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科普作家郑永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为未来作准备的角度来说,科技教育和科学教育很重要。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学会面对未知的方法,或许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家长的焦虑。
的确,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孩子抓起。保护孩子的创新特质,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孩子虽然是天生的科学家,但最后真正成为科学家的人却不多。这是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适当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孩子们的科学家梦想夭折在摇篮里。比如,受传统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中小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缺少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忽视学生思考的细节和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笔者作为家长,一直在关注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得出了一些感悟。最近,网络上热传的段子“是妈妈阻碍了人类的进步”,在戏谑之中折射出中国家庭教育的错位,却错误地把板子打在了任劳任怨的“中国妈妈”身上。比如,只要“牛顿”在苹果树下刚躺下,妈妈就要喊別弄脏了衣服、赶紧写作业去;“瓦特”刚要观察蒸汽顶开壶盖,一旁的妈妈立即说,离烧水壶远着点,小心烫着。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当然可以理解,但也不能杞人忧天或因噎废食,把孩子放在保险箱里。
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好问、好动、好玩,这是孩子的天性。随着孩子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孩子对这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比如,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刮风下雨,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下来,为什么爷爷奶奶的头发是白色的,这些在成人眼中平凡无奇的事物,孩子们却会感到不可思议。
家长即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要鼓励孩子提问题。学问不是学“答”,而是学“问”。爱提问题是具有创新能力孩子的典型特征。好奇心强、探究心理强烈才能提出问题。我们也不能不懂装懂、欺骗搪塞。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有时会问出一些家长难以回答的问题。当遇到无法解答或难以科学地回答的问题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或者利用网络找到问题的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会使孩子从小养成查找资料、正确使用网络的好习惯。
要鼓励孩子发散性思维,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最重要的是,要用科普的语言、孩子可以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或多或少地使用成人的语言,导致生活化和生动性不够。过于成人化的语言,孩子难免听得云里雾里,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新时代呼唤更多的孩子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靠题海战术行不通,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培养。毋庸讳言,引导、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其实,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书房,最好的“大师”就是父母本人。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望,都有创新能力。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营造探究的氛围,提供展现创新能力的舞台。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6月3日第二版;作者:王洪鹏)
的确,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孩子抓起。保护孩子的创新特质,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孩子虽然是天生的科学家,但最后真正成为科学家的人却不多。这是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适当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孩子们的科学家梦想夭折在摇篮里。比如,受传统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中小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缺少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忽视学生思考的细节和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笔者作为家长,一直在关注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得出了一些感悟。最近,网络上热传的段子“是妈妈阻碍了人类的进步”,在戏谑之中折射出中国家庭教育的错位,却错误地把板子打在了任劳任怨的“中国妈妈”身上。比如,只要“牛顿”在苹果树下刚躺下,妈妈就要喊別弄脏了衣服、赶紧写作业去;“瓦特”刚要观察蒸汽顶开壶盖,一旁的妈妈立即说,离烧水壶远着点,小心烫着。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当然可以理解,但也不能杞人忧天或因噎废食,把孩子放在保险箱里。
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好问、好动、好玩,这是孩子的天性。随着孩子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孩子对这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比如,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刮风下雨,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下来,为什么爷爷奶奶的头发是白色的,这些在成人眼中平凡无奇的事物,孩子们却会感到不可思议。
家长即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要鼓励孩子提问题。学问不是学“答”,而是学“问”。爱提问题是具有创新能力孩子的典型特征。好奇心强、探究心理强烈才能提出问题。我们也不能不懂装懂、欺骗搪塞。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有时会问出一些家长难以回答的问题。当遇到无法解答或难以科学地回答的问题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或者利用网络找到问题的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会使孩子从小养成查找资料、正确使用网络的好习惯。
要鼓励孩子发散性思维,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最重要的是,要用科普的语言、孩子可以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或多或少地使用成人的语言,导致生活化和生动性不够。过于成人化的语言,孩子难免听得云里雾里,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新时代呼唤更多的孩子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靠题海战术行不通,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培养。毋庸讳言,引导、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其实,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书房,最好的“大师”就是父母本人。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望,都有创新能力。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营造探究的氛围,提供展现创新能力的舞台。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6月3日第二版;作者:王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