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让学生掌握较多理论知识并不是主要目的,提高科学素养才是关键,科学素养包括各个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度,在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 科学素养 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 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8-0109-01
科学素养是一种能力,主要是对知识的应用、问题的确定以及结论证据的出具,从而更好的理解自然世界的改变。科学素养主要包含方法、意识、能力、知识以及精神等方面。虽然当前我国人民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提高,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育中培养科学素养是十分关键的任务之一。高中物理教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加大力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对学生科学探究意识进行培养
在物理发展方面以及学生能力提高方面,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但是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对科学意识培养有严重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效创设,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如在学习“万有引力”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引力波”进行介绍,对我国飞船在月球背面登陆的情况进行介绍,创设一个让学生深感兴趣情景,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又如教师在对《圆周运动》这部分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生活中存在的圆周运动呈现在学生眼前,如赛车转弯、火车转弯等,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乘客在转弯的时候感觉自己往外甩呢?火车轨道拐弯处为什么是外面高里面低呢?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在思考与解决中对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行有效培养。这样的教学设计,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对学生实验能力进行培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实验教学,同时其也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背诵,而学生也习惯通过该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但是,这样方法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得不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观念,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实验活动,并鼓励学生对实验活动进行参与,从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促进其综合发展。例如教师开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该实验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锻炼其操作能力,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然后通过相关实验器材开展实验,如纸带、打点计时器、电源、刻度尺、铁夹、复写纸片、小夹子等,注意一定要根据步骤开展实验,然后分析实验数据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有效验证,这样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深刻的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使得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对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进行培养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课堂知识有意识的在生活中进行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根据法拉第所提出的电磁感应原理,人类发动自己的智慧研制出了发电机,使得大规模生产电力以及对电力的远距离输送变成现实;另外,在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多个方面对电磁感应原理都有十分普遍的应用,人类也进入到了电气化时代。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其有效应用到生活中,因此,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以后,学生都要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例如学生在完成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学习以后,对向心力来源等知识仅仅是理论方面的掌握,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相关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在乘车的过程中感受车转弯自己身体向哪个方向倾斜,与理论知识相符合吗?又如学生在完成对“摩擦力”知识点的学习以后,学生在摩擦力方向这部分内容还存在困惑,这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我们在攀爬的过程中,手的摩擦力来自哪个方向?我们在走路的时候靠哪些力推动?所以说,学生在完成知识的学习以后,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并进行感受,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并且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知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建.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6(20)
[2]张友生.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4(10):253-254
关键词:高中物理 科学素养 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 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8-0109-01
科学素养是一种能力,主要是对知识的应用、问题的确定以及结论证据的出具,从而更好的理解自然世界的改变。科学素养主要包含方法、意识、能力、知识以及精神等方面。虽然当前我国人民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提高,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育中培养科学素养是十分关键的任务之一。高中物理教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加大力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对学生科学探究意识进行培养
在物理发展方面以及学生能力提高方面,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但是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对科学意识培养有严重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效创设,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如在学习“万有引力”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引力波”进行介绍,对我国飞船在月球背面登陆的情况进行介绍,创设一个让学生深感兴趣情景,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又如教师在对《圆周运动》这部分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生活中存在的圆周运动呈现在学生眼前,如赛车转弯、火车转弯等,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乘客在转弯的时候感觉自己往外甩呢?火车轨道拐弯处为什么是外面高里面低呢?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在思考与解决中对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行有效培养。这样的教学设计,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对学生实验能力进行培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实验教学,同时其也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背诵,而学生也习惯通过该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但是,这样方法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得不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观念,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实验活动,并鼓励学生对实验活动进行参与,从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促进其综合发展。例如教师开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该实验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锻炼其操作能力,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然后通过相关实验器材开展实验,如纸带、打点计时器、电源、刻度尺、铁夹、复写纸片、小夹子等,注意一定要根据步骤开展实验,然后分析实验数据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有效验证,这样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深刻的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使得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对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进行培养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课堂知识有意识的在生活中进行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根据法拉第所提出的电磁感应原理,人类发动自己的智慧研制出了发电机,使得大规模生产电力以及对电力的远距离输送变成现实;另外,在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等多个方面对电磁感应原理都有十分普遍的应用,人类也进入到了电气化时代。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其有效应用到生活中,因此,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以后,学生都要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例如学生在完成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学习以后,对向心力来源等知识仅仅是理论方面的掌握,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相关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在乘车的过程中感受车转弯自己身体向哪个方向倾斜,与理论知识相符合吗?又如学生在完成对“摩擦力”知识点的学习以后,学生在摩擦力方向这部分内容还存在困惑,这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我们在攀爬的过程中,手的摩擦力来自哪个方向?我们在走路的时候靠哪些力推动?所以说,学生在完成知识的学习以后,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并进行感受,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并且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知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建.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6(20)
[2]张友生.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4(10):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