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个麦香飞扬的季节。咏叹江山,挥手乾坤,我让阳光指引着微笑,就这样,我翻开了王平华的诗卷。
每每提及洞房花烛,多半人心里总是痒痒的难耐,说不出得失的冤屈还是膨胀以后的慌张。而真正入了洞房的人,翌日晨阳崛起,照常的描眉画唇,行走的步数与平素别无二致。所面对的亲朋一应抑或高墙店铺,即或多少有些不自在,那也是内心爨烧尚余的温烬残禾。因为大伙心知肚明,就在昨夜的缠绵滚动中,天旋地转又一次次死里逃生的绝决。不过,祖祖辈辈,历朝历代,古今中外,见怪不怪,大伙也就心安理得若无其事了。“//深夜发出野性的呼叫/噬咬受伤的快乐/坚实了肉的深刻/血的渠沟沟通了血的淋漓/灌溉翻阅着人性的再现/传承了奇迹的人类那无限繁衍……(《呻吟》)”。“快乐”接纳“受伤”的管束,遣词以反弹式“定语”为阐释手段,形成了词性错位内部搭界的滑润之美,故为诗的深邃发育,铺就福顺的坦途。从诗意灿烂之流派角度而言,它既不属于朦胧之作,也不属于意向风情,更不属于蒙太奇之滑稽之品,而基本上可以确权为印象主义。其实,诗至此,我们心知肚明,那便是为意识生命进行更为深入的另一种动态殊情的体味,那是为活着的灵魂填写另一栏履历,是为传宗进行着不顾疲倦的操作,是为宇宙膨脝后进行改造世界的伟大充实之临时死亡性行为。
想象是极其容易的事件,环境决定着“美”与“丑”词性概念质量。公众伦理原则的基本准则:允许艺术含蓄,拒绝艺术放肆。性行为就合法夫妻之间而言,是人性中终极之大美,没有谁会认为他们下流见不得人。而与非法“伴侣”交媾,那就丑其大焉而不堪闻目了。所以说,世界上的事有许多是不能替代的,就譬如入洞房,又譬如撒尿,再譬如饮食。但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入洞房是世人俯首的霸道伦理,违禁就意味着乱性乱伦,所以不能他替;而撒尿是人世生理,我小便故我松弛,丝毫缓解不了别人膀胱的吃紧,故亦不能他替;饮食同样极具独绝性,只要出现替代,那只能是别人在果腹而不是本我的饥饿所盈。但说到底,生理的铁定质,丝毫没有哪怕是小空可钻,而伦理时有不堪的移位或情迷的无奈。这是另一个话题不说也罢。
当思念成为进行时,有什么依据可以遗忘?而生命中总是不断有人背叛和讨好,又不断有人离开和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又遗忘了。生命中又不断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又记住了。而王平华始终在记忆--关于爱,关于情,关于缠绵,关于古老,关于时尚,关于永恒。“……//我靠你,你靠我/我们多欢乐/花儿香晚霞美/天蓝了,霞飞了/回家的路上月亮撒清辉/你牵我,我拥你/一路欢笑回家去//……(《采莲歌》)。”“//登阁望月前半夜/不见故人,自悲寒/问月君听知否/何日共把酒/难说,难料,也许一生无其缘//(《忧思》)。”我来,是因为想你。来之前这样的惦记是无声的,但却纯甘大美;而谋面后的问候是平常的,但却心温肾暖;相处过程的信任是无言的,却潮落净初;相爱的友情是无形的,但却地珍天贵;分别的祝福是简单的,但却流经心田。我知道,诗人王平华就是这样的心境下走近两性情感情怀的。
诗以内的许多矫情是诗人必须把持的规则,而诗以外更多的关于情势原则的讲究,则是诗品成活的骨肉血脉,换言之,艺术源于生活。诗既然承担着言志的至高功能,倾吐便成为诗人甩泪泼笑的解释通道。王平华的诗忧患悠扬,庄谐互济,憨坦忱诚。她的诗品对情怀是一种活化,对情愫是一种保养,对情操则是更高层面上的哲学充值,更是为康健的明心见智的一种哺育。“……//成群而居的蚂蚁/触角伸的再长/也不会想到另一个物种/它们被动地更换着自己的基因……(《不要难为自己》)。”足见,还原生活是有禁区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莫名奸污,以下流之心度非下流之高尚,在我们身边时有噴爆。我丝毫不能想象,人类的性爱行为,都来用诗的形式进行生动的情形二态来仔描细述。假如果真国家全体的报刊都套红发布,我想,这既是对传统伦理的严重糟蹋,又是对性生活本身的极致奸淫,更是对人类默许文明的放肆挑衅。王平华的爱诗,点到为止,委婉含蓄,预留广辽的艺术空间给读诗的人进行萌情阔思的回味津泽,这就构成了保全文化纯净的高度文明。她的诗意又十分飞翔,她的飞翔就在于,她是在赋予真性情中最诚实之胸臆的巨大回旋与对人性本体生理的严重抬举。这样的敬重人性的坦荡,哪怕是引颈含恨之切,温暖肌肤之爱,她均可由情操的自由王国进入情操的必然王国,然后用自己培育的至高良知理性,来解释生活,来点评情感,来抚慰灵魂。
