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湖北省12所省属普通高校 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对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定量分析,结果呈现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自主创业率较低、就业去向分布多元化等特点。高校应对接需求、整合资源,发展优势、彰显特色,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实施重点帮扶、精准指导,旨在为我国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湖北省;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0-0128-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0.02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毕业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千百万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1],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为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業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较高水平,2016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布 《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100号)。2017年3月,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我选湖北”计划 大力促进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的意见》,5年内力争大学生在鄂实习实训人数超过2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超过180万人。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综观目前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覆盖各种类型学校的本科应届毕业生。2019年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主要反映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情况。2018年12月, 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2018高校本科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2],以2018年进入职场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围绕应届生薪资水平、行业和地区选择等维度展开分析和解读。二是研究对象聚焦部属高校的毕业生群体。高振强、王志军基于32所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分析认为高校毕业生存在明显的就业方式偏好、就业地域偏好、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和就业单位行业偏好[3]。2019年2月21日,《湖北招生考试杂志》刊登一篇题为“揭秘2018年武汉部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文章,基于在汉部属高校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进行分析。三是相关研究着重基于各省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文正建,郑晓玲的《2015 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解读,通过第三方调查反馈情况,客观、真实地反映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4]。杨佳乐等基于陕西省15所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对民办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从就业去向、签约单位性质、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四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5]。
因研究者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呈现出的就业情况略有差异。目前,针对湖北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不丰富。湖北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如何?在哪些就业指标上存在优势或不足?如何有效提升湖北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12所省属普通高校 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对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定量分析,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湖北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我国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样本选取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湖北共有高校129所,其中本科层次的71所。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12所湖北省主管的综合类、理工类高校的2018届本科毕业生(具体高校名称见表1),数据来源是这12所高校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三、数据比较和分析
虽然目前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仍存在不足,数据统计不太规范、内容缺乏细化标准、就业状况呈现多,就业质量分析少、缺乏共性与个性的差异化体现等,但是总体来看,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于就业基本情况,如规模与结构、初次就业率、就业流向分布;就业相关分析,如就业满意度、薪资水平、专业吻合度;就业发展趋势,如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就业行业、就业地区变化趋势;就业反馈,如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数据统计更加科学、内容覆盖更加全面、结构格式更加统一,就业质量报告整体情况呈现逐年完善的趋势。
(一)就业基本情况
1.总体毕业去向。表2显示,第一,12所省属
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94.36%,其中最高96.42%,最低 91.77%,表明此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较为理想,绝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第二,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有协议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升学和出国(境)等5种形式。其中通过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等形式就业的占比最多,平均值达64.92%。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体现在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相互匹配,协议就业率的数据提供一定参考价值。第三,2018 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升学和出国(境)”就业方式的,平均值高达20.27%,其中比例最高的武汉科技大学达到了29.96%,说明毕业生深造的积极性很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还体现在高校培养、输送硕博人才的比例和升学的学校层次上。另外,需要说明的是12所省属普通院校的就业报告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不统一,截止毕业年份8 月 31 日的有5所、9月1日的有3所、11 月 30 日、12 月1 日、12月15日、12 月30 日各有1所。因为截止时间的差异,导致信息可比性不强,难免造成社会及媒体的片面解读或误读。 2.全部实现就业的专业。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的专业有70个,频数共为93。其中52个专业频数为1,14个专业频数为2,频数为3的专业为材料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频数为4的专业为工业设计(见表3)。这些毕业生能够实现全部就业的专业大多数为各学校的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如湖北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与哲学文化、生物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长江大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三峡大学的生态学入选“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体现高校教育质量。
3.毕业生就业流向分布。除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数据中包含研究生(42人)、湖北工程学院的数据中包含专科生(47人)以外,其余10所学校均只涉及2018届本科毕业生。考虑到这两所学校研究生和专科毕业生人数不足百人,对于数千人的本科毕业生的统计结果不会产生影响,所以可以忽略。在计算占比问题时,部分学校将协议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之和作为本科就业人数,有的则加上升学和出国(境)的人数。出于尊重学校原始数据,升學和出国(境)的人数不多,不会干扰到研究结论的情况下,也忽略不计。
