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学校生命教育不断发展,但个别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轻生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学校生命教育刻不容缓。语文学科最具人文情怀,承担着铸造人的灵魂之重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决定其在开展生命教育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所以,语文教师要内修其心、立德树人,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利用课堂教学和语文教育平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之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生命教育;教育元素;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081-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15
一、生命教育及其背景
《说文解字》中说,“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下象土。上象出。”生,发育进展。“命,使也。”命,即使令,后来引申为定数、范围。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将生命解释为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那么,何谓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从而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学校生命教育即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我自己”,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从而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他人、为家庭和社会乃至国家焕发出自己独有的魅力。
生命是宝贵的财富。但近年来,个别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因升学、交友、家庭等原因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 2018年6月7日,河北平泉一考生不堪压力跳楼坠亡;2018年6年22日,四川南充一应届高考生因成绩失意跳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2018年6月24日,山西太原一学生因课堂玩手机被没收,回家跳楼离世;2018年10月12日,云南宣威14岁女生因遭校园霸凌服药自杀;2018年11月15日,金滩镇中学九年级学生放学后在校外打架,致使1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2019年6月8日下午高考刚结束,河北省衡水市两名走出考场的高三男生发生冲突,其中一人被捅伤后死亡;2019年6月23日,江苏淮安涟水某中学10岁男生陈某航与哥哥吵架后在宿舍内自缢身亡。令人发指的是北大弑母犯吴谢宇,其向母亲举起屠刀之时,显然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这些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惨剧令人警醒,由此可见,学校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出版《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此后,澳大利亚、日本、台湾、英国、新西兰、香港地区先后倡导并开展生命教育。在我国,“很多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都不约而同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1],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启了生命教育的开端。直至现在,“我国的生命教育进入了不断进步的发展阶段”[2]。
二、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语文学科生命境界教育的核心
教育是有境界的。生命境界的教育完全不同于功用价值的教育,生命境界教育追寻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浸润与自我价值的完善。所以,生命教育应是浸润式、唤醒式、化育式的教育。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 “教育非它,乃心灵转向”。我国的学校生命教育已在许多中小学校广泛展开,不同学科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方式。而语文学科最具有人文情怀,承担着铸造人的灵魂之重任,其人文性、思想性决定了它在开展学校生命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语文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进而浸润学生心灵,以文化人,点亮心灯。
语文课堂如何浸润学生心灵及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角度,教育的要素不但包含受教育者,还包含教育者和教科书等在内的教育影响。所以,在语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教师和教科书共同构成了语文生命教育要素。
(一)语文教师要内修其心,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識、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一再要求“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孔子《论语》中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意思是称之为仁的人,一定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正如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曾说,“为人师者,首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塑造好,将自己的心灵修炼好”。只有修好自心,才能修好自身,才能言传身教,才能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立德树人。换言之,教师有了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和领悟,他的道德敏感性就会逐渐得到提高,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就会以自己的言传身教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濡染给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因势利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挖掘生命教育元素,浸润心灵,以文化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材承载了生命教育大量的显性内涵和隐性内涵,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文本,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并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启发引导,“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大量素材,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宝贵资源。笔者详细研究了全套教材,从中筛选出蕴含生命教育元素的所有课文,分析归纳后发现可分为两类:一类课文侧重表现了生命教育的显性内涵;另一类侧重蕴含了生命教育的隐性内涵。