庭前梅花三千里,那是一种心理上的放眼辽阔;隔楼踏雪五百尺,这就不单单是思想跨度上的裁庹境界,而是有着形而上的守望期及。因此,欣赏别人如同是一种境界--就像我看到国际问题专家仪明海教授那样孜孜难倦,就像我看到马明奎教授那样学海泛舟。因为我深知,读好书就是与很多高尚的人对话,而同高尚的人对话那就是与睿智的人在博弈。读平华的诗等同对话犹如博弈:“……//你随意的降落/遮盖了子夜的烛光/打碎了人们的计划/叫我触目惊心/迷离景色变成汪洋/冲走了靠岸的渔船人们的家/雨下的提高了水位/蹦起的水泡跳出了堤岸/诉说着雨的快感/……(《雨》)。”人常说理解别人是一种修养,她能深跌浅拱走向授爱受爱者的情怀底里,辩幽察微破碍疏浚笑访人心不怿,这是万分了不起的学养高度;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身为杂志主编,她饱求力学纵贯中西经典而万书可掬,却也是虚怀沉谷纳他识而孜孜甘情;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她身不满五尺而心胸万丈,总是以委屈自己为前提待世处人,矻矻以揣怜意恢恢而令人激情昭昭;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她并非腰缠贯万却能佯富济贫救清者无为一时之窘困之间,每年都要挤出自己有限的收入部分来援张济李施贫扶困;团结别人是一种能力,她粘王荷刘四通八达而任我呼山唤水,凡是与她相处的人没有一个红过脸。芸芸者乎,哦,我明白了,下雨是老天爷哭了,花开是风儿笑了,飘雪是太阳睡着了,月圆是星星团聚了,而人们爱她的诗,一定是,地球醉了。
在我的研究中,诗性品质有“三元”之说:一说:诗的使命。诗的使命应当阐释人类践履人生的终极动向与落脚方位。其哲学教义在于生命启动后万物进入伦理纲常空间以后的崇尚踪迹;二说:理教情教。由理教直接导入情教域界,人便不是完全能够主宰初始原形的人了,在还原人的本质的途程中各自经历着歧路中踅的艰辛,缔造了善辩的哲学原理,并以此来规范人类自己行为;三说:镇世尊卑。当个体人性进入生活空间,用以镇世的人格精神便糅合在群团的验证中,这种精神对推促没有尊卑之分的社会秩序警督着尽快完善,起到推促力鼓的作用。王平华的诗比较积极地对应了“三元”之说,并用更为大众的话语叙述了这样的哲学命题。“……//如果当初不那么追潮/今天就不会这样懊恼/一切的彷徨,让你流着眼泪去思索/就没了简单的开心和满足/即使你学会了勒紧裤带/可是,钱兜里的钱就会拿去填海……(《房奴之歌》)。”诗性是一种主张,而不是沿街行乞;诗意是一种灵飞,而不是吧台就坐。王平华的诗性颇有自发定力,而她的诗意更是神采奕奕大张旗鼓。从这角度讲,写诗不单单需要膨胀激越和回荡诗情,还得需要文学勇气和艺术魄力。平华在积极改善物欲伦理格局的同时,她用自己最本真的人性质量,将情怀意图与伦理善端推向更高层面和更为广阔的明心见性的践履境地。这恐怕是诗人王平华最本质的理性诗魂的最终归宿。
通灵要与心境匹配,沦为酷类异性乱情文化窒息的华贵,不是诗人的精神裂变,就是在裂变后诗人们再次进行智慧的生成与聚合,抑或是诗意的宽展与伸张。“……//樽里落霞渐红/夜色舞起素影和寂寞独向月宫/满湖浩荡清流的水影/遙望那月色朦胧的飘逸的剔玲……(《心灵五线谱》)。”诗写得很揪心,但不乏悲默之气。我总觉得,呼号是情绪沉寂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生活中的许多呈现往往真实的结局都给血虚眩晕了,许多最本真的人性袒露被肢解了被边缘化了,甚至惨遭击戮。其实我倒以为,生活中的豪华不完全在于规避性爱之说,而有介于艺术是否能不折不扣地还原生活,王平华做到了。
诗意飞翔以心灵折旧为代价,就加大了创作成本。不是文化盈利,而是精神亏损。如果将诗性自觉稍作延伸,麦田瞭望与荒郊坚守只不过是情状上的区别,文化本质并无二致。这是因为,他们都在“珍惜。”源于这份雄浑的坚守,她宁可走不出苍凉的厩绊,以孤航帆影的名义,去漂流全部的心思。“……//睡似醒,醒如梦/弯腰拾起被吹落的花瓣/你的倩影映现在我的眼里/你对我微笑/我仿佛吻你/右手抚摸你的脸颊/左手捡起眼红的花瓣送给你//……(《梦殇》)。”读完这首诗,我们更加意识到:诗人王平华一定有过比较扎实的生活揣度与通透脱底的情感实践。她在颂情的同时,始终忠实于自己坚贞的内心世界,然后乜合不一定疲倦的双眼,偎身于诗歌缪斯的庄园,在文学艺术灯塔的指引下,踏上唐宋古道,冲浪于时尚情怀的无极。
宇宙空莽为人类存活提供了温室,而人之生存的有意思,不在于银票成塔美女左右和楼高饭香,而在于理性分寸的应用及其心性分辨的适可而止,还有现象与本质相符的益世承担。因为,人可以虚怀但不能虚脱,可以下问但不能下贱,可以流浪但不能流氓。诗人王平华的诗,無论是写实苍凉的《无题》,还是出击侯爱的《自吟》;不管是倾情灾区的《玉树魂》,还是思辨求证的《男人与女人》,抑或策鼓的《相信自己》,永恒主题的《追你》,她的诗鲜嫩嫩的都在翕动都在呼吸。神茕情阒,一定无聊至极,躲避尘俗实际上是心理变异。能将“温存”划拨于“冷漠”,而又将“欺骗”转嫁给了“诚信”,这是诗的悲默,也是生活的悲情,更是人类的悲哀。她悍作勇者,由个性咸集而就的人性礼貌真实,验明着挂碍于实,阻断于情,天地承脉,男欢女爱和本同一脉的深情大理。而诗人王平华对世界、对人本、对诗性,对金钱以外的所有正统,身心凭寄,甚至忠贞信赖,她断不去捏造骗局坑害自己的灵魂--她是不俗的。
