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eri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方法论意义上的利益“关系”切人,运用博弈的理论和分析范式,沿着价值、结构、权力政治三个视角中的动态路径,对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把握价值选择层面、组织内部各利益实体、利益相关者之间所采取的策略选择,利用理论推演或模型分析求得博弈的均衡所在,并在期望“纳什均衡”的引导下,调整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策略和行动规则,从而为重构大学组织秩序形成思路,也开拓了用博弈理论研究大学组织的崭新领域。
其他文献
21世纪伊始,欧盟以"里斯本战略"目标为核心,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将欧洲大学办成具有世界参照意义的大学;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实施"博洛尼亚进程",协调欧洲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大学现代化改革;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体现了欧盟希冀重塑其世界学术中心地位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客观上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提出了要求。
当代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过于强调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文化的维度,特别是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大学植根于文化,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大学不应等同视之。中国传统文化与欧美大学模式无法轻而易举地相容共生,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整合仍是一项未竞的事业。但出于强烈的追赶心态,中国往往不加批判地移植欧美大学模式。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如果缺乏传统文化价值的注入,中国大学将面l临文化无根的危险。
市场化环境下大学的运行逻辑可以从大学内在价值的角度得到清晰而准确的理解。布鲁贝克提出的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他提出了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知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大体上对应着高等教育的两种内在价值:知识和实用,但他没有直接提出纽曼、赫钦斯以及孔子等众多东西方教育家
本论文试图在厘清形形色色的大学模式概念的基础上,从知识生产的视角,考察大学模式自中世纪产生以来的变化历程以及与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论文共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其中主体部分由五章组成,分别是:第一章中世纪大学及其知识生产(12-15世纪);第二章近代早期大学的发展及其知识生产(16-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各类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学费的不断上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高校之间对人才(包括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和物资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同时,高等教育本身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机构在现代社会受到广泛的关注,无论是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本身还是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和家
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高校专业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变化的现状描述,借助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指出扩招过程中高校专业结构的变化,无论专业设置,还是专业内部课程的安排,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与脱节,由此加剧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更多的不是高校专业设置上不适应市场需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这种特定培养程式是一个拥有众多构成要素并依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系统,主要包括: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等。本论文围绕"博士生培养模式"这个
济宁学院坐落在孔子故里曲阜,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文化底蕴深厚,是莘莘学子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占地面积1503亩,建筑面积42余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9078余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387余万元,信息设备化资产总值2267余万元,藏书128余万册。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分别从教育哲学、学术史、教育史(包括教育思想史)的维度对博雅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以大量教育思想史原典、英语辞典、学者文集为基础,重点选择若干代表人物的经典文本,以思想史的关键人物为线索,以语义分析为基础,用概念史的方法,从“理想人格和知识挑选”的角度,勾勒博雅教育从亚里士多德到纽曼的“概念变迁”和思想流变。
本论文从对1944年二战军人权利法案制定出台开始,对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60多年间的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