比如,侧重表现生命教育显性内涵的课文,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几幅画面的生动描绘,激发人的生命的活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体会热爱人生、热爱美好事物的生活态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美好、神奇、充满生机勃勃的百草园生活的描写,激发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郑振铎的《猫》和梁实秋的《鸟》,领悟有人文情怀的现代知识分子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领略人生美好的境界;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直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充满美感和诗意,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信念;法布尔的《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感染学生幼小的心灵;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使学生与诗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心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产生共鸣;茅盾的《白杨礼赞》,西北高原上一株株挺拔的白杨所具有的生命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上述课文在思想内容方面,生命教育内涵表现得较为直接,且作者在文中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比较容易理解。而有些课文,意蕴丰富而深刻,蕴含生命教育的隐性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文本,挖掘其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适时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并运用浸润、化育等方式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蕴含生命教育隐性内涵的课文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多,只要教师善于思考,立足于文本,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这类课文有: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给予“我”光明、希望,特别是她对生活那种热爱、执着的态度,怎能不让人感同身受?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能给学生极大的震撼和鼓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好境界,能使学生倍加珍爱生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能使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必须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鲁迅的《社戏》中少年小英雄的形象和江南水乡的迷人画卷令人难忘,一定能勾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对“茂腾腾的后生”的腰鼓风采淋漓尽致的描绘,更让人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蓬勃强大的生命力; 品读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等诗句,让人体味到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行文虽不到八百字,却表达了作者对于光明、真理乃至自由生命的至深之爱,让人感受到作者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最强音;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虽穷困潦倒,但他热爱生命,穷极也不愿了此残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保有读书人的尊严;陶行知《创造宣言》,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泰戈尔说的“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丰收的成果、奋斗的喜悦,以及生存的信念;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多少年来为世人广泛传诵,中学生更是喜闻乐学,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道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作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伟大的生命乐章。
以上两类文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发挥着生命教育的功能,具有最基本的育人意义。有特色的语文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对教材普遍关注,更要着重关注那些内涵隽永、蕴藉丰富、文质兼美的散文,做到点面结合,并在分析课文时着力渲染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如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不由得让读者蓄着自己的梦,并明白希望要在艰难困苦的顽强斗争中才能得以实现的道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花瀑在眼前流动,令人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进而得到启示: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从作者对母亲的深爱里,让人领会到如何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恨,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要向那各色的菊花一样,勇敢地绽放自己,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色彩;莫怀戚的《散步》,平易朴实,耐人寻味,除了景物描写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更让人通过祖孙三代四口人散步的故事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慨,感受亲情,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让读者的心灵随同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三者之中进行一次愉悦完美的体验。
以本人所教“孤独之旅”一课为例,课文节选自当代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是一篇关于少年成长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地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学生: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这样才会长大、成熟。“孤独之旅”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就是主人公的成长之旅,它不仅让杜小康由幼稚、念家、害怕孤独变得对家庭有强烈的责任感,进而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坚强,更重要的是让他真正地理解了生活、理解了生命,让他懂得怎样去热爱生活。正如怀特曼所说“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教学中,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展开,教师将渐渐把学生带入那个“暴风雨的夜里”,并与杜小康一样在风雨中搏斗变得勇敢与坚强。当学生们进入角色,课堂氛围浓郁时,教师便可适时地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为小小男子汉。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欢乐,也会遇到痛苦;会遇到成功,也会遇到失败……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的巧设瞬间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这无疑为教师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大好时机。此时,教师何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点亮心灯?