中世纪的钟声曾经响亮过太多的诗歌旗手。假如以新民主主义算起到文化革命开始,“先生代”们在一片甚嚣尘上中放下手中的笔大都驾鹤西行了,“中生代”们紧步后尘又重兵压境卷土重来。直击“新生代”80后也好90后也罢,依据近十年的文坛现状,我的十年间的一贯主张不会更改:中国的学术在高校,而中国的文学却在民间。尤以网络文学为最,诗歌已步入了中国文学的主流元素。作为最善意的文学填充,“零度”撰写与“冰点”创作在摇摇晃晃的病态中走向墓穴;“爆炒鱿鱼”及其“干炸里脊”式的所谓先锋也在众怒呕恶的唾弃声中归隐无踪。我定义:诗是人类灵魂中的哲学活体。而生命生活中,无论哪个时代或时期,即便是我用老年痴呆式最粗线条的思维去想:如果没有了诗,这个国度一定很癫痫,很粗糙,很干瘪,很空洞。
宇宙本体与人性本体,是自然精神和人性精神最佳的原本状态。诗人王平华的诗,给人性价值确立了地位,在爱的永恒的旗帜下飞扬着生存与生活,在烘世擢己的起航中作了最为精心的打点。从整个集子情怀向度我们可以看出:形式上古今杂伍文白叠加,却也不失为一种智者的变通见地,我以为允许存在。而她的诗品本身很能节制又十分驰骋,她已然翻越了诗神的崇山峻岭,握别了诗歌的无痛引流,牵手诗歌的现实回归,在启动与叩问之间,寻找到了可以凭托信赖的有力介质。尽管多少年来奇缺了改正垦荒的工具,但她一直在不知疲倦地提醒着哭泣的手帕,来替代揩擦的功能。王平华的脱俗在于:她以缪斯神圣的庄严,护送着诗歌回到故乡。她的本真高雅的诗行,终将化为她虔诚的修行积淀,然后扎成大礼包,送给所有积德行善的好人。诗歌朗诵会上有专家说她是国外的惠特曼,也有人说她是中国的李清照,有的说的是中国的大陆琼瑶;以我看她是中国的第一情感诗人为最好。
深秋如同陈酿。当心灵成为话语符号,她迎又来了灿美而高贵的精神分娩。此时此刻,我翻开了她的散文集《情满春江》。那一浪浪温慰的馨香仿佛江腾海跃直扑我的面门而来。
意境营造,情愫在回旋中的暖色。
这是我在读完散文集《情满春江》后最为深挚的印象,也是作家王平华女士对散文理解与握切的决意主张。我们知道,散文的空阔远不足以对文化风格尤其是散文风格的滤清滗洁,时时谨慎于落笔顾盼,却往往沦为枲植之作,读之缺味,嚼之若蜡。而国人的文学文化错觉又常常左右着我们的思维理念,如同赑屃,总让人误以为是乌龟,颇显冤情。而散文意境是散文文本进入原始审美的独角戏,具有无可它替性和不容胡乱造次性。王平华散文的意境颇见心宽:“……小区树木繁多,整齐有序,错落别致,草坪如绿色的毡子绒绒茵茵,道旁百花盛开,喷泉井井有致,行人小路鹅卵石拼成各式各样的花色,色彩斑斓图案多样,浓郁的树上时常伴着清脆的鸟儿叫……(《城市里的蛙鸣》)。”这样的人文着附的意境事实,由于发自情怀之源,于是就成为本质之上的心境事实,由这样的事实的导入,业将有形的可视人文场景超度为精神层面的无形审美域幻,为灵魂立足抢占了畅心的栖所,并凭托这样一种稠怀稀释与胸臆泼露,绝好地为贞操抒发铺垫了带有浓缩性质的伴生美丽。
“……到了夜里,蛙鸣一浪高过一浪。我抬眼透过天窗数着天上一眨一眨的星星,姨妈重复地讲着我不知听过多少遍的故事,伴着故事我沉沉入睡。(摘自《城市里的蛙鸣》)。”僖哉,逃离精神疻然,便汲溉了文学文化的进一步茁壮。水惊山崒高攀了心峰灵巅,这便是王平华散文难得的噴然之气和成功的重大标帜。情结营造,命运在断带中的不俗华彩。这是作家王平华女士人生顶级的讴歌对象。如君所知,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回望过路,王平华所有的幻想是依偎在理智发动的事业追索中,包括儿时最痴纯的梦呓。正是这种理想萌情与窜高欲望的鼓动,促使王平华超常规成长成熟,并将那个滚瓜溜圆的梦怀揣着上路,且制怒绝力为那些幻想变现而大苦不辞宏难不惧,将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整饬为民众的可口大餐,烧旺了自己艺术起步才华端倪的昨天,照亮了自己艺术坦世黄金时段的今天,探明了自己艺术升光彩耀人的熠熠明天。
王平华的散文很多逼真的童稚场景,我们似乎重新幸运经历。而作者之所以设置了这样的轮回幻思,其实就是对逝去童年的浓情追寻与求渴眷念,就是在重磅重塑人文情结。从美学视觉角度讲,这样的回思属于潜意识的自我会心与列表式的单镜头温习。而就是这样的温习,铸就了人之为人的踅望良知与承袭过往的朗明情感。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怀念与留恋,更重要的是澄明了人类良善不泯的通透情怀。营造“四想”,情操在斡旋中增值,这是作家王平华女士又一个挥洒亮点。因为,散文创作在我的研究中有“四想”之说。说到底就是一种散文必具的驰骋手段:一“幻想。”幻想,是神情催发的间息性非现实意念事物存在状态,是一桩相当飘荡的曼妙事件;二“理想。”理想则是一种待机状态下的动机埋伏,只要条件成熟便可圆满其怀;三“空想。”空想是间于理想与幻想之间的一种浑濛不开的灵魂虚脱,有挥发藏匿于髓骨内质的慰藉功能,但与现实遥之又遥而边际不着了;四“联想。”联想,则是事件跳槽的应验与错位的心灵逻辑搭界。王平华的散文很能联想和幻想。
