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也是一门学问。无论是动感十足的现代音乐,还是温文尔雅的传统民族音乐,学生都可以在动静结合中感受和品味音乐带来的快乐和魅力,关键看课堂上音乐教师如何来调节气氛。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今天,学生一提到上音乐课往往非常兴奋和积极,他们将音乐和美术这样所谓的副科作为在学校放松的一个途径,作为完成语文和数学家庭作业的重要时机。即使音乐教师多次强调和制止,强行将他们拉回到课堂上来,也达不到一点教学目的和效果。如何破解這样尴尬的局面,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
案例一
去年,我参加过一位新入职音乐教师的公开课。那个新入职老师精心准备了形式丰富的教案,课堂上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课刚开始,班上气氛就很活跃,学生各个争先恐后、神采奕奕,不到一半的时间就学完了一首童谣。随后在组织各小组比赛的过程中,小学生自我约束力差的弊端渐渐显现。在唱歌的小组很认真,没唱歌小组场面就似乎失控了。这位年轻教师只能一改之前的循循善诱,而是严声制止,最终又导致课堂气氛陷入低沉,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案例二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新的课程标准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再加上音乐教师使用综合的艺术手段、多元的文化视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拓展了教学空间,扩大了教学容量,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把双刃剑,在课堂上独特新颖的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后,班级里会唱歌的人寥寥无几,说不出所欣赏作品的名称和作者姓名的占大多数。老师和学生们在新颖的教学方式、精彩的教学活动中迷失了教育的本质方向。我和多位同事就下列问题进行交流中,大家都表示感同身受:
【场景一】
上课铃响,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进音乐教室,在老师到来之前并没有像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那样正常入座,而是大声喧哗,嬉笑打闹,对音乐课没有任何认知度,严重缺乏上课的严肃性。
【场景二】
音乐课是素质教育科目,音乐老师对学生的约束力明显低于班主任和主科教师,学生随意性大,特别是爱哗众取宠的学生故意抓耳挠腮、做小动作以吸引其他同学注意力和哄笑。老师无论如何规范课堂纪律都收效甚微,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老师的思路一而再再而三被打断,从而影响了整个课堂的节奏。歌唱效果可想而知,音乐课甚至唯有请班主任坐镇。
【场景三】
音乐课上,老师严格按照曲谱示范或领唱,大多数学生认真模仿,学习老师教唱的歌曲,仍有个别同学或刻意发出怪调引导身边的同学乱唱,或交头接耳,或滑稽表演,或传递小纸条,或趁老师不注意离开座位骚扰认真唱歌的同学,制造各种纷扰争端让老师处理,既不能自我约束,还骚扰他人听讲,相信这样的场景让很多音乐老师苦不堪言。
【场景四】
音乐老师讲授乐理知识的课上,初期感觉良好,学生有模有样认真听讲,鸦雀无声,但一提问,学生个个一问三不知,这就是思想在开小差,身在课堂心在外,也侧面反映各个层面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忽视。
【场景五】
音乐课上,为了让课堂纪律好,老师展现出很严厉的一面,学生怕得不敢抬头,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完成任务式的音乐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毫无教学效果。
面对诸如上述列举的这些音乐课堂上的小情况,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都感到很烦恼,既不能像主科老师那样严要求,又不能像体育老师那样有威严。课下,我们几个音乐老师讨论总结了很多,也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摸索、实践,以及一些用在课堂中颇有成效的小小经验,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为音乐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总结分析前些年来,我们在音乐教育上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和目标,不难发现,适当地给学生创造安静的课堂环境与条件,形成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因此,音乐教学中,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更能让学生在一张一弛中体会音乐的魅力,促进音乐思想的交流。
一、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
我们传统的上课教学模式是教师表情严肃,动辄严厉呵责,学生正襟危坐,认真听讲。看似循规蹈矩,其实传统课堂中过分的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有碍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我认为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适当的纪律约束仅仅是基础,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师生互动环节,引导和激活学生课堂思维,适量提供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营造好课堂氛围,学生对老师依然心存敬畏,却减少了各种纪律束缚的压力,让学生学习不再被动,老师教学也不再“填鸭”或唱独角戏,学生自然会积极参与。即便特别喜欢刷存在感或哗众取宠的学生也会真正融入音乐课堂上来,让刷存在感或哗众取宠的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自我展示,释放表演欲望,转化学习动力。让音乐课变成其展示才华的小舞台,从而使课堂纪律要求的静,与互动教学的动相结合,以达到学生学习的“活”。动静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做、敢想、敢说、敢唱、敢跳,敢于创新、敢于表现自己,让他们在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欣赏音乐美、感受音乐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音乐素养。
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动中有静