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有七成以上选择到企业就业,各级各类企业单位成为吸纳该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最重要的主体。由图1可知,其中进入其他企业就业的比例平均超过60%;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文理学院、长江大学、江汉大学毕业生则高达70%以上,最低的三峡大学也接近50%。而该校毕业生到大型国企(主要为央企、且主要是水利电力行业)就业的人数占就业人数的34.99%,高于其他院校,进一步凸显了学校在水利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
表4显示,11所省属普通院校中,有 10所(90.91% )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居前 3位的单位”属制造业;有9所 (81.82% )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居前 3位的单位”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5所(45.45%)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居前3位的单位”属建筑业;有4所 (36.36% )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数量居前 3位的单位”属教育。统计结果显示,一是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湖北省内就业人数占比在50%上下波动,平均值为52.09%。其中江汉大学生源主要来自湖北,超过70%的毕业生选择留鄂就业(见图2)。充分体现该类学校“立足湖北,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也表明学校大力宣传“我选湖北”,促进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学生留鄂发展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就业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全部12所(100% )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排前4位的地域”中包括广东和浙江两省,上海市和江苏省的比例也分别占到58.33%和41.67%(见表5)。
(二)工作与专业的吻合度
图3显示,9所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82.39%,最低64%,平均74.46%,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 届(70%)高4.46%。毕业生专业与岗位相关度较高,反映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实现了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三)就业薪资分析
图4显示,10所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薪酬最高5927元,最低3561元,平均5131.53元,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 届毕业生(4590 元)高出541.53元。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大学生工作能力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程度,反映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质量。
(四)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图5显示,7所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94.18%,最低68%,平均84.08%,与全国非“211”本科2017 届(68%)相比具有优势。总体上,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状况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目前的岗位要求,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五)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满意度
图6显示,6所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最高97.69%,最低70%,平均87.29%,明显高于全国非“211”本科2017 届(78%)。说明毕业生对母校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工作整体满意度较高。
(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图7显示,用人单位对9所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满意度均在92%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认可,体现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较好的适应性,能较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七)自主创业情况
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情况不太理想,9所院校不足1%,最高4.19%,最低0.16%,平均0.94%(见表2)。其中有3所院校详细分析了自主创业的情况。根据调研数据统计,2018 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是有好的创业项目、理想成为创业者、受他人邀请创业和自由度高。结果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唤醒、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梦想的激发、创业能力的提升等系统化、科学化的全过程教育,同时,积极为创业项目建设和项目孵化创造条件。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资助、个人存款、政府创业基金。这一结论表明一方面家庭支持对毕业生自主创业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毕业生创业项目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创业项目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个人兴趣爱好、社会需求热点、自己擅长方向和与所学专业方向一致。表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毕业生对创业项目的选择更趋理性和务实,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少资源、资金不足。上述情况表明挖掘相关资源、积累管理经验、丰富融资渠道是破解毕业生创业困难的关键点。自主创业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是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协调与处理社会关系能力、把握机会能力和管理领导能力。这表明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只是具备创业的基础条件,在创业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充实知识和提升能力,以克服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创业存活率。 四、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属普通高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整体上,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平均94%实现了直接就业,高于麦可思研究院2019本科生就业报告公布的2018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的数据。尽管面临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严峻,但是本科毕业生仍然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应该意识到,高就业率背后蕴含一定风险,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6]。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也指出,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98%的本科生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6%、“薪资福利偏低”43%[7]。2018届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通过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等形式就业的平均占比达64%;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2种形式就业平均占比超过9%。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追踪调查。
第二,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较低。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平均0.94%。刚毕业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资金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其创业层次、创业存活率、创业效率均受到较大影响。麦可思数据也显示,2018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8%。同时,2015届毕业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三年后有44.8%的人仍坚持自主创业(即存活率为44.8%)[7],这意味着三年内,超过一半创业人群退出创业市场,创业失败风险不容忽视。