不包括效法与排斥,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文化身份转型,同样是心灵爆破的压轴性非龙套重头戏。多重文化身份的分离之后,文化角色的转换是使王平华经历的一大人生程序。或者叫作华丽的漂亮转身。这是因为,就像材质纷扰文化概念一样:塑料装我们既可叫桶,也可称其为瓶子;而玻璃装,这样的材质,我们只能称之为瓶子而不能叫作桶。如果一旦涉“桶,”这是本质与现象的特殊区别所在,若将玻璃材质叫做“桶,”势必有违常规而生错位之嫌。王平华不是玻璃材质,他是塑料装。因此,我们即可确指她为作家,又可公认她为社会活动家,更可公认为诗人。于是,我联想起女人的拒绝。如果时值男人遭遇了某种的拒绝,那一定是女人在为下一个情人作性爱预留。虽然颇为扯淡,但它隶属于心灵主宰或不规则性情滑坡和情恩断带存疑的文化警示学序列。由此可见,生命生活有太多的栽桩预留等待着我们犯贱时去遭遇。而王平华女士遭遇的是行业的认可,文学界的认同,社会上的敬重。
散文创作多少年以来以一种板起面孔的权威道法出现,把持着散文行笔风格的走向与命运。比如“形散神不散。”其本身就不能自圆其说。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断想:“形”都散了,“神,”能不散吗?所以我倒是觉得,既然“形”是决定“神”的主证,而“神”必然是“形”的内置器官。换句话说,“形”是“神”的载体,而“神”是嵌入“形”体内部灵魂。有类于“身”“心”之说。“形”既然可以为“神”推波助澜,那“神”就必然被“形”所框缚制约。因此我主张:散文的“神”应该“散”起来,而且,散得越深度越好,散得越宽阔越棒。只要大家喜欢爱读,读了开心就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散文一定要散得有声有色,散得有根有叶,散得有理有据。散到散文本身“形”“神”愈加凝缔,散到为“形”抬举出一个更加可人的亮度,散到令读者胸阔舒怀的美丽境地。如是这般,散文才既符合散文创作的自身特征和要求以及散文创作的基本归宿,又符合阅读者的诉诸欲求和不排他的心理对应机制,更符合创作者空旷的作文意向与不可碍遏的释怀欲望。最终达到“形”“神”互举的共荣景象。以供中国散文创作饮鉴,并以此来鼓动我们的散文文学运动速加前赴。“以前,外婆和姨妈住在离省城很近的地方……”,“乡歌的旋律简单而明快……”,“姑娘和小伙子们常常把舅舅当作世名月老……”,“平妹,你不记得我了?我是一起玩耍的小亮哥啊……”(摘自《难忘的中秋》)。”这是一篇情感记忆性回味华章。由于形式很散,直接导致了神散。但通篇以景衬情,一泄奔突,主副线时并时离,及其冠美深叩了童爱无忌天真烂漫的主题,极好地完成了作者立意的本来题旨。从而放大了散文的“散”之功能,将作品推崇到了读者享赏的该具高度。
人是不能错的。人是不能得全的。夜半每每,莫名的揪心突袭,无边无沿的空缺,想不出丝毫围剿式的弥补手段;人海茫茫,却找不到可以放心停靠的码头;用尽全部心思,无法对过逝岁月进行任何的联袂性填充。空荡荡的情怀如同苍凉的旷野流沙般地无遮无拦,邪风恶鼓一次次与孤鸿纠集,又一次次险些将她直接推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奋而不辍勤于挥毫,王平华写出大量关于人心、关于世道、关于天理的激扬文字。而她的散文,无论是《春雪》,还是《风景独好》;无论是《幻想的世界》,还是《姥姥妈妈腌咸菜》;无论是《小的背后大的问题》,还是《亿万富翁的90后千金》,语词素净,句式清白,段落整齐,文风向上,更兼雍容而洁雅,细致而放达,奔腾而规矩,热烈而严峻,温婉而兀峻,厚重而清澈。她的全体的作品,有的关切家国命运,有的倾注民福稷康,有的则是在关怀情爱本真。所有作品无不体现出她的人品质量,无不明鉴着她的人文水准,无不阐明着她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高雅的待世风度。仔究夤研,不少散文篇子,既不乏古尘弥漫之甘辛,亦不乏时尚回澜的之委婉,更不乏文纹艳窈的某种酸涩之凄烈,还有为世人决绝进行灵魂救赎进行向善推动的求取真诚。而更多篇子的散文都是与天道在交流,都是与人道在沟通,都是生命底里最真情的灵魂之倾。这使我们欣慰地嗅到了散文暖色调的温馨,捧吻到了散文春天的芬芳,也一并触摸到散文根茎部位的关督之脉。
情挚方知句犹短,灿美更觉文不长。愿作家王平华女士写出更精致的散文作品,来饲养大自然中牲灵的所有枯渴,来浸润灵长类生命的茁旺盛健,來喂饱这个灵魂几近消瘦的世界。