如今各大学校各种各样的纪律规定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在一群年幼无知的孩子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明的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团体学习生活过程中,教师奖惩分明,学生遵守纪律,但教师如何把握好“严厉”二字这个度是很有学问的。过度苛责会使学生缩手缩脚,反应迟钝,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从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严肃纪律和寓教于乐相结合才是保证课堂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从运动员进行曲和解放军分列式中我深深感悟到,音乐在人的行为中所具备的巨大引导力。在一次次课堂实践中,我尝试用音乐语言让孩子们愉快地完成相关训练,如课前入场式一般的背景音乐配合,先行将学生思绪带入音乐环节,激活大脑细胞对音乐节拍的感受力。师生互唱自编呈好歌,用上行音阶或用下行音阶表示。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踩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通过不断重复的习惯性演练,音乐节拍将对音乐课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既规范了学生课堂表现,又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适时激发其音乐细胞的活力。同时,课堂中不同节奏与韵律的音乐与歌曲,更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节奏明快的音乐能够激发人全身的肌肉细胞给人带来运动的活力与舞蹈的渴望,而深邃与具有高度内涵的乐曲恰恰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放飞梦想,从而深刻理解音乐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与感情的抒发,因而音乐是没有国界和民族的语言。 三、引导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字面定义为: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因而,对事物感觉喜爱情绪的一首新歌的教学,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刚开始接触新歌曲的时候,我就是让他们尽情地欣赏,部分孩子还边听边哼了起来。我见他们对这首歌感兴趣了,就引导他们边听边打节奏。有的拍桌子,有的拍手,有的拍腿,整个课堂就开始活跃起来了。我就问他们:“这样听歌好玩吗?”他们很开心地说:“好玩,有意思!”“那我们学会这首歌,然后跟着音乐唱起来、拍起来,好吗?”“好!”就这样,孩子的能动性被我调动起来。虽然有的孩子还是很害羞,但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搞笑地表现着歌曲,也开心地笑了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我们老师去激发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的内容展开热烈的討论,自编自演。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过把导演、演员瘾。还可以自己制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兴趣极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师生互动和特定音乐乐曲的应用使教学效果更加高效。课堂环境宽松而不松散,活跃而不枯燥,让音乐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巧妙把握,调控音乐课堂节奏
音乐课本来就是活泼、开放、多动的,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但小学生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还不强,这时候就需要外部力量来帮助他培养自制力,这外部力量就是教师。音乐教师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意课堂的教学进展情况,密切关注课堂动态。这在进行律动、歌唱表演、集体舞等教学环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几个环节都是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常见环节,需要一定场地来活动,需要学生肢体动作的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然而,受到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给学生提供太大的活动空间,这时就容易出现同学之间你推我挤、互相打闹嬉戏的情况,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巧用音乐语言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音乐短句,营造活泼、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做听音训练这类难度较高的练习时,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加之低年级学生由于坐的时间较长,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单纯回答学生“对”或“错”,既生硬老套又容易打击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可用上音阶表示回答正确,给学生一种表扬激励的感觉,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感到很高兴,对练习更加积极。
2.善用眼神手势
学生对老师的言行举动有着较强的判断力,并直接影响他对不同老师不同指令、示意的反应,而微表情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有时也较为明显。善用好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以让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中,减少思想、语言、行为以及肢体上的对抗,进而形成一种默契、和谐和愉悦的课堂氛围,达到老师善教、乐教,学生善学、乐学直至好学。而教师分析教材时,更要认真钻研,反复聆听,预设课堂效果,设想弥补手段。熟悉教案,才会有底气,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才能使教师自如驾驭课堂,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受到音乐的熏陶。
音乐课是孩子们敲开音乐大门的金钥匙,更是调节情绪的手段和矫正人生航向的风帆。音乐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更需要孩子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所以,音乐课堂既要生动活泼,也要给学生留下一片安静品味的空间,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环境下学会欣赏、发现美丽,在游戏互动中找到自我,创新思维,不断创造。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进音乐课堂,这样音乐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净化心灵、培养感情、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聆听音乐课堂动静之弦!
