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历来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纵观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分析我国农机化发展形势,把握其发展规律,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1.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1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这表明我国进入了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新阶段。纵观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是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的20~30年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1.2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把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和桥梁。新型的农业机械也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由于农业机械化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且精确完成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首先,从劳动力结构看,在我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2亿多人转移到乡镇企业、进城务工和从事各种经营。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然要求机械化的替代;其次,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季节性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第三,从劳动者的观念看,随着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和作业成本的降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2.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但从发展阶段来看,已进入初级阶段后期,处于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有一个新的发展,必须弄清当前我国农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机配套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农机具多,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常规生产的农机具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二是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市场法制观念不强,农机产品质量差,并有假冒伪劣现象;三是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完善,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与农业机械相对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存在矛盾,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四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接受能力差,而且农机具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耕作较粗放;五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大多数农机科研生产部门都已转向,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3.当前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
3.1农机作业成本下降和农机服务收入增加,使得使用农机、购买农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近几年来,由于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促使农机作业收费下降,一些关键农机化技术获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许多农机作业成本已经低于雇工价格,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高涨。农忙季节屡屡出现农民在路上竞争揽雇农机的现象。另一方面,购买农机的农户,通过跨区作业增加了农机作业量,提高了利用率,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已成为当前农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社会经济的进步,达到了农业使用机器的临界点,阻碍农业机械化的经济“闸门”已被冲开。
3.2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已经基本形成,大范围普及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 从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看,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正在加紧攻关,油菜、花生、牧草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技术已逐步试验应用。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粮食产后烘干等新型农机化技术的示范进一步扩大。农机化生产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这为农机具的研制、推广、普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3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农机化市场活跃的主体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机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以及农机作业经纪人等新型农机服务实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逐渐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全国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已初步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村为基点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农机服务网络,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3.4农机化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农村改革以来,如何解决土地分散、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挠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大难题。20世纪90年代,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机跨区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有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机手的拥护。经过近10年的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从北方到南方,从小麦到水稻、玉米、大豆,从收获到耕种、施肥、植保、农田水利建设等其他作业项目,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5我国农机一系列管理体系日趋完备,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体制保障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和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农机化科研、生产、推广、鉴定、培训、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开辟了国家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新渠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1.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1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这表明我国进入了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新阶段。纵观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是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的20~30年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1.2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把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和桥梁。新型的农业机械也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由于农业机械化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且精确完成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首先,从劳动力结构看,在我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2亿多人转移到乡镇企业、进城务工和从事各种经营。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然要求机械化的替代;其次,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季节性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第三,从劳动者的观念看,随着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和作业成本的降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2.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但从发展阶段来看,已进入初级阶段后期,处于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有一个新的发展,必须弄清当前我国农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机配套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农机具多,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常规生产的农机具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二是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市场法制观念不强,农机产品质量差,并有假冒伪劣现象;三是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完善,土地分散经营,户均耕地有限,与农业机械相对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存在矛盾,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四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较慢,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接受能力差,而且农机具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耕作较粗放;五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大多数农机科研生产部门都已转向,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3.当前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
3.1农机作业成本下降和农机服务收入增加,使得使用农机、购买农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近几年来,由于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促使农机作业收费下降,一些关键农机化技术获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许多农机作业成本已经低于雇工价格,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高涨。农忙季节屡屡出现农民在路上竞争揽雇农机的现象。另一方面,购买农机的农户,通过跨区作业增加了农机作业量,提高了利用率,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已成为当前农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社会经济的进步,达到了农业使用机器的临界点,阻碍农业机械化的经济“闸门”已被冲开。
3.2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已经基本形成,大范围普及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 从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看,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正在加紧攻关,油菜、花生、牧草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技术已逐步试验应用。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粮食产后烘干等新型农机化技术的示范进一步扩大。农机化生产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这为农机具的研制、推广、普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3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农机化市场活跃的主体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机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以及农机作业经纪人等新型农机服务实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逐渐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全国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已初步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村为基点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农机服务网络,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3.4农机化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农村改革以来,如何解决土地分散、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挠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大难题。20世纪90年代,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机跨区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有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机手的拥护。经过近10年的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从北方到南方,从小麦到水稻、玉米、大豆,从收获到耕种、施肥、植保、农田水利建设等其他作业项目,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5我国农机一系列管理体系日趋完备,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体制保障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和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农机化科研、生产、推广、鉴定、培训、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开辟了国家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新渠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