每每提及洞房花烛,多半人心里总是痒痒的难耐,说不出得失的冤屈还是膨胀以后的慌张。而真正入了洞房的人,翌日晨阳崛起,照常的描眉画唇,行走的步数与平素别无二致。所面对的亲朋一应抑或高墙店铺,即或多少有些不自在,那也是内心爨烧尚余的温烬残禾。因为大伙心知肚明,就在昨夜的缠绵滚动中,天旋地转又一次次死里逃生的绝决。不过,祖祖辈辈,历朝历代,古今中外,见怪不怪,大伙也就心安理得若无其事了。“//深夜发出野性的呼叫/噬咬受伤的快乐/坚实了肉的深刻/血的渠沟沟通了血的淋漓/灌溉翻阅着人性的再现/传承了奇迹的人类那无限繁衍……(《呻吟》)”。“快乐”接纳“受伤”的管束,遣词以反弹式“定语”为阐释手段,形成了词性错位内部搭界的滑润之美,故为诗的深邃发育,铺就福顺的坦途。从诗意灿烂之流派角度而言,它既不属于朦胧之作,也不属于意向风情,更不属于蒙太奇之滑稽之品,而基本上可以确权为印象主义。其实,诗至此,我们心知肚明,那便是为意识生命进行更为深入的另一种动态殊情的体味,那是为活着的灵魂填写另一栏履历,是为传宗进行着不顾疲倦的操作,是为宇宙膨脝后进行改造世界的伟大充实之临时死亡性行为。
想象是极其容易的事件,环境决定着“美”与“丑”词性概念质量。公众伦理原则的基本准则:允许艺术含蓄,拒绝艺术放肆。性行为就合法夫妻之间而言,是人性中终极之大美,没有谁会认为他们下流见不得人。而与非法“伴侣”交媾,那就丑其大焉而不堪闻目了。所以说,世界上的事有许多是不能替代的,就譬如入洞房,又譬如撒尿,再譬如饮食。但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入洞房是世人俯首的霸道伦理,违禁就意味着乱性乱伦,所以不能他替;而撒尿是人世生理,我小便故我松弛,丝毫缓解不了别人膀胱的吃紧,故亦不能他替;饮食同样极具独绝性,只要出现替代,那只能是别人在果腹而不是本我的饥饿所盈。但说到底,生理的铁定质,丝毫没有哪怕是小空可钻,而伦理时有不堪的移位或情迷的无奈。这是另一个话题不说也罢。
当思念成为进行时,有什么依据可以遗忘?而生命中总是不断有人背叛和讨好,又不断有人离开和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又遗忘了。生命中又不断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又记住了。而王平华始终在记忆--关于爱,关于情,关于缠绵,关于古老,关于时尚,关于永恒。“……//我靠你,你靠我/我们多欢乐/花儿香晚霞美/天蓝了,霞飞了/回家的路上月亮撒清辉/你牵我,我拥你/一路欢笑回家去//……(《采莲歌》)。”“//登阁望月前半夜/不见故人,自悲寒/问月君听知否/何日共把酒/难说,难料,也许一生无其缘//(《忧思》)。”我来,是因为想你。来之前这样的惦记是无声的,但却纯甘大美;而谋面后的问候是平常的,但却心温肾暖;相处过程的信任是无言的,却潮落净初;相爱的友情是无形的,但却地珍天贵;分别的祝福是简单的,但却流经心田。我知道,诗人王平华就是这样的心境下走近两性情感情怀的。
诗以内的许多矫情是诗人必须把持的规则,而诗以外更多的关于情势原则的讲究,则是诗品成活的骨肉血脉,换言之,艺术源于生活。诗既然承担着言志的至高功能,倾吐便成为诗人甩泪泼笑的解释通道。王平华的诗忧患悠扬,庄谐互济,憨坦忱诚。她的诗品对情怀是一种活化,对情愫是一种保养,对情操则是更高层面上的哲学充值,更是为康健的明心见智的一种哺育。“……//成群而居的蚂蚁/触角伸的再长/也不会想到另一个物种/它们被动地更换着自己的基因……(《不要难为自己》)。”足见,还原生活是有禁区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莫名奸污,以下流之心度非下流之高尚,在我们身边时有噴爆。我丝毫不能想象,人类的性爱行为,都来用诗的形式进行生动的情形二态来仔描细述。假如果真国家全体的报刊都套红发布,我想,这既是对传统伦理的严重糟蹋,又是对性生活本身的极致奸淫,更是对人类默许文明的放肆挑衅。王平华的爱诗,点到为止,委婉含蓄,预留广辽的艺术空间给读诗的人进行萌情阔思的回味津泽,这就构成了保全文化纯净的高度文明。她的诗意又十分飞翔,她的飞翔就在于,她是在赋予真性情中最诚实之胸臆的巨大回旋与对人性本体生理的严重抬举。这样的敬重人性的坦荡,哪怕是引颈含恨之切,温暖肌肤之爱,她均可由情操的自由王国进入情操的必然王国,然后用自己培育的至高良知理性,来解释生活,来点评情感,来抚慰灵魂。
