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耕文化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许多中小学生表现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阳城县蟒河镇台头完小开展了农业劳动主题教育,以课程的形式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在镇中心校校长原继军的指导下,台头完小首先与村民进行了协商沟通、签订合同,租赁了4亩农耕体验田;接着对农耕园进行了规划部署,责任到班,具体到组,种下了玉米、谷子、向日葵、土豆等农作物,栽种了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蔬菜;然后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农深入田间为学生讲解示范,传播农耕知识。学校紧扣“农耕文化”这一主题,3—6年级每周在地方课程中设一课时。以各学段分目标为抓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耕体验”课程的启动,使全校师生深刻认识到开设农耕课程势在必行,它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该课程还大大激发了师生、家长投身农耕课程的工作热情,增强了教师推进“农耕体验”课程改革的意识,拓宽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形成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如今,经过全校师生辛勤劳作,精心管理,课程基地初具规模,一派生机。田里的农作物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1.创设环境。围绕“农耕文化”这一主题,精心构建校园环境,展示农耕历史微缩景观、农耕文化展示等设施,加强舆论宣传,从专题的角度,渲染农耕文化,创设良好氛围,为特色建设提供基础。让学生收集各种农耕历史物品,并且挖掘出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学校还把一些老教师、老农民的农耕藏品拿到学校展出,让学生对农耕年代能有更多、更深的认识。
2.多样化的体验方式。我校确立了以“展农耕器具”“诵农耕诗词、读农耕故事”“实作农耕”等主题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农耕体验”办学特色,让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
展农耕器具:学校在美术教室里开辟出一块农具文化展示区,依次摆上犁头、锄头等10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农具,并配以相关的說明,让学生直观认识了解我们身边的农具,拾起对农耕文化的记忆。
诵农耕诗词、读农耕故事:一是落实学生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阅读农耕文化书籍,开阔学生读书视野,并从书中追寻生活的内涵。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农业时代;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让学生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懂得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才形成土地上精耕细作、生活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佳境。二是学校将通过收集农耕古诗词、谚语、校本教材、开设“农耕”校本课程、举行“农耕”擂台赛等形式,让农耕经典激起农耕情感,使学校成为传统文化的海洋。同时,学校拟将通过校本教材“农耕故事”部分进行每学期一次的故事演讲活动,要求每班每月组织一次,期末学校组织一次全校规模的活动,对于优秀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实作农耕:一是鼓励学生每周协助爸爸、妈妈学干一项农活,并写出自己的所做、所感,领悟生活在于劳作。二是学校在农耕体验园中设计每班一块农耕试作基地,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栽种、培育、收获农作物,以此来体验父母耕种的艰辛和采摘的欢乐,从而达到厉行节约的好习惯,同时也为学习文化知识打下基础。举办“我是农耕书画家”活动,要求每班学生在美术教师、班主任的指导下利用农产品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让学生用玉米、小米、黄豆、绿豆等农产品粘贴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美感,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今后的日子里,台头完小还将继续深化、完善、落实“农耕体验”课程及其相关活动,做精做细,力争实现常规化,培育备受社会关注的精品农耕体验园文化项目,使其成为我校乃至全县教育的闪光点。
同时,学校将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艺术特色。强化校园农耕文化内涵的个性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新风貌。继续优化、美化学校农耕体验园环境,为师生学习、生活创造更为和谐、舒适的环境文化。
农耕文化涵养着农业发展,也涵养着中华民族。我们将坚守这一文化、发展这一文化,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探索并进一步完善农耕文化的内涵,着力实施好“品读农耕,传承文明,培育具有农耕情怀的智慧人”的育人目标。
“农耕体验”课程的启动,让全校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了别样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学生体会到了耕种的艰辛,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台头完小将以此为起点,在实践中完善,扎实落实课程开发、活动实施,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着力为“品读农耕,传承文明,培育具有农耕情怀的智慧人”的育人目标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阳城县蟒河镇台头完小)