成功的教育一定是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它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到动情与高潮处,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和升华。我曾用拿破仑曾说过的话激励学生,“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没有什么理由能让我们放弃生命,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不幸,都不该轻言放弃生命,要相信每个生命都能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这样,生命意识的种子便悄然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笔者发现,还有部分课文关系到生与义如何取舍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中此类题材的难点,是教学中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正确面对的问题。例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 《伟大的悲剧》一文,斯科特等人为探险事业而牺牲的事迹至今令人唏嘘不已;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航天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人真切地产生崇敬之情;陈毅在《梅岭三章》中写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不朽的壮烈诗篇,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事业奋勇拼搏;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更是这方面典型的代表作品,它告诉我们,人固然要珍惜生命,然而,当生命与正义相违背时,我们要勇于舍生取义,固守道义,成为一个有正义的人。对于这些课文,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生命问题。教师在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之后,要引导学生对“舍生取义”这个问题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正确认识,并特别向学生指出:日常生活中,我们固然要有正义之举,科学探险是需要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和学会自救的科学态度,舍生取义也不是盲动冒进、铤而走险。因此,我们并不提倡未成年人的冒险之举,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珍爱生命,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因素是对每一个生命潜力的发掘和内在动力的激发。“以文化人,点亮心灯”是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和秘笈良方,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学习氛围中既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更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乃至人生意义的教育。
(三)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搭建语文生命教育平台
语文教学资源含有许多生命教育元素,除了教材所选编的上述篇目之外,语文教师还应独具慧眼、有的放矢,善于从语文教学的其它资源中去发现、挖掘生命教育内涵。如古今中外名著、课外经典美文、传统文化经典、名人名言、身边的励志故事等也都含有大量的生命教育元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拥有了生命教育的大量素材,教学中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助作文、课前演讲、读书汇报、编写手抄报、课后写积累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题材的专题教育。所有这些,无疑会为语文生命教育搭建强有力的平台。
语文生命教育的源头活水不仅来自于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还来自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文本和浸润化育的感染熏陶,也来自于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语文生命教育的多种载体。
三、语文生命教育任重道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家对传统文化给予高度重视,语文学科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学生生命守护者的语文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5]的偉大使命,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内修其心、立德树人为前提,开发语文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使之成为自己教学中的重要板块;课堂教学中兼以采用浸润化育之法,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和感悟生命,才能更好地做到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环节”[6],把生命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这是语文生命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笔者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总结,尤其是对全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显性内涵和隐性内涵的深入细致的挖掘,教学中操作性极强,实为当下初中语文生命教育提供了完好的范例,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其显著成果是任何空洞的课堂说教所无法比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敏感和难解的问题,例如对“生与义的取舍”“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其实,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三观的正确引导,这些问题是不难解答的。
语文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循序渐进、浸润渗透、长期化育的结果。在国家特别强调语文重要性的今天,相信语文学科在生命教育进程中一定会发挥其更为显著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2]朱小曼.生命该如何承受‘教育之轻’[J].安全教育,2017(4):6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2019-08.
[4][5][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2019-08.
(责任编辑:刘玉)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生命教育;教育元素;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081-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15
一、生命教育及其背景
《说文解字》中说,“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下象土。上象出。”生,发育进展。“命,使也。”命,即使令,后来引申为定数、范围。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将生命解释为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那么,何谓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从而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学校生命教育即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我自己”,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从而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他人、为家庭和社会乃至国家焕发出自己独有的魅力。
生命是宝贵的财富。但近年来,个别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因升学、交友、家庭等原因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 2018年6月7日,河北平泉一考生不堪压力跳楼坠亡;2018年6年22日,四川南充一应届高考生因成绩失意跳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2018年6月24日,山西太原一学生因课堂玩手机被没收,回家跳楼离世;2018年10月12日,云南宣威14岁女生因遭校园霸凌服药自杀;2018年11月15日,金滩镇中学九年级学生放学后在校外打架,致使1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2019年6月8日下午高考刚结束,河北省衡水市两名走出考场的高三男生发生冲突,其中一人被捅伤后死亡;2019年6月23日,江苏淮安涟水某中学10岁男生陈某航与哥哥吵架后在宿舍内自缢身亡。令人发指的是北大弑母犯吴谢宇,其向母亲举起屠刀之时,显然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这些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惨剧令人警醒,由此可见,学校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出版《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此后,澳大利亚、日本、台湾、英国、新西兰、香港地区先后倡导并开展生命教育。在我国,“很多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都不约而同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1],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启了生命教育的开端。直至现在,“我国的生命教育进入了不断进步的发展阶段”[2]。
二、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语文学科生命境界教育的核心
教育是有境界的。生命境界的教育完全不同于功用价值的教育,生命境界教育追寻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浸润与自我价值的完善。所以,生命教育应是浸润式、唤醒式、化育式的教育。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 “教育非它,乃心灵转向”。我国的学校生命教育已在许多中小学校广泛展开,不同学科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方式。而语文学科最具有人文情怀,承担着铸造人的灵魂之重任,其人文性、思想性决定了它在开展学校生命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语文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进而浸润学生心灵,以文化人,点亮心灯。
