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才能理解其意境。想象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具体。让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给教学增添“乐学”的气氛,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热情。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感训练 想象能力 有效学习
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放射着更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建。学习语文更需要想象: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才能理解其意境,学生习作也需要想象,它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具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象就是他们的天性。在他们的脑海中随时会冒出奇异的想法:想到宇宙以外的世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王国;想到动物的语言;他们想插翅飞向蓝天,他们想掘土探入蚁穴……在他们的天地里时时刻刻都充满着美好、充满着幻想。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空间为“学习乐园”,让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一 续编童话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对童话故事的阅读和观看。许多童话寓意深刻,但是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却是孩子们不想看到的,他们幻想着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狼与小羊”一文中,其结尾是“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向小羊扑去”。学生们万万没想到那么温和可爱的小羊竟会成为凶恶的大灰狼的餐点,他们对“向小羊扑去”这一结局存在着一丝憧憬。于是我就抓住学生们的这个心理让他们续编故事。学生们各抒己见,许多学生都为小羊想了好办法,逃离了狼的魔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们那颗纯真善良的心。
二 填补“空白”
我们知道画中讲究“留白”艺术,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的作品。我们教材的课文中也留下了许多“空白”,让未来的“艺术家们”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发现、开拓、创造。
“荷花”这篇课文中写道:“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读到这儿我问:“那么美的白荷花到底会有哪些姿势呢?”真没想到学生们的回答竟是如此美妙:“有的好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大绿盘下”“瞧,这朵伸着脖子,仰着头,跟太阳公公聊天呢!”……学生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 增强语感训练
语感是指人们感受语言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教育家的论述都说明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深刻理解。要体验蕴含其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建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运用形象的语言或图画、多媒体技术、实物等创设情境,提供形象,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情境中去感受,进入作者所写的角色中去体验,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再现眼前。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比较强的感受。
“荷花”一课第四节:“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少对人变成荷花后那种表象的感知依托,很难产生语感。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幅活动画面:一个身穿白裙子,头戴黄色花环的小女孩站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白色裙子和白色的花瓣融为一体。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 模仿课文,举一反三
有效学习主要依赖学生对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教师应该挖掘文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去掌握,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了“山里的孩子”一课后,我就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总分段式,用总分方法说一段话:哪里的孩子,像什么一样怎么样。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海边的孩子,心胸像大海一样宽阔。”有的说:“城里的孩子,像朝阳一样朝气蓬勃。”也有的说:“小村庄里的孩子,像村口的古树一样淳朴。”……霎时间,课堂成了“孩子们的世界”。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的,我们的学生乐意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想象,哪怕是对原著的“画蛇添足”。他们的想象奇异而丰富,“添”出来的“足”各具特色,出乎我的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学生的智慧,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热情,对学生们的思维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感训练 想象能力 有效学习
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放射着更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建。学习语文更需要想象: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才能理解其意境,学生习作也需要想象,它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具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象就是他们的天性。在他们的脑海中随时会冒出奇异的想法:想到宇宙以外的世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王国;想到动物的语言;他们想插翅飞向蓝天,他们想掘土探入蚁穴……在他们的天地里时时刻刻都充满着美好、充满着幻想。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空间为“学习乐园”,让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一 续编童话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对童话故事的阅读和观看。许多童话寓意深刻,但是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却是孩子们不想看到的,他们幻想着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狼与小羊”一文中,其结尾是“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向小羊扑去”。学生们万万没想到那么温和可爱的小羊竟会成为凶恶的大灰狼的餐点,他们对“向小羊扑去”这一结局存在着一丝憧憬。于是我就抓住学生们的这个心理让他们续编故事。学生们各抒己见,许多学生都为小羊想了好办法,逃离了狼的魔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们那颗纯真善良的心。
二 填补“空白”
我们知道画中讲究“留白”艺术,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的作品。我们教材的课文中也留下了许多“空白”,让未来的“艺术家们”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发现、开拓、创造。
“荷花”这篇课文中写道:“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读到这儿我问:“那么美的白荷花到底会有哪些姿势呢?”真没想到学生们的回答竟是如此美妙:“有的好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大绿盘下”“瞧,这朵伸着脖子,仰着头,跟太阳公公聊天呢!”……学生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 增强语感训练
语感是指人们感受语言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教育家的论述都说明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深刻理解。要体验蕴含其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建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运用形象的语言或图画、多媒体技术、实物等创设情境,提供形象,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情境中去感受,进入作者所写的角色中去体验,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再现眼前。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比较强的感受。
“荷花”一课第四节:“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少对人变成荷花后那种表象的感知依托,很难产生语感。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幅活动画面:一个身穿白裙子,头戴黄色花环的小女孩站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白色裙子和白色的花瓣融为一体。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 模仿课文,举一反三
有效学习主要依赖学生对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教师应该挖掘文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去掌握,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了“山里的孩子”一课后,我就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总分段式,用总分方法说一段话:哪里的孩子,像什么一样怎么样。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海边的孩子,心胸像大海一样宽阔。”有的说:“城里的孩子,像朝阳一样朝气蓬勃。”也有的说:“小村庄里的孩子,像村口的古树一样淳朴。”……霎时间,课堂成了“孩子们的世界”。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的,我们的学生乐意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想象,哪怕是对原著的“画蛇添足”。他们的想象奇异而丰富,“添”出来的“足”各具特色,出乎我的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学生的智慧,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热情,对学生们的思维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