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70-01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问题,主要指中学课堂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问题,即按课程目标要求,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史料,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作为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要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
一 发展学生多种智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联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即学生某一薄弱方面)。如:让逻辑-数学智能较明显的学生归纳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空间智能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提取图表信息;让有人际智能因素倾向的学生组织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些活动;让音乐智能较高的学生唱歌、演奏乐曲或解释其中的核心意义;让肌体-动觉智能较好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让电脑爱好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让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朗读课文,然后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等。而且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①规范作用;②组织作用;③传授作用;④管理作用;⑤评价作用;⑥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传授过程中,对于综合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古代史有这么几个问题: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是怎样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理想社会吗?金属工具和原始手工业的出现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说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个体化”、“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讲清楚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现在的菜农有的赚钱多有的赚钱少)。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得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到了牛耕地、铁器和炼钢技术时代,生产力又向前发展了,劳动者生产技术提高了,经验丰富了,使得个体化成为可能,随之私有制产生了,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就出现了阶级。
三 给学生评判历史的机会
何谓历史?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作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历史事实显然是无法改变的。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看法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个体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历史教师应尽量地让学生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评判历史。而不能单纯地用老师的眼光、编者的眼光看历史,把主体学生的“活”的认识过程掐死。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对左宗棠其人所做的事情作了如下罗列:镇压太平军、创办洋务、收复新疆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史实谈谈自己对左宗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左宗棠。他们既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镇压过太平军,就把他的功绩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收复新疆就把他看成民族英雄而对他加以全盘肯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历史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们也相应地懂得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明显地活跃起来。
四 教师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人们常说教师即课堂、课本即课堂就是这个道理。教师靠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课程,这种现象在学校是常有的。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使自己具备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结合的能力,具备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进而使学生喜欢自己、喜欢历史课。通过学习和提高,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其教学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历史信息和利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有利于培養学生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这是历史老师帮助和知道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也是历史老师顺利进入历史新课程的重要条件。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问题,主要指中学课堂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问题,即按课程目标要求,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史料,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作为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要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
一 发展学生多种智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联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即学生某一薄弱方面)。如:让逻辑-数学智能较明显的学生归纳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空间智能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提取图表信息;让有人际智能因素倾向的学生组织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些活动;让音乐智能较高的学生唱歌、演奏乐曲或解释其中的核心意义;让肌体-动觉智能较好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让电脑爱好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让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朗读课文,然后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等。而且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①规范作用;②组织作用;③传授作用;④管理作用;⑤评价作用;⑥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传授过程中,对于综合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古代史有这么几个问题: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是怎样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理想社会吗?金属工具和原始手工业的出现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说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个体化”、“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讲清楚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现在的菜农有的赚钱多有的赚钱少)。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得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到了牛耕地、铁器和炼钢技术时代,生产力又向前发展了,劳动者生产技术提高了,经验丰富了,使得个体化成为可能,随之私有制产生了,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就出现了阶级。
三 给学生评判历史的机会
何谓历史?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作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历史事实显然是无法改变的。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看法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个体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历史教师应尽量地让学生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评判历史。而不能单纯地用老师的眼光、编者的眼光看历史,把主体学生的“活”的认识过程掐死。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对左宗棠其人所做的事情作了如下罗列:镇压太平军、创办洋务、收复新疆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史实谈谈自己对左宗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左宗棠。他们既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镇压过太平军,就把他的功绩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左宗棠曾经收复新疆就把他看成民族英雄而对他加以全盘肯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历史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们也相应地懂得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明显地活跃起来。
四 教师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人们常说教师即课堂、课本即课堂就是这个道理。教师靠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课程,这种现象在学校是常有的。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使自己具备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结合的能力,具备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进而使学生喜欢自己、喜欢历史课。通过学习和提高,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其教学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历史信息和利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有利于培養学生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这是历史老师帮助和知道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也是历史老师顺利进入历史新课程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