案例一
去年,我参加过一位新入职音乐教师的公开课。那个新入职老师精心准备了形式丰富的教案,课堂上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课刚开始,班上气氛就很活跃,学生各个争先恐后、神采奕奕,不到一半的时间就学完了一首童谣。随后在组织各小组比赛的过程中,小学生自我约束力差的弊端渐渐显现。在唱歌的小组很认真,没唱歌小组场面就似乎失控了。这位年轻教师只能一改之前的循循善诱,而是严声制止,最终又导致课堂气氛陷入低沉,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案例二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新的课程标准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再加上音乐教师使用综合的艺术手段、多元的文化视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拓展了教学空间,扩大了教学容量,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把双刃剑,在课堂上独特新颖的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后,班级里会唱歌的人寥寥无几,说不出所欣赏作品的名称和作者姓名的占大多数。老师和学生们在新颖的教学方式、精彩的教学活动中迷失了教育的本质方向。我和多位同事就下列问题进行交流中,大家都表示感同身受:
【场景一】
上课铃响,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进音乐教室,在老师到来之前并没有像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那样正常入座,而是大声喧哗,嬉笑打闹,对音乐课没有任何认知度,严重缺乏上课的严肃性。
【场景二】
音乐课是素质教育科目,音乐老师对学生的约束力明显低于班主任和主科教师,学生随意性大,特别是爱哗众取宠的学生故意抓耳挠腮、做小动作以吸引其他同学注意力和哄笑。老师无论如何规范课堂纪律都收效甚微,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老师的思路一而再再而三被打断,从而影响了整个课堂的节奏。歌唱效果可想而知,音乐课甚至唯有请班主任坐镇。
【场景三】
音乐课上,老师严格按照曲谱示范或领唱,大多数学生认真模仿,学习老师教唱的歌曲,仍有个别同学或刻意发出怪调引导身边的同学乱唱,或交头接耳,或滑稽表演,或传递小纸条,或趁老师不注意离开座位骚扰认真唱歌的同学,制造各种纷扰争端让老师处理,既不能自我约束,还骚扰他人听讲,相信这样的场景让很多音乐老师苦不堪言。
【场景四】
音乐老师讲授乐理知识的课上,初期感觉良好,学生有模有样认真听讲,鸦雀无声,但一提问,学生个个一问三不知,这就是思想在开小差,身在课堂心在外,也侧面反映各个层面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忽视。
【场景五】
音乐课上,为了让课堂纪律好,老师展现出很严厉的一面,学生怕得不敢抬头,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完成任务式的音乐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毫无教学效果。
面对诸如上述列举的这些音乐课堂上的小情况,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都感到很烦恼,既不能像主科老师那样严要求,又不能像体育老师那样有威严。课下,我们几个音乐老师讨论总结了很多,也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摸索、实践,以及一些用在课堂中颇有成效的小小经验,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为音乐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总结分析前些年来,我们在音乐教育上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和目标,不难发现,适当地给学生创造安静的课堂环境与条件,形成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因此,音乐教学中,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更能让学生在一张一弛中体会音乐的魅力,促进音乐思想的交流。
一、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
我们传统的上课教学模式是教师表情严肃,动辄严厉呵责,学生正襟危坐,认真听讲。看似循规蹈矩,其实传统课堂中过分的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有碍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我认为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适当的纪律约束仅仅是基础,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师生互动环节,引导和激活学生课堂思维,适量提供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营造好课堂氛围,学生对老师依然心存敬畏,却减少了各种纪律束缚的压力,让学生学习不再被动,老师教学也不再“填鸭”或唱独角戏,学生自然会积极参与。即便特别喜欢刷存在感或哗众取宠的学生也会真正融入音乐课堂上来,让刷存在感或哗众取宠的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自我展示,释放表演欲望,转化学习动力。让音乐课变成其展示才华的小舞台,从而使课堂纪律要求的静,与互动教学的动相结合,以达到学生学习的“活”。动静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做、敢想、敢说、敢唱、敢跳,敢于创新、敢于表现自己,让他们在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欣赏音乐美、感受音乐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音乐素养。
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动中有静