一、创新开设“农耕体验”课程
在镇中心校校长原继军的指导下,台头完小首先与村民进行了协商沟通、签订合同,租赁了4亩农耕体验田;接着对农耕园进行了规划部署,责任到班,具体到组,种下了玉米、谷子、向日葵、土豆等农作物,栽种了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蔬菜;然后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农深入田间为学生讲解示范,传播农耕知识。学校紧扣“农耕文化”这一主题,3—6年级每周在地方课程中设一课时。以各学段分目标为抓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耕体验”课程的启动,使全校师生深刻认识到开设农耕课程势在必行,它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该课程还大大激发了师生、家长投身农耕课程的工作热情,增强了教师推进“农耕体验”课程改革的意识,拓宽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形成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如今,经过全校师生辛勤劳作,精心管理,课程基地初具规模,一派生机。田里的农作物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二、全面构建“农耕体验”课程
1.创设环境。围绕“农耕文化”这一主题,精心构建校园环境,展示农耕历史微缩景观、农耕文化展示等设施,加强舆论宣传,从专题的角度,渲染农耕文化,创设良好氛围,为特色建设提供基础。让学生收集各种农耕历史物品,并且挖掘出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学校还把一些老教师、老农民的农耕藏品拿到学校展出,让学生对农耕年代能有更多、更深的认识。
2.多样化的体验方式。我校确立了以“展农耕器具”“诵农耕诗词、读农耕故事”“实作农耕”等主题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农耕体验”办学特色,让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
展农耕器具:学校在美术教室里开辟出一块农具文化展示区,依次摆上犁头、锄头等10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农具,并配以相关的說明,让学生直观认识了解我们身边的农具,拾起对农耕文化的记忆。
诵农耕诗词、读农耕故事:一是落实学生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阅读农耕文化书籍,开阔学生读书视野,并从书中追寻生活的内涵。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农业时代;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让学生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懂得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才形成土地上精耕细作、生活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佳境。二是学校将通过收集农耕古诗词、谚语、校本教材、开设“农耕”校本课程、举行“农耕”擂台赛等形式,让农耕经典激起农耕情感,使学校成为传统文化的海洋。同时,学校拟将通过校本教材“农耕故事”部分进行每学期一次的故事演讲活动,要求每班每月组织一次,期末学校组织一次全校规模的活动,对于优秀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实作农耕:一是鼓励学生每周协助爸爸、妈妈学干一项农活,并写出自己的所做、所感,领悟生活在于劳作。二是学校在农耕体验园中设计每班一块农耕试作基地,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栽种、培育、收获农作物,以此来体验父母耕种的艰辛和采摘的欢乐,从而达到厉行节约的好习惯,同时也为学习文化知识打下基础。举办“我是农耕书画家”活动,要求每班学生在美术教师、班主任的指导下利用农产品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让学生用玉米、小米、黄豆、绿豆等农产品粘贴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美感,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兴趣。
三、不断深化“农耕体验”课程
在今后的日子里,台头完小还将继续深化、完善、落实“农耕体验”课程及其相关活动,做精做细,力争实现常规化,培育备受社会关注的精品农耕体验园文化项目,使其成为我校乃至全县教育的闪光点。
同时,学校将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艺术特色。强化校园农耕文化内涵的个性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新风貌。继续优化、美化学校农耕体验园环境,为师生学习、生活创造更为和谐、舒适的环境文化。
农耕文化涵养着农业发展,也涵养着中华民族。我们将坚守这一文化、发展这一文化,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探索并进一步完善农耕文化的内涵,着力实施好“品读农耕,传承文明,培育具有农耕情怀的智慧人”的育人目标。
“农耕体验”课程的启动,让全校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了别样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学生体会到了耕种的艰辛,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台头完小将以此为起点,在实践中完善,扎实落实课程开发、活动实施,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着力为“品读农耕,传承文明,培育具有农耕情怀的智慧人”的育人目标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阳城县蟒河镇台头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