庭前梅花三千里,那是一种心理上的放眼辽阔;隔楼踏雪五百尺,这就不单单是思想跨度上的裁庹境界,而是有着形而上的守望期及。因此,欣赏别人如同是一种境界--就像我看到国际问题专家仪明海教授那样孜孜难倦,就像我看到马明奎教授那样学海泛舟。因为我深知,读好书就是与很多高尚的人对话,而同高尚的人对话那就是与睿智的人在博弈。读平华的诗等同对话犹如博弈:“……//你随意的降落/遮盖了子夜的烛光/打碎了人们的计划/叫我触目惊心/迷离景色变成汪洋/冲走了靠岸的渔船人们的家/雨下的提高了水位/蹦起的水泡跳出了堤岸/诉说着雨的快感/……(《雨》)。”人常说理解别人是一种修养,她能深跌浅拱走向授爱受爱者的情怀底里,辩幽察微破碍疏浚笑访人心不怿,这是万分了不起的学养高度;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身为杂志主编,她饱求力学纵贯中西经典而万书可掬,却也是虚怀沉谷纳他识而孜孜甘情;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她身不满五尺而心胸万丈,总是以委屈自己为前提待世处人,矻矻以揣怜意恢恢而令人激情昭昭;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她并非腰缠贯万却能佯富济贫救清者无为一时之窘困之间,每年都要挤出自己有限的收入部分来援张济李施贫扶困;团结别人是一种能力,她粘王荷刘四通八达而任我呼山唤水,凡是与她相处的人没有一个红过脸。芸芸者乎,哦,我明白了,下雨是老天爷哭了,花开是风儿笑了,飘雪是太阳睡着了,月圆是星星团聚了,而人们爱她的诗,一定是,地球醉了。
在我的研究中,诗性品质有“三元”之说:一说:诗的使命。诗的使命应当阐释人类践履人生的终极动向与落脚方位。其哲学教义在于生命启动后万物进入伦理纲常空间以后的崇尚踪迹;二说:理教情教。由理教直接导入情教域界,人便不是完全能够主宰初始原形的人了,在还原人的本质的途程中各自经历着歧路中踅的艰辛,缔造了善辩的哲学原理,并以此来规范人类自己行为;三说:镇世尊卑。当个体人性进入生活空间,用以镇世的人格精神便糅合在群团的验证中,这种精神对推促没有尊卑之分的社会秩序警督着尽快完善,起到推促力鼓的作用。王平华的诗比较积极地对应了“三元”之说,并用更为大众的话语叙述了这样的哲学命题。“……//如果当初不那么追潮/今天就不会这样懊恼/一切的彷徨,让你流着眼泪去思索/就没了简单的开心和满足/即使你学会了勒紧裤带/可是,钱兜里的钱就会拿去填海……(《房奴之歌》)。”诗性是一种主张,而不是沿街行乞;诗意是一种灵飞,而不是吧台就坐。王平华的诗性颇有自发定力,而她的诗意更是神采奕奕大张旗鼓。从这角度讲,写诗不单单需要膨胀激越和回荡诗情,还得需要文学勇气和艺术魄力。平华在积极改善物欲伦理格局的同时,她用自己最本真的人性质量,将情怀意图与伦理善端推向更高层面和更为广阔的明心见性的践履境地。这恐怕是诗人王平华最本质的理性诗魂的最终归宿。
通灵要与心境匹配,沦为酷类异性乱情文化窒息的华贵,不是诗人的精神裂变,就是在裂变后诗人们再次进行智慧的生成与聚合,抑或是诗意的宽展与伸张。“……//樽里落霞渐红/夜色舞起素影和寂寞独向月宫/满湖浩荡清流的水影/遙望那月色朦胧的飘逸的剔玲……(《心灵五线谱》)。”诗写得很揪心,但不乏悲默之气。我总觉得,呼号是情绪沉寂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生活中的许多呈现往往真实的结局都给血虚眩晕了,许多最本真的人性袒露被肢解了被边缘化了,甚至惨遭击戮。其实我倒以为,生活中的豪华不完全在于规避性爱之说,而有介于艺术是否能不折不扣地还原生活,王平华做到了。
诗意飞翔以心灵折旧为代价,就加大了创作成本。不是文化盈利,而是精神亏损。如果将诗性自觉稍作延伸,麦田瞭望与荒郊坚守只不过是情状上的区别,文化本质并无二致。这是因为,他们都在“珍惜。”源于这份雄浑的坚守,她宁可走不出苍凉的厩绊,以孤航帆影的名义,去漂流全部的心思。“……//睡似醒,醒如梦/弯腰拾起被吹落的花瓣/你的倩影映现在我的眼里/你对我微笑/我仿佛吻你/右手抚摸你的脸颊/左手捡起眼红的花瓣送给你//……(《梦殇》)。”读完这首诗,我们更加意识到:诗人王平华一定有过比较扎实的生活揣度与通透脱底的情感实践。她在颂情的同时,始终忠实于自己坚贞的内心世界,然后乜合不一定疲倦的双眼,偎身于诗歌缪斯的庄园,在文学艺术灯塔的指引下,踏上唐宋古道,冲浪于时尚情怀的无极。
宇宙空莽为人类存活提供了温室,而人之生存的有意思,不在于银票成塔美女左右和楼高饭香,而在于理性分寸的应用及其心性分辨的适可而止,还有现象与本质相符的益世承担。因为,人可以虚怀但不能虚脱,可以下问但不能下贱,可以流浪但不能流氓。诗人王平华的诗,無论是写实苍凉的《无题》,还是出击侯爱的《自吟》;不管是倾情灾区的《玉树魂》,还是思辨求证的《男人与女人》,抑或策鼓的《相信自己》,永恒主题的《追你》,她的诗鲜嫩嫩的都在翕动都在呼吸。神茕情阒,一定无聊至极,躲避尘俗实际上是心理变异。能将“温存”划拨于“冷漠”,而又将“欺骗”转嫁给了“诚信”,这是诗的悲默,也是生活的悲情,更是人类的悲哀。她悍作勇者,由个性咸集而就的人性礼貌真实,验明着挂碍于实,阻断于情,天地承脉,男欢女爱和本同一脉的深情大理。而诗人王平华对世界、对人本、对诗性,对金钱以外的所有正统,身心凭寄,甚至忠贞信赖,她断不去捏造骗局坑害自己的灵魂--她是不俗的。