第三,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多元化。从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来看,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吸纳能力最强的是企业,也有一定比例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医疗卫生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党政机关,还有极少数的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从签约单位行业分布来看,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分布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建筑业。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有一半左右选择在湖北省内就业。长江经济带、尤其是湖北省快速发展,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区域就业竞争差异缩小,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有所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提高。
五、建议
作为湖北省属普通院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依据就业率、毕业流向分布、专业吻合度、毕业生满意度与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度与评价等数据指标,对招生计划、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第一,对接需求、整合资源。近几年,湖北处于国家中部战略发展的支点,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叠加期、转型升级的主要窗口期,在迫切需要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省属普通院校必须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我选湖北”“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等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湖北省支柱产业、创新领域,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找准湖北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本科资源配置和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引导增设围绕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的新型专业和交叉专业。
第二,发展优势、彰显特色。本次调查的12所湖北省属普通院校,平均有8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而这些专业大多为该校的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因此,省属高校必须立足学校,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积极培育与拓展特色专业,以龙头学科带动整体发展[8],切实发挥优势专业在就业市场开拓中的引领作用,切实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构建目标性强、地域性强的就业市场新体系。
第三,构建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一是实施分层分类、与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湖北工业大学从大一、大二的创新精神培养与创业意识唤醒,到大三、大四的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化,涌现出众多创业典型,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斐然。二是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大学生创业优势。三是通过开展项目立项扶持、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和奖励金、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等途径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资助。
第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积极打造就业信息网、就业微信公众号和就业 AAP 等信息平台,为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查询档案信息、了解就业政策、接收招聘信息等提供精准便捷服务,开启“一键推送”通道。不断探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择业指导、职前指导、创业指导的全程指导模式。低年级开展职业规划测评,培育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年级进行职业定位测评,增强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毕业生侧重职前辅导、创业引导和见习指导,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第五,重点帮扶,精准指导。学校针对6%未就业毕业生呈现出“不就业”和“慢就业”的特点,广泛动员教师、校友、毕业生家长全面参与就业工作。根据毕业生自身认知不足、社会化程度偏低、就业预期过高及就业价值偏差等原因,开展精准帮扶活动,激发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理;帮助不同就业意向、不同就业背景、不同就业能力等各类毕业生尽快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安丽.实施“我选湖北”计划 打造基础性人才“强磁场”[EB/OL].http://rencai.people.com.cn/n1/2017/0216/c244803-29085726.html.
[2]BOSS直聘.2018高校本科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EB/OL].http://www.chinanews.com/business/2018/12-11/8698588.shtml.
[3]高振強,王志军.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实证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1).
[4]文正建,郑晓玲.积极构建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评价体系——2015 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解读[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6(5).
[5]杨佳乐,高耀.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陕西省15所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的量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7).
[6]莫荣,陈云,汪昕宇.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J].中国劳动,2018(1).
[7]麦可思.2019年就业蓝皮书.2018届大学生就业率91.5%[EB/OL].http://www.sohu.com/a/319591994_112831.
[8]马天威,马静涛.国外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责任编辑:刘爽)
[关键词]湖北省;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0-0128-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0.02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毕业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千百万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1],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为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業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较高水平,2016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布 《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100号)。2017年3月,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我选湖北”计划 大力促进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的意见》,5年内力争大学生在鄂实习实训人数超过2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超过180万人。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综观目前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覆盖各种类型学校的本科应届毕业生。2019年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主要反映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情况。2018年12月, 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2018高校本科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2],以2018年进入职场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围绕应届生薪资水平、行业和地区选择等维度展开分析和解读。二是研究对象聚焦部属高校的毕业生群体。高振强、王志军基于32所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分析认为高校毕业生存在明显的就业方式偏好、就业地域偏好、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和就业单位行业偏好[3]。2019年2月21日,《湖北招生考试杂志》刊登一篇题为“揭秘2018年武汉部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文章,基于在汉部属高校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进行分析。三是相关研究着重基于各省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文正建,郑晓玲的《2015 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解读,通过第三方调查反馈情况,客观、真实地反映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4]。杨佳乐等基于陕西省15所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对民办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从就业去向、签约单位性质、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四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5]。