语文课堂如何浸润学生心灵及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角度,教育的要素不但包含受教育者,还包含教育者和教科书等在内的教育影响。所以,在语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教师和教科书共同构成了语文生命教育要素。
(一)语文教师要内修其心,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識、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一再要求“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孔子《论语》中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意思是称之为仁的人,一定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正如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曾说,“为人师者,首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塑造好,将自己的心灵修炼好”。只有修好自心,才能修好自身,才能言传身教,才能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立德树人。换言之,教师有了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和领悟,他的道德敏感性就会逐渐得到提高,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就会以自己的言传身教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濡染给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因势利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挖掘生命教育元素,浸润心灵,以文化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材承载了生命教育大量的显性内涵和隐性内涵,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文本,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并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启发引导,“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大量素材,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宝贵资源。笔者详细研究了全套教材,从中筛选出蕴含生命教育元素的所有课文,分析归纳后发现可分为两类:一类课文侧重表现了生命教育的显性内涵;另一类侧重蕴含了生命教育的隐性内涵。
比如,侧重表现生命教育显性内涵的课文,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几幅画面的生动描绘,激发人的生命的活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体会热爱人生、热爱美好事物的生活态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美好、神奇、充满生机勃勃的百草园生活的描写,激发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郑振铎的《猫》和梁实秋的《鸟》,领悟有人文情怀的现代知识分子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领略人生美好的境界;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直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充满美感和诗意,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信念;法布尔的《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感染学生幼小的心灵;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使学生与诗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心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产生共鸣;茅盾的《白杨礼赞》,西北高原上一株株挺拔的白杨所具有的生命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上述课文在思想内容方面,生命教育内涵表现得较为直接,且作者在文中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比较容易理解。而有些课文,意蕴丰富而深刻,蕴含生命教育的隐性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文本,挖掘其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适时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并运用浸润、化育等方式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蕴含生命教育隐性内涵的课文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多,只要教师善于思考,立足于文本,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这类课文有: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给予“我”光明、希望,特别是她对生活那种热爱、执着的态度,怎能不让人感同身受?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能给学生极大的震撼和鼓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好境界,能使学生倍加珍爱生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能使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必须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鲁迅的《社戏》中少年小英雄的形象和江南水乡的迷人画卷令人难忘,一定能勾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对“茂腾腾的后生”的腰鼓风采淋漓尽致的描绘,更让人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蓬勃强大的生命力; 品读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等诗句,让人体味到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行文虽不到八百字,却表达了作者对于光明、真理乃至自由生命的至深之爱,让人感受到作者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最强音;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虽穷困潦倒,但他热爱生命,穷极也不愿了此残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保有读书人的尊严;陶行知《创造宣言》,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泰戈尔说的“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丰收的成果、奋斗的喜悦,以及生存的信念;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多少年来为世人广泛传诵,中学生更是喜闻乐学,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道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作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伟大的生命乐章。
以上两类文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发挥着生命教育的功能,具有最基本的育人意义。有特色的语文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对教材普遍关注,更要着重关注那些内涵隽永、蕴藉丰富、文质兼美的散文,做到点面结合,并在分析课文时着力渲染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如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不由得让读者蓄着自己的梦,并明白希望要在艰难困苦的顽强斗争中才能得以实现的道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花瀑在眼前流动,令人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进而得到启示: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从作者对母亲的深爱里,让人领会到如何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恨,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要向那各色的菊花一样,勇敢地绽放自己,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色彩;莫怀戚的《散步》,平易朴实,耐人寻味,除了景物描写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更让人通过祖孙三代四口人散步的故事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慨,感受亲情,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让读者的心灵随同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三者之中进行一次愉悦完美的体验。
以本人所教“孤独之旅”一课为例,课文节选自当代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是一篇关于少年成长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地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学生: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这样才会长大、成熟。“孤独之旅”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就是主人公的成长之旅,它不仅让杜小康由幼稚、念家、害怕孤独变得对家庭有强烈的责任感,进而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坚强,更重要的是让他真正地理解了生活、理解了生命,让他懂得怎样去热爱生活。正如怀特曼所说“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教学中,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展开,教师将渐渐把学生带入那个“暴风雨的夜里”,并与杜小康一样在风雨中搏斗变得勇敢与坚强。当学生们进入角色,课堂氛围浓郁时,教师便可适时地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为小小男子汉。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欢乐,也会遇到痛苦;会遇到成功,也会遇到失败……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的巧设瞬间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这无疑为教师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大好时机。此时,教师何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点亮心灯?
