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o33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过“大”,目的不明确。
  在课堂教学教师切入本课内容时,给出的第一个问题切忌不能过大,不然学生一脸茫然,会使课堂陷入僵局。其结果是老师自问自答,或者马上把问题跳转,这样的课堂提问形同虚设。例如我听的一节单元复习课,教师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当时学生鸦雀无声,无人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很无奈地反复问了两三遍,结果都一样,课堂气氛异常紧张。究其原因,我们老师的提问包括了一个单元的内容,问题过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所以答不上来。又如:很多老师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问题时,喜欢问:“你是怎么想的?”这很容易使课堂出现被动局面,因为老师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范围太大了,目的不明确。所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能简不繁,实际要相符,难度要适宜。什么时候问,问什么,怎么问,教师都要深思熟虑。
  1、问什么。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明确本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预设提问的内容,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乘法》时,这样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兔子有几只?鸡呢?你是怎样数的?“你是怎样数的”这一问紧扣教学目标,强化了“几个几”,抓住了乘法知识的“几个相同数连加”。
  2、怎样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分析这样两个提问——提问1: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呢?
  ——提问2: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呢?
  这两个问题虽然都包含了教师认为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但实际上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太抽象,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若把这两个问题改成“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利用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呢?”,教师把提问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使他们始终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又不能立即找到方法,但又很想解决的情境状态中。
  二、问题过“浅”,思考价值不强。
  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是保证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活跃的关键。课堂中,
  比较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现象,一个是问题过浅,另一个是问题过深。这些都会使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我们的教学中第一个现象出现较多,如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单纯性的简单判断,几乎无思考价值,例如有些老师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总担心学生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上公开课时),硬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琐碎”的小问题。其结果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师一问,学生不假思索地马上一致回答,而且声音洪亮,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没有思考,只是把原有的知识倒出来重复一遍,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三、问题过“单”,普及面不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不应该置大多数学生不顾,只向少数几名优生提问。教师的提问最好不要先提名后提问,或者是按一定顺序轮流提问,
  四、问题过“多”,涉及面不宽。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两种现象:
  ——课件中的题目一个接着一个,解决的问题大同小异;
  ——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根本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这两种现象教学效果一定不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与本质,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密集,那么对提升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有很大益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根据
  图形设计了以下教学提问:
  ①先拿走总数的,拿走几个圆片?②再拿走剩下的,是几个圆片?
  ③为什么都是,两次拿走的个数却不一样?
  ④再拿走2片,拿走了第二次剩下的几分之几?
  ⑤最后剩下的片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这种教学提问就比较巧,一个题目包括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所有内容,问题少而精,涉及面宽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让有效的课堂提问,启迪、放飞孩子们的思绪,从而使“善思”得到可持续发展,为孩子们美好的明天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育目的?一一我校实施的以“先学后助(自助、互助、补助、求助),当堂达标”为一体的“四助式”教学模式,使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教学模式?  环节一:新课导入与目标展示  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导入的最终目的是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
期刊
孔子的哲学是以“仁”为核心思想的忠恕之道。何为“仁”?《论语·雍也》中说:“大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人之方之欠”这里孔子讲了两层意思,为仁的原则和方法。  “能近取譬”就是推己以及人。孔子在“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的联想中推证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的原则;又在“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的联想中,推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的原则,以此孔子构
期刊
战场上,将军运用《孙子兵法》笑傲战场,攻无不克;商场上,商人运用《孙子兵法》弄潮商海,战无不胜。在做老师这些日子以来,有一种感受,就是在爱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也是“斗志斗勇”的过程。《孙子兵法》在经历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孙子秒悟玄机,揭示出军事斗争的一般规律,其著作透显出的丰富的哲学辨证思维和人生、社会智慧,直至今天仍然焕发着诱人魅力,与班主任管理艺术相投暗合。  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期刊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第一,实行“人人都是班级主人”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切身体验到做主人的感受。每一位同学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性格特点有别,心理品质各异,但是每一位同学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主人。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深入细致的了解每一位学生。不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外来工子女;不论是单亲家庭子女,还是贫困家庭子女;不论是溺爱之孙,还是
期刊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其实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一、鼓励学生,让课堂充分“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
期刊
去年我申报了“切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性作业的设计与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对话、师师交流等多种途径,试图寻找上述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还师生一片高质量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欣喜的是,一年来,我目睹了教师围绕这一主题所做的实践与努力,更看到了来自教师实践的很多感悟,康玉红老师尝试“让学生视作业为甜点”,努力让苦涩的作业变得可口、诱人,而且回味时还感到一点甜;柴彦姝老师创设了“学习的斗技场”,用学生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散乱,效率低下。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小组学习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但稍加深入就会发现,他们的学习探究活动有的偏离正题,有的只浮在表层,并没进入实质性问题的探究。一些小组的学生甚至做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小动作,说些无关的话题,有的学生干脆不思考,等待别人出结果,这种散乱现
期刊
一些写好人好事的文章,被人写滥了,常常落于俗,没有新鲜感,可是《醉人的春夜》被选取入中学教材却百读不厌,为什么这篇文章有如此大的魅力,笔者不揣浅陋,试作如下剖析。  立意——像美酒一样的芳醇  在商品经济大朝的冲击下,一些人往往唯利是图,利益至上,在事关人命关天的紧急关头,他们头脑中想的不是火速救人,而是趁机发笔横财,先付报酬再去救人。为等报酬的而消磨了宝贵的时间,使落水者失去生命。报载一则消息:
期刊
教师既是教育目标的实践者,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正因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就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成败。  调查发现,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茫然无措、不善与人交流,或行为错乱、兴奋躁动、惊恐不安、有无助感和恐惧感、对前途无信心、警觉性高、常因小的声响而惊跳、对人情感冷淡、疏远亲人,有的烦恼、焦虑、情绪低落、忧伤、害怕、不知所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