因研究者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呈现出的就业情况略有差异。目前,针对湖北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不丰富。湖北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如何?在哪些就业指标上存在优势或不足?如何有效提升湖北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12所省属普通高校 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对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和定量分析,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湖北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我国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样本选取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湖北共有高校129所,其中本科层次的71所。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12所湖北省主管的综合类、理工类高校的2018届本科毕业生(具体高校名称见表1),数据来源是这12所高校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三、数据比较和分析
虽然目前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仍存在不足,数据统计不太规范、内容缺乏细化标准、就业状况呈现多,就业质量分析少、缺乏共性与个性的差异化体现等,但是总体来看,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于就业基本情况,如规模与结构、初次就业率、就业流向分布;就业相关分析,如就业满意度、薪资水平、专业吻合度;就业发展趋势,如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就业行业、就业地区变化趋势;就业反馈,如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数据统计更加科学、内容覆盖更加全面、结构格式更加统一,就业质量报告整体情况呈现逐年完善的趋势。
(一)就业基本情况
1.总体毕业去向。表2显示,第一,12所省属
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94.36%,其中最高96.42%,最低 91.77%,表明此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较为理想,绝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第二,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有协议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升学和出国(境)等5种形式。其中通过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等形式就业的占比最多,平均值达64.92%。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体现在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相互匹配,协议就业率的数据提供一定参考价值。第三,2018 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升学和出国(境)”就业方式的,平均值高达20.27%,其中比例最高的武汉科技大学达到了29.96%,说明毕业生深造的积极性很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还体现在高校培养、输送硕博人才的比例和升学的学校层次上。另外,需要说明的是12所省属普通院校的就业报告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不统一,截止毕业年份8 月 31 日的有5所、9月1日的有3所、11 月 30 日、12 月1 日、12月15日、12 月30 日各有1所。因为截止时间的差异,导致信息可比性不强,难免造成社会及媒体的片面解读或误读。 2.全部实现就业的专业。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的专业有70个,频数共为93。其中52个专业频数为1,14个专业频数为2,频数为3的专业为材料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频数为4的专业为工业设计(见表3)。这些毕业生能够实现全部就业的专业大多数为各学校的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如湖北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与哲学文化、生物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长江大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三峡大学的生态学入选“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体现高校教育质量。
3.毕业生就业流向分布。除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数据中包含研究生(42人)、湖北工程学院的数据中包含专科生(47人)以外,其余10所学校均只涉及2018届本科毕业生。考虑到这两所学校研究生和专科毕业生人数不足百人,对于数千人的本科毕业生的统计结果不会产生影响,所以可以忽略。在计算占比问题时,部分学校将协议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之和作为本科就业人数,有的则加上升学和出国(境)的人数。出于尊重学校原始数据,升學和出国(境)的人数不多,不会干扰到研究结论的情况下,也忽略不计。
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有七成以上选择到企业就业,各级各类企业单位成为吸纳该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最重要的主体。由图1可知,其中进入其他企业就业的比例平均超过60%;武汉轻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文理学院、长江大学、江汉大学毕业生则高达70%以上,最低的三峡大学也接近50%。而该校毕业生到大型国企(主要为央企、且主要是水利电力行业)就业的人数占就业人数的34.99%,高于其他院校,进一步凸显了学校在水利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
表4显示,11所省属普通院校中,有 10所(90.91% )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居前 3位的单位”属制造业;有9所 (81.82% )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居前 3位的单位”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5所(45.45%)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居前3位的单位”属建筑业;有4所 (36.36% )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数量居前 3位的单位”属教育。统计结果显示,一是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湖北省内就业人数占比在50%上下波动,平均值为52.09%。其中江汉大学生源主要来自湖北,超过70%的毕业生选择留鄂就业(见图2)。充分体现该类学校“立足湖北,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也表明学校大力宣传“我选湖北”,促进大学生在鄂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学生留鄂发展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就业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全部12所(100% )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排前4位的地域”中包括广东和浙江两省,上海市和江苏省的比例也分别占到58.33%和41.67%(见表5)。
(二)工作与专业的吻合度
图3显示,9所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82.39%,最低64%,平均74.46%,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 届(70%)高4.46%。毕业生专业与岗位相关度较高,反映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实现了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三)就业薪资分析
图4显示,10所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薪酬最高5927元,最低3561元,平均5131.53元,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 届毕业生(4590 元)高出541.53元。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大学生工作能力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程度,反映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质量。
(四)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图5显示,7所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94.18%,最低68%,平均84.08%,与全国非“211”本科2017 届(68%)相比具有优势。总体上,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状况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目前的岗位要求,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五)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满意度