中世纪的钟声曾经响亮过太多的诗歌旗手。假如以新民主主义算起到文化革命开始,“先生代”们在一片甚嚣尘上中放下手中的笔大都驾鹤西行了,“中生代”们紧步后尘又重兵压境卷土重来。直击“新生代”80后也好90后也罢,依据近十年的文坛现状,我的十年间的一贯主张不会更改:中国的学术在高校,而中国的文学却在民间。尤以网络文学为最,诗歌已步入了中国文学的主流元素。作为最善意的文学填充,“零度”撰写与“冰点”创作在摇摇晃晃的病态中走向墓穴;“爆炒鱿鱼”及其“干炸里脊”式的所谓先锋也在众怒呕恶的唾弃声中归隐无踪。我定义:诗是人类灵魂中的哲学活体。而生命生活中,无论哪个时代或时期,即便是我用老年痴呆式最粗线条的思维去想:如果没有了诗,这个国度一定很癫痫,很粗糙,很干瘪,很空洞。
宇宙本体与人性本体,是自然精神和人性精神最佳的原本状态。诗人王平华的诗,给人性价值确立了地位,在爱的永恒的旗帜下飞扬着生存与生活,在烘世擢己的起航中作了最为精心的打点。从整个集子情怀向度我们可以看出:形式上古今杂伍文白叠加,却也不失为一种智者的变通见地,我以为允许存在。而她的诗品本身很能节制又十分驰骋,她已然翻越了诗神的崇山峻岭,握别了诗歌的无痛引流,牵手诗歌的现实回归,在启动与叩问之间,寻找到了可以凭托信赖的有力介质。尽管多少年来奇缺了改正垦荒的工具,但她一直在不知疲倦地提醒着哭泣的手帕,来替代揩擦的功能。王平华的脱俗在于:她以缪斯神圣的庄严,护送着诗歌回到故乡。她的本真高雅的诗行,终将化为她虔诚的修行积淀,然后扎成大礼包,送给所有积德行善的好人。诗歌朗诵会上有专家说她是国外的惠特曼,也有人说她是中国的李清照,有的说的是中国的大陆琼瑶;以我看她是中国的第一情感诗人为最好。
深秋如同陈酿。当心灵成为话语符号,她迎又来了灿美而高贵的精神分娩。此时此刻,我翻开了她的散文集《情满春江》。那一浪浪温慰的馨香仿佛江腾海跃直扑我的面门而来。
意境营造,情愫在回旋中的暖色。
这是我在读完散文集《情满春江》后最为深挚的印象,也是作家王平华女士对散文理解与握切的决意主张。我们知道,散文的空阔远不足以对文化风格尤其是散文风格的滤清滗洁,时时谨慎于落笔顾盼,却往往沦为枲植之作,读之缺味,嚼之若蜡。而国人的文学文化错觉又常常左右着我们的思维理念,如同赑屃,总让人误以为是乌龟,颇显冤情。而散文意境是散文文本进入原始审美的独角戏,具有无可它替性和不容胡乱造次性。王平华散文的意境颇见心宽:“……小区树木繁多,整齐有序,错落别致,草坪如绿色的毡子绒绒茵茵,道旁百花盛开,喷泉井井有致,行人小路鹅卵石拼成各式各样的花色,色彩斑斓图案多样,浓郁的树上时常伴着清脆的鸟儿叫……(《城市里的蛙鸣》)。”这样的人文着附的意境事实,由于发自情怀之源,于是就成为本质之上的心境事实,由这样的事实的导入,业将有形的可视人文场景超度为精神层面的无形审美域幻,为灵魂立足抢占了畅心的栖所,并凭托这样一种稠怀稀释与胸臆泼露,绝好地为贞操抒发铺垫了带有浓缩性质的伴生美丽。
“……到了夜里,蛙鸣一浪高过一浪。我抬眼透过天窗数着天上一眨一眨的星星,姨妈重复地讲着我不知听过多少遍的故事,伴着故事我沉沉入睡。(摘自《城市里的蛙鸣》)。”僖哉,逃离精神疻然,便汲溉了文学文化的进一步茁壮。水惊山崒高攀了心峰灵巅,这便是王平华散文难得的噴然之气和成功的重大标帜。情结营造,命运在断带中的不俗华彩。这是作家王平华女士人生顶级的讴歌对象。如君所知,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回望过路,王平华所有的幻想是依偎在理智发动的事业追索中,包括儿时最痴纯的梦呓。正是这种理想萌情与窜高欲望的鼓动,促使王平华超常规成长成熟,并将那个滚瓜溜圆的梦怀揣着上路,且制怒绝力为那些幻想变现而大苦不辞宏难不惧,将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整饬为民众的可口大餐,烧旺了自己艺术起步才华端倪的昨天,照亮了自己艺术坦世黄金时段的今天,探明了自己艺术升光彩耀人的熠熠明天。
王平华的散文很多逼真的童稚场景,我们似乎重新幸运经历。而作者之所以设置了这样的轮回幻思,其实就是对逝去童年的浓情追寻与求渴眷念,就是在重磅重塑人文情结。从美学视觉角度讲,这样的回思属于潜意识的自我会心与列表式的单镜头温习。而就是这样的温习,铸就了人之为人的踅望良知与承袭过往的朗明情感。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怀念与留恋,更重要的是澄明了人类良善不泯的通透情怀。营造“四想”,情操在斡旋中增值,这是作家王平华女士又一个挥洒亮点。因为,散文创作在我的研究中有“四想”之说。说到底就是一种散文必具的驰骋手段:一“幻想。”幻想,是神情催发的间息性非现实意念事物存在状态,是一桩相当飘荡的曼妙事件;二“理想。”理想则是一种待机状态下的动机埋伏,只要条件成熟便可圆满其怀;三“空想。”空想是间于理想与幻想之间的一种浑濛不开的灵魂虚脱,有挥发藏匿于髓骨内质的慰藉功能,但与现实遥之又遥而边际不着了;四“联想。”联想,则是事件跳槽的应验与错位的心灵逻辑搭界。王平华的散文很能联想和幻想。
