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本课程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旨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何有效提高智障学生[以下简称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近一年笔者以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抓手,依托《生活适应》教材为训练内容,通过家庭、学校、社区联动,使我校低年段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关键词】智障儿童 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253-02
一、学校内多学科、多岗位、多部门形成合力,使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无缝对接。
1.生活适应老师在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
由于低年段学生身心的残障,未上学前家长对学生可能没有进行过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纵使有过某种能力的训练但效果差,就放弃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刚来学校时,每到上午第三节下课学生直冲到食堂的窗口边,就等炊事员把饭直接给他们吃。根本没有“饭前洗手”习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注意卫生”这一知识技能时,着重讲解演示洗手的方法步骤:卷袖—湿手—对搓—冲洗—擦干。特别是对搓要反复训练:手心搓、手背搓、双手交叉搓、……,再让学生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巩固练习。在吃饭前又花5到7分钟在洗手池旁训练学生“洗手”,教师要充分利用任务分析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洗手”技能和习惯。
2.要与班主任积极配合,为形成好习惯聚同向、同行之合力。
班主任与学生每天接触时间最多,争取班主任的配合,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故此笔者密切与班主任沟通,把所要培养和训练的习惯和能力内容提前向班主任通报,以期全力支持。比如“良好的用餐习惯”相关内容的训练,班主任就能通过晨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资源,强化学生良好的用餐习惯。使“饭前洗手、吃饭不说话、把饭吃干净”等习惯得以养成并一以贯之。
3.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发挥保育员、炊事员、保安等人员的作用
学生生活面狭窄,加上他们大部分在校内住宿,除了接触老师以外,就是和保育员、炊事员、保安等教辅人员相处。特别是保育员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学生们的吃喝拉撒都是保育员的工作职责。笔者因势利导,把注意卫生中的“饭前洗手、饭后擦嘴和饭后漱口”等要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提前告知教辅人员,以期得到他们的配合,使课堂训练的内容在课后得到延续。如“洗手、擦嘴、漱口”这些自理能力养成,要靠保育员用实景教学法、演示法等有关教学方法在实际场景中去完成。如“饭前洗手”这种生活习惯,更多是要靠保育员去巩固训练,使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训练中得以习惯。“排队领饭、把饭吃干净”等习惯的养成,炊事员、保安也能随时引导、巩固和训练学生。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保育员、炊事员、保安等人员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重视家庭在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作用。
1.转变特殊儿童家长的观念,树立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这个问题上,只要家长观念转变,心态改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就有可能朝着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比如“良好的用餐习惯”既包括习惯的培养又包含技能习得。要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绝非易事。教学本课前,笔者挖掘家长在引导、启发孩子“专心用餐、不浪费食物、注意卫生”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做得好或较好的经验,及时在班级微信群上传,让其他家长分享成功案例的同时,也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的信心得到加强。
2.家长掌握一些方法,更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家长学习一些基本的智障儿童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模仿学习法、游戏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自理能力的提升等多有益处。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用餐习惯技能的习得、拓展学习内容、实操训练,家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学校对学生训练的内容、方式在家里得到继续,做到5+2≥7的效果。如“注意用餐卫生”家长要求孩子在家也要做到“饭前先洗手,碗里、桌面不留剩饭剩菜,用餐时不大声喧哗”。这些技能与习惯的形成,对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3.构建畅通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助力。
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障碍,学生在校学习哪些知识,训练了哪些技能,培养了何种能力,他们回家不可能也不会跟家长们叙说;同样,周末家里对学生进行了哪些技能训练,进行了什么康复,学生也不可能跟老师说。所以家校交流显得十分必要,家长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QQ、微信、视频等平台,把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寻求帮助。如阿森周末回家吃饭时又弄得满桌都是饭菜,他父母亲实在无奈,就用微信咨询班主任, 班主任告诉家长可用正强化手段或食物奖励法,让阿森养成不浪费食物的习惯。
三、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1.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障碍,必然导致社会沟通能力的缺乏。学会沟通是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融入社会的重、难点。经过近一年对学生的观察、实践认为:要使学生学会沟通可从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入手,“对不起、没关系、谢谢、您好、再见……”,多引导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恰當地使用文明用语。如在课文中弹性内容“排队领饭”情景中,炊事员把饭端给学生时,应该提醒学生说:“谢谢阿姨!”;在课文知识和技能“不浪费食物”环节中,妈妈提醒孩子“把饭吃干净”时,要训练孩子说“谢谢妈妈提醒!”等。当文明礼貌用语始终挂着嘴边时,学生的自身教养就体现出来了,社会上的人就会刮目相看,沟通有效度提升,加之现代人的包容度提高,相信学生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他们尽可能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生活的公民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2.利用社会资源,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笔者学校毗邻素食馆“雨×斋”,该餐馆除了帮助鳏寡孤独残人士的吃饭以外,有两个特点:一、吃饭场所不喧闹;二、吃完饭后,碗中没有一粒剩饭,没有半片剩菜,就像水洗过的碗一般。这两个特点正好与课文中“知识与技能”提到的“专心用餐”、“不浪费粮食”的教学目标吻合。故此,笔者与该素食馆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与支持。素食馆负责人得知笔者的意图后,立马同意并由笔者随时去都行,还免费为师生提供午餐。当笔者教完本课时,笔者邀请该班班主任及副班主任一同组织学生前往素食馆。我们着重训练学生“吃饭不说话”、“把饭吃干净”两种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吃饭不说话”、“把饭吃干净”教学活动,能加强对“专心用餐、不浪费食物”的习惯与技能的理解,使学生良好的用餐习惯得以养成。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各方结合学生实际,小步子、多循环、勤巩固、多练习的方法,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适应社会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全礼.实用培智学校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2]邢同渊.智障儿童教学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
