲜明,整体给人以庄重、典雅的文化气息。”覃校长这样说。
  该校在食堂外面的墙体上,设立了“中华经典文化宣传栏”,上面画着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和古诗词插画。据介绍,这些则是学校老师一笔一画绘制而成,并在画的旁边配上注解。宣传长廊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例如“程门立雪”“张良拾履”教育学生要懂得尊师,“孔融让梨”教育学生要懂得谦让,“游子吟”告诉学生要懂得孝顺、感恩。覃校长说:“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用壁画形式表现出来,更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做人应具有良好的品质。”
  该校的寄宿制小学还设立有一面独具匠心的“塑料瓶花墙”,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墙名,墙上整齐地挂着种有各种花的花盆。该校六年级学生甘谷蕊告诉记者,这面花墙是专门给同学们种花用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废弃的饮料瓶子做成一个小花盆,用铁丝串起来,在里面放上一些泥土,就可以种花了。
  谈到开辟这面墙的初衷,覃校长说,五年级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叫《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的是作者在德国看到家家户户的花不是养在屋子里,而是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种的花都是让别人看的。老师们由此受到启发,开辟了这面“花墙”,把教学内容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课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深刻含义。
  该校六年级学生蓝燕芬告诉记者,在这面“花墙”上,同学们种了很多种类的花,有紫罗兰、太阳花、灯笼花、仙人掌等。平时只要有空,大家会到自己种的花跟前看看,浇浇水、除除草,都盼望它快点长大开花,把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
  楼道墙壁挂画也是“文化墙”内容之一。该校的徐春梅老师告诉记者,许多学生喜欢书法、画画、手工制作,学校也开设有相关兴趣班。怎样才能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呢?老师们想到了把作品展示在同学们天天都经过的楼道里。一幅幅关于科技、环保、美丽家园等不同内容的作品展示在楼道里,在发挥学生艺术特长、激发创作热情的同时,也教育孩子们要节约资源,热爱科学。
  二塘镇中心校的特色“文化墙”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师生们在参与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培养了阳光、积极的心态。覃志敏校长说,“文化墙”建设处处体现环保节约、废物利用的原则,并根据当地特色选用了不同的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以弘扬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为理念,展示学校与众不同的个性,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生态园”收获硕果
  “看着那一片空地,我就在想,为何不好好利用起来,开辟出来作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呢?”覃志敏校长与记者谈起当初开辟“生态园”的初衷。该校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主要来自二塘镇的小林、六峰、双桂等8所村子,学生们寄宿在学校里,离家远,为了让农家的孩子有家的感觉,覃校长和老师们决定建设具农家特色的“生态园”。
  自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该校制定并落实“生态园”种植规划活动,在学校大门的右边开辟了一块蔬菜种植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劳动实践和学习种植知识的平台。劳动基地充分利用闲置的空地,任命老师们为中队长,中队长带领各自中队的孩子到基地上劳动。甘谷蕊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班(中队)今年春天在基地里种下了很多菜,有红薯苗、空心菜、茄子等。每次种菜之前,中队长都会征求大家的意见,一般都会把几种蔬菜错开种植。老师带领同学们劳动,大家进行合理分工,男生力气比较大,就负责锄地、翻地,女生负责播种、浇水、捉虫、采摘等。
  学生们还给本班的蔬菜基地起了一个个响亮而有意义的名称。在“生态园”里,记者看到:五(3)班为菜地取名为“辣椒中队”,三(4)班为菜地取名为“南瓜中队”,三(5)班为菜地取名为“草莓中队”……这些名称牌子像一面面旗帜立在各中队的菜地上。
  为了进一步科学管理基地内的瓜果蔬菜,该校教导处、少先队部定期组织学生们到基地学习,聘请有种植经验的基地管理员方年庆老师为学生们讲解蔬菜的种植、护理知识;老师们平时还引导学生们上网查询种植知识。每天晚饭后,生态园开放,让学生们走访、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给植物进行科学的浇水、施肥、除虫等,并做好记录,编写成册。在基地里,学生们亲身参与种植过程,培养了劳动兴趣、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带队老师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懂得分享和感恩,还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蓝燕芬同学告诉记者,同学们都感觉学校里很有劳动氛围,大家都热爱劳动,平时课余时间有空了,都会到自己班的菜地上看看,捉虫,拔草,摘掉一些枯萎的菜叶、枝叶等。
  每到收获蔬果的时候,“生态园”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孩子们兴高彩烈地采摘自己的劳动果实,体验收获的喜悦与自豪。“自己亲手种植的果实特别香甜!”蓝燕芬同学高兴地说,“看着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一天天长大,现在终于有了收获,心里感觉特别高兴,很有成就感。”一旁的甘谷蕊则告诉记者,班主任准备开一个劳动庆功会议,把收获的蔬菜卖给学校食堂后,用得来的钱筹备开一个小小的庆功座谈会,让大家进一步享受劳动的成果。   覃志敏校长说,“生态园”劳动基地让孩子们真正走出课堂,亲历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懂得分享与感恩。
  “生活课堂”增长知识
  记者在该校芒果树下随机采访一名学生:“你会不会偷偷摘这些芒果呢?”该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会,老师教育我们不要乱摘,同学们也都互相监督着呢。要等到果子成熟了,老师会组织大家一起摘的,到那时摘下来大家一起分享才好吃。”
  “与学生一起在生态园种植,一起看管果树,我的收获与学生一样多。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学生体验了劳动和当管理员的乐趣,增长了知识,增强了责任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该校的韦艳芳老师这样告诉记者。