如今各大学校各种各样的纪律规定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在一群年幼无知的孩子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明的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团体学习生活过程中,教师奖惩分明,学生遵守纪律,但教师如何把握好“严厉”二字这个度是很有学问的。过度苛责会使学生缩手缩脚,反应迟钝,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从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严肃纪律和寓教于乐相结合才是保证课堂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从运动员进行曲和解放军分列式中我深深感悟到,音乐在人的行为中所具备的巨大引导力。在一次次课堂实践中,我尝试用音乐语言让孩子们愉快地完成相关训练,如课前入场式一般的背景音乐配合,先行将学生思绪带入音乐环节,激活大脑细胞对音乐节拍的感受力。师生互唱自编呈好歌,用上行音阶或用下行音阶表示。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踩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通过不断重复的习惯性演练,音乐节拍将对音乐课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既规范了学生课堂表现,又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适时激发其音乐细胞的活力。同时,课堂中不同节奏与韵律的音乐与歌曲,更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节奏明快的音乐能够激发人全身的肌肉细胞给人带来运动的活力与舞蹈的渴望,而深邃与具有高度内涵的乐曲恰恰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放飞梦想,从而深刻理解音乐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与感情的抒发,因而音乐是没有国界和民族的语言。 三、引导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字面定义为: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因而,对事物感觉喜爱情绪的一首新歌的教学,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刚开始接触新歌曲的时候,我就是让他们尽情地欣赏,部分孩子还边听边哼了起来。我见他们对这首歌感兴趣了,就引导他们边听边打节奏。有的拍桌子,有的拍手,有的拍腿,整个课堂就开始活跃起来了。我就问他们:“这样听歌好玩吗?”他们很开心地说:“好玩,有意思!”“那我们学会这首歌,然后跟着音乐唱起来、拍起来,好吗?”“好!”就这样,孩子的能动性被我调动起来。虽然有的孩子还是很害羞,但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搞笑地表现着歌曲,也开心地笑了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我们老师去激发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的内容展开热烈的討论,自编自演。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过把导演、演员瘾。还可以自己制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兴趣极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师生互动和特定音乐乐曲的应用使教学效果更加高效。课堂环境宽松而不松散,活跃而不枯燥,让音乐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巧妙把握,调控音乐课堂节奏
音乐课本来就是活泼、开放、多动的,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但小学生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还不强,这时候就需要外部力量来帮助他培养自制力,这外部力量就是教师。音乐教师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意课堂的教学进展情况,密切关注课堂动态。这在进行律动、歌唱表演、集体舞等教学环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几个环节都是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常见环节,需要一定场地来活动,需要学生肢体动作的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然而,受到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给学生提供太大的活动空间,这时就容易出现同学之间你推我挤、互相打闹嬉戏的情况,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巧用音乐语言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音乐短句,营造活泼、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做听音训练这类难度较高的练习时,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加之低年级学生由于坐的时间较长,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单纯回答学生“对”或“错”,既生硬老套又容易打击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可用上音阶表示回答正确,给学生一种表扬激励的感觉,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感到很高兴,对练习更加积极。
2.善用眼神手势
学生对老师的言行举动有着较强的判断力,并直接影响他对不同老师不同指令、示意的反应,而微表情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有时也较为明显。善用好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以让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中,减少思想、语言、行为以及肢体上的对抗,进而形成一种默契、和谐和愉悦的课堂氛围,达到老师善教、乐教,学生善学、乐学直至好学。而教师分析教材时,更要认真钻研,反复聆听,预设课堂效果,设想弥补手段。熟悉教案,才会有底气,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才能使教师自如驾驭课堂,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受到音乐的熏陶。
音乐课是孩子们敲开音乐大门的金钥匙,更是调节情绪的手段和矫正人生航向的风帆。音乐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更需要孩子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所以,音乐课堂既要生动活泼,也要给学生留下一片安静品味的空间,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环境下学会欣赏、发现美丽,在游戏互动中找到自我,创新思维,不断创造。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进音乐课堂,这样音乐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净化心灵、培养感情、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聆听音乐课堂动静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