【关键词】智障儿童 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253-02
一、学校内多学科、多岗位、多部门形成合力,使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无缝对接。
1.生活适应老师在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
由于低年段学生身心的残障,未上学前家长对学生可能没有进行过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纵使有过某种能力的训练但效果差,就放弃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刚来学校时,每到上午第三节下课学生直冲到食堂的窗口边,就等炊事员把饭直接给他们吃。根本没有“饭前洗手”习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注意卫生”这一知识技能时,着重讲解演示洗手的方法步骤:卷袖—湿手—对搓—冲洗—擦干。特别是对搓要反复训练:手心搓、手背搓、双手交叉搓、……,再让学生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巩固练习。在吃饭前又花5到7分钟在洗手池旁训练学生“洗手”,教师要充分利用任务分析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洗手”技能和习惯。
2.要与班主任积极配合,为形成好习惯聚同向、同行之合力。
班主任与学生每天接触时间最多,争取班主任的配合,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故此笔者密切与班主任沟通,把所要培养和训练的习惯和能力内容提前向班主任通报,以期全力支持。比如“良好的用餐习惯”相关内容的训练,班主任就能通过晨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资源,强化学生良好的用餐习惯。使“饭前洗手、吃饭不说话、把饭吃干净”等习惯得以养成并一以贯之。
3.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发挥保育员、炊事员、保安等人员的作用
学生生活面狭窄,加上他们大部分在校内住宿,除了接触老师以外,就是和保育员、炊事员、保安等教辅人员相处。特别是保育员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学生们的吃喝拉撒都是保育员的工作职责。笔者因势利导,把注意卫生中的“饭前洗手、饭后擦嘴和饭后漱口”等要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提前告知教辅人员,以期得到他们的配合,使课堂训练的内容在课后得到延续。如“洗手、擦嘴、漱口”这些自理能力养成,要靠保育员用实景教学法、演示法等有关教学方法在实际场景中去完成。如“饭前洗手”这种生活习惯,更多是要靠保育员去巩固训练,使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训练中得以习惯。“排队领饭、把饭吃干净”等习惯的养成,炊事员、保安也能随时引导、巩固和训练学生。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保育员、炊事员、保安等人员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重视家庭在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作用。
1.转变特殊儿童家长的观念,树立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这个问题上,只要家长观念转变,心态改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就有可能朝着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比如“良好的用餐习惯”既包括习惯的培养又包含技能习得。要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绝非易事。教学本课前,笔者挖掘家长在引导、启发孩子“专心用餐、不浪费食物、注意卫生”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做得好或较好的经验,及时在班级微信群上传,让其他家长分享成功案例的同时,也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的信心得到加强。
2.家长掌握一些方法,更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家长学习一些基本的智障儿童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模仿学习法、游戏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自理能力的提升等多有益处。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用餐习惯技能的习得、拓展学习内容、实操训练,家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学校对学生训练的内容、方式在家里得到继续,做到5+2≥7的效果。如“注意用餐卫生”家长要求孩子在家也要做到“饭前先洗手,碗里、桌面不留剩饭剩菜,用餐时不大声喧哗”。这些技能与习惯的形成,对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3.构建畅通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助力。
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障碍,学生在校学习哪些知识,训练了哪些技能,培养了何种能力,他们回家不可能也不会跟家长们叙说;同样,周末家里对学生进行了哪些技能训练,进行了什么康复,学生也不可能跟老师说。所以家校交流显得十分必要,家长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QQ、微信、视频等平台,把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寻求帮助。如阿森周末回家吃饭时又弄得满桌都是饭菜,他父母亲实在无奈,就用微信咨询班主任, 班主任告诉家长可用正强化手段或食物奖励法,让阿森养成不浪费食物的习惯。
三、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1.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障碍,必然导致社会沟通能力的缺乏。学会沟通是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融入社会的重、难点。经过近一年对学生的观察、实践认为:要使学生学会沟通可从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入手,“对不起、没关系、谢谢、您好、再见……”,多引导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恰當地使用文明用语。如在课文中弹性内容“排队领饭”情景中,炊事员把饭端给学生时,应该提醒学生说:“谢谢阿姨!”;在课文知识和技能“不浪费食物”环节中,妈妈提醒孩子“把饭吃干净”时,要训练孩子说“谢谢妈妈提醒!”等。当文明礼貌用语始终挂着嘴边时,学生的自身教养就体现出来了,社会上的人就会刮目相看,沟通有效度提升,加之现代人的包容度提高,相信学生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他们尽可能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生活的公民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2.利用社会资源,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笔者学校毗邻素食馆“雨×斋”,该餐馆除了帮助鳏寡孤独残人士的吃饭以外,有两个特点:一、吃饭场所不喧闹;二、吃完饭后,碗中没有一粒剩饭,没有半片剩菜,就像水洗过的碗一般。这两个特点正好与课文中“知识与技能”提到的“专心用餐”、“不浪费粮食”的教学目标吻合。故此,笔者与该素食馆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与支持。素食馆负责人得知笔者的意图后,立马同意并由笔者随时去都行,还免费为师生提供午餐。当笔者教完本课时,笔者邀请该班班主任及副班主任一同组织学生前往素食馆。我们着重训练学生“吃饭不说话”、“把饭吃干净”两种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吃饭不说话”、“把饭吃干净”教学活动,能加强对“专心用餐、不浪费食物”的习惯与技能的理解,使学生良好的用餐习惯得以养成。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各方结合学生实际,小步子、多循环、勤巩固、多练习的方法,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适应社会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全礼.实用培智学校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2]邢同渊.智障儿童教学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