成功的教育一定是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它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到动情与高潮处,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和升华。我曾用拿破仑曾说过的话激励学生,“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没有什么理由能让我们放弃生命,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不幸,都不该轻言放弃生命,要相信每个生命都能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这样,生命意识的种子便悄然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笔者发现,还有部分课文关系到生与义如何取舍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中此类题材的难点,是教学中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正确面对的问题。例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 《伟大的悲剧》一文,斯科特等人为探险事业而牺牲的事迹至今令人唏嘘不已;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航天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人真切地产生崇敬之情;陈毅在《梅岭三章》中写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不朽的壮烈诗篇,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事业奋勇拼搏;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更是这方面典型的代表作品,它告诉我们,人固然要珍惜生命,然而,当生命与正义相违背时,我们要勇于舍生取义,固守道义,成为一个有正义的人。对于这些课文,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生命问题。教师在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之后,要引导学生对“舍生取义”这个问题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正确认识,并特别向学生指出:日常生活中,我们固然要有正义之举,科学探险是需要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和学会自救的科学态度,舍生取义也不是盲动冒进、铤而走险。因此,我们并不提倡未成年人的冒险之举,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珍爱生命,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因素是对每一个生命潜力的发掘和内在动力的激发。“以文化人,点亮心灯”是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和秘笈良方,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学习氛围中既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更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乃至人生意义的教育。
(三)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搭建语文生命教育平台
语文教学资源含有许多生命教育元素,除了教材所选编的上述篇目之外,语文教师还应独具慧眼、有的放矢,善于从语文教学的其它资源中去发现、挖掘生命教育内涵。如古今中外名著、课外经典美文、传统文化经典、名人名言、身边的励志故事等也都含有大量的生命教育元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拥有了生命教育的大量素材,教学中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助作文、课前演讲、读书汇报、编写手抄报、课后写积累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题材的专题教育。所有这些,无疑会为语文生命教育搭建强有力的平台。
语文生命教育的源头活水不仅来自于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还来自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文本和浸润化育的感染熏陶,也来自于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语文生命教育的多种载体。
三、语文生命教育任重道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家对传统文化给予高度重视,语文学科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学生生命守护者的语文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5]的偉大使命,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内修其心、立德树人为前提,开发语文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使之成为自己教学中的重要板块;课堂教学中兼以采用浸润化育之法,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和感悟生命,才能更好地做到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环节”[6],把生命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这是语文生命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笔者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总结,尤其是对全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显性内涵和隐性内涵的深入细致的挖掘,教学中操作性极强,实为当下初中语文生命教育提供了完好的范例,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其显著成果是任何空洞的课堂说教所无法比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敏感和难解的问题,例如对“生与义的取舍”“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其实,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三观的正确引导,这些问题是不难解答的。
语文生命教育任重而道远,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循序渐进、浸润渗透、长期化育的结果。在国家特别强调语文重要性的今天,相信语文学科在生命教育进程中一定会发挥其更为显著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2]朱小曼.生命该如何承受‘教育之轻’[J].安全教育,2017(4):6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2019-08.
[4][5][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2019-08.
(责任编辑: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