  如今,该校的各项特色办学措施已经“变身”为一个个生动的“生活课堂”,不管是壁画、挂花墙还是“生态园”,都是学校“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教育实践基地”,为更生动、具体、有效地教育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结满豆荚的荷兰豆,有的还开着白蝴蝶一样的花,有的果实饱满,有的才刚刚长出来;莴笋努力地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它们有的长得又粗又壮,有的长得又细又长;玻璃生菜嫩嫩的,绿绿的,还卷成一团,真像姑娘们的卷发;茼蒿菜开出了一朵朵漂亮的小黄花,风一吹,花儿们纷纷跳起优美的舞蹈……”四(5)班的学生覃小卉通过细致观察“生态园”,生动细腻地在自己的日记中描写了所看到的景象。覃小卉开心地说:“这篇日记得了95分,老师称赞我是生活的有心人,已经学会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了”。韦艳芳老师说,“生态园”不仅是劳动基地,更是学生们习作课写作灵感来源的基地。习作课上,老师们充分利用校园里的自然景象,让学生们交流在“生态园”里看到的景物,把观察到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年级语文老师武慈春感慨道:“特色教学方式的课堂内外活动多了,孩子们‘学得乐’,上课很少瞌睡,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口才、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增强,真正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该校“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完成知识学习,获得“美”的教育,为师生营造了一个美丽而快乐的学园。正如覃志敏校长所倡导的:“让师生在花园式的校园里快乐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在活动学习中得到思想启迪,真正达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品德境界。”
  (责编 欧金昌)
其他文献
在下午的活动课时间走进崇左市宁明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宁明民中),总能领略到各种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活动。学校操场上,“三人板鞋”“两人三足”“高杆绣球”“8字跳绳”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歌舞教室里,少数民族合唱团、少数民族舞蹈队载歌载舞,令人驻足欣赏;绘画与手工教室里,少数民族绘画与手工制作独具匠心,令人拍手称赞……近年来,宁明民中充分发挥民族学校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期刊
6月22日上午,中国药科大学在江宁校区举行2015届毕业生毕业典礼,4215名毕业生从校长来茂德手中接过毕业证书。这是来茂德校长连续第三年为每一位毕业生亲手发放毕业证书。(来源:《扬子晚报》)
期刊
“孩子能在这么好的学校里读书,我们做家长的很放心!”家住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的周文政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的孙女在本镇的新立小学读四年级,4年来,他切身感受到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楼变高大了,篮球场是新建的,学生食堂宽敞干净,还有舒适的午间休息室……“孩子很喜欢上学,在学校吃得好、睡得好、学得好。”周文政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田阳县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期刊
打开玉林北流市幼儿园(以下简称北流市幼儿园)园长陈韵湖的博客,可以看见博客上百余篇日志记录着她日复一日探索学前教育的足迹,记录着她对“幸福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守护童年,让幼儿像幼儿那样生活,享受这段生命历程中特有的快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这是学前教育的责任。”她在日志里这样写道。  打造学前教育“幸福梦”  跑、跳、钻、爬……在北流市幼儿园今年元旦前夕举行的趣味运动会上,老师和孩子们沉浸在搭
期刊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以下简称金秀民族小学)校长潘海珍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天道酬勤”。从教20年来,她一直以此来激励和鼓舞自己。多年前,她曾辗转于多个教学点、村小,每到一个地方都辛勤耕耘,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大山里。这段经历既丰富了她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也让她对农村教育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教育不应该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教育是有厚度的,既有知识的厚度,也有情感的厚度,
期刊
“用爱心、耐心、细心敲开学生的心门,让快乐的阳光洒满校园。”柳州市铁二中学(以下简称柳铁二中)心理教师蒲海燕在教学手记上这样写道。简简单单的一行字,背后却是蒲海燕11年不断的总结和实践。多年来,她成功帮助许多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成为学生最喜爱和信赖的“知心姐姐”。  乐教:润物细无声  “同学们,你们认为爱情是怎样产生的?早恋是什么?真爱需要什么?”在《真爱需要什么》的心理课上,蒲海燕一抛出这些令人
期刊
李宗仁、雷啸霖、黄婉秋、王维俭、李红杨……翻开桂林市秀峰区榕湖小学(以下简称榕湖小学)的校史,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映入眼帘。榕湖小学的前身是南宋时期创办的宣城书院,自1905年定为现名至今也有110年的历史了。进入新世纪后,该校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以榕树文化为主题,追求文化艺术、环境艺术、管理艺术、德育艺术、教学艺术的办学境界,学校的文化底蕴变得更加丰厚,办学品质得以进一步提升。  德育艺术,打造
期刊
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是我区教育系统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展示着当代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识魅力,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耀眼光芒,彰显着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厚重底色。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催人奋进,也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  韦屏山:  忙碌的“老爹”  工作单位:南宁市第三中学  主要荣誉: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指导奖、自治
期刊
《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是该书较为精彩的篇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乃秉持公心,指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秉承鲁迅的这一传统说法,如此解读文本:课文通过范进这个人物,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的害人本质,讽刺了痴迷科举入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丑态。这些说法
期刊
2014年11月9日,2014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广西师范学院落下帷幕,来宾市忻城县实验小学数学教师蓝丹梅以新颖的微课教学设计,科学严谨的说课及富有感染力的模拟上课,最终在小学组100多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荣获小学数学一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0年,蓝丹梅成为学校EEPO有效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批实验教师。5年来,她在教改中不断成长,逐渐形成了灵动朴实、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近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