不包括效法与排斥,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文化身份转型,同样是心灵爆破的压轴性非龙套重头戏。多重文化身份的分离之后,文化角色的转换是使王平华经历的一大人生程序。或者叫作华丽的漂亮转身。这是因为,就像材质纷扰文化概念一样:塑料装我们既可叫桶,也可称其为瓶子;而玻璃装,这样的材质,我们只能称之为瓶子而不能叫作桶。如果一旦涉“桶,”这是本质与现象的特殊区别所在,若将玻璃材质叫做“桶,”势必有违常规而生错位之嫌。王平华不是玻璃材质,他是塑料装。因此,我们即可确指她为作家,又可公认她为社会活动家,更可公认为诗人。于是,我联想起女人的拒绝。如果时值男人遭遇了某种的拒绝,那一定是女人在为下一个情人作性爱预留。虽然颇为扯淡,但它隶属于心灵主宰或不规则性情滑坡和情恩断带存疑的文化警示学序列。由此可见,生命生活有太多的栽桩预留等待着我们犯贱时去遭遇。而王平华女士遭遇的是行业的认可,文学界的认同,社会上的敬重。
散文创作多少年以来以一种板起面孔的权威道法出现,把持着散文行笔风格的走向与命运。比如“形散神不散。”其本身就不能自圆其说。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断想:“形”都散了,“神,”能不散吗?所以我倒是觉得,既然“形”是决定“神”的主证,而“神”必然是“形”的内置器官。换句话说,“形”是“神”的载体,而“神”是嵌入“形”体内部灵魂。有类于“身”“心”之说。“形”既然可以为“神”推波助澜,那“神”就必然被“形”所框缚制约。因此我主张:散文的“神”应该“散”起来,而且,散得越深度越好,散得越宽阔越棒。只要大家喜欢爱读,读了开心就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散文一定要散得有声有色,散得有根有叶,散得有理有据。散到散文本身“形”“神”愈加凝缔,散到为“形”抬举出一个更加可人的亮度,散到令读者胸阔舒怀的美丽境地。如是这般,散文才既符合散文创作的自身特征和要求以及散文创作的基本归宿,又符合阅读者的诉诸欲求和不排他的心理对应机制,更符合创作者空旷的作文意向与不可碍遏的释怀欲望。最终达到“形”“神”互举的共荣景象。以供中国散文创作饮鉴,并以此来鼓动我们的散文文学运动速加前赴。“以前,外婆和姨妈住在离省城很近的地方……”,“乡歌的旋律简单而明快……”,“姑娘和小伙子们常常把舅舅当作世名月老……”,“平妹,你不记得我了?我是一起玩耍的小亮哥啊……”(摘自《难忘的中秋》)。”这是一篇情感记忆性回味华章。由于形式很散,直接导致了神散。但通篇以景衬情,一泄奔突,主副线时并时离,及其冠美深叩了童爱无忌天真烂漫的主题,极好地完成了作者立意的本来题旨。从而放大了散文的“散”之功能,将作品推崇到了读者享赏的该具高度。
人是不能错的。人是不能得全的。夜半每每,莫名的揪心突袭,无边无沿的空缺,想不出丝毫围剿式的弥补手段;人海茫茫,却找不到可以放心停靠的码头;用尽全部心思,无法对过逝岁月进行任何的联袂性填充。空荡荡的情怀如同苍凉的旷野流沙般地无遮无拦,邪风恶鼓一次次与孤鸿纠集,又一次次险些将她直接推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奋而不辍勤于挥毫,王平华写出大量关于人心、关于世道、关于天理的激扬文字。而她的散文,无论是《春雪》,还是《风景独好》;无论是《幻想的世界》,还是《姥姥妈妈腌咸菜》;无论是《小的背后大的问题》,还是《亿万富翁的90后千金》,语词素净,句式清白,段落整齐,文风向上,更兼雍容而洁雅,细致而放达,奔腾而规矩,热烈而严峻,温婉而兀峻,厚重而清澈。她的全体的作品,有的关切家国命运,有的倾注民福稷康,有的则是在关怀情爱本真。所有作品无不体现出她的人品质量,无不明鉴着她的人文水准,无不阐明着她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高雅的待世风度。仔究夤研,不少散文篇子,既不乏古尘弥漫之甘辛,亦不乏时尚回澜的之委婉,更不乏文纹艳窈的某种酸涩之凄烈,还有为世人决绝进行灵魂救赎进行向善推动的求取真诚。而更多篇子的散文都是与天道在交流,都是与人道在沟通,都是生命底里最真情的灵魂之倾。这使我们欣慰地嗅到了散文暖色调的温馨,捧吻到了散文春天的芬芳,也一并触摸到散文根茎部位的关督之脉。
情挚方知句犹短,灿美更觉文不长。愿作家王平华女士写出更精致的散文作品,来饲养大自然中牲灵的所有枯渴,来浸润灵长类生命的茁旺盛健,來喂饱这个灵魂几近消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