图6显示,6所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最高97.69%,最低70%,平均87.29%,明显高于全国非“211”本科2017 届(78%)。说明毕业生对母校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工作整体满意度较高。
(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图7显示,用人单位对9所省属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满意度均在92%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认可,体现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较好的适应性,能较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七)自主创业情况
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情况不太理想,9所院校不足1%,最高4.19%,最低0.16%,平均0.94%(见表2)。其中有3所院校详细分析了自主创业的情况。根据调研数据统计,2018 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是有好的创业项目、理想成为创业者、受他人邀请创业和自由度高。结果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唤醒、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梦想的激发、创业能力的提升等系统化、科学化的全过程教育,同时,积极为创业项目建设和项目孵化创造条件。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资助、个人存款、政府创业基金。这一结论表明一方面家庭支持对毕业生自主创业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毕业生创业项目难以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创业项目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个人兴趣爱好、社会需求热点、自己擅长方向和与所学专业方向一致。表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毕业生对创业项目的选择更趋理性和务实,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少资源、资金不足。上述情况表明挖掘相关资源、积累管理经验、丰富融资渠道是破解毕业生创业困难的关键点。自主创业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是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协调与处理社会关系能力、把握机会能力和管理领导能力。这表明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只是具备创业的基础条件,在创业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充实知识和提升能力,以克服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创业存活率。 四、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属普通高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整体上,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平均94%实现了直接就业,高于麦可思研究院2019本科生就业报告公布的2018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的数据。尽管面临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严峻,但是本科毕业生仍然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应该意识到,高就业率背后蕴含一定风险,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6]。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也指出,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98%的本科生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6%、“薪资福利偏低”43%[7]。2018届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通过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等形式就业的平均占比达64%;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2种形式就业平均占比超过9%。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追踪调查。
第二,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较低。12所省属普通院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平均0.94%。刚毕业的学生在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资金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其创业层次、创业存活率、创业效率均受到较大影响。麦可思数据也显示,2018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8%。同时,2015届毕业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三年后有44.8%的人仍坚持自主创业(即存活率为44.8%)[7],这意味着三年内,超过一半创业人群退出创业市场,创业失败风险不容忽视。
第三,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多元化。从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来看,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吸纳能力最强的是企业,也有一定比例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医疗卫生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党政机关,还有极少数的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从签约单位行业分布来看,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分布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建筑业。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有一半左右选择在湖北省内就业。长江经济带、尤其是湖北省快速发展,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区域就业竞争差异缩小,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有所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提高。
五、建议
作为湖北省属普通院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依据就业率、毕业流向分布、专业吻合度、毕业生满意度与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度与评价等数据指标,对招生计划、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第一,对接需求、整合资源。近几年,湖北处于国家中部战略发展的支点,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叠加期、转型升级的主要窗口期,在迫切需要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省属普通院校必须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我选湖北”“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等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湖北省支柱产业、创新领域,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找准湖北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本科资源配置和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引导增设围绕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的新型专业和交叉专业。
第二,发展优势、彰显特色。本次调查的12所湖北省属普通院校,平均有8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而这些专业大多为该校的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因此,省属高校必须立足学校,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积极培育与拓展特色专业,以龙头学科带动整体发展[8],切实发挥优势专业在就业市场开拓中的引领作用,切实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构建目标性强、地域性强的就业市场新体系。
第三,构建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一是实施分层分类、与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湖北工业大学从大一、大二的创新精神培养与创业意识唤醒,到大三、大四的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化,涌现出众多创业典型,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斐然。二是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大学生创业优势。三是通过开展项目立项扶持、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和奖励金、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等途径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资助。
第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积极打造就业信息网、就业微信公众号和就业 AAP 等信息平台,为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查询档案信息、了解就业政策、接收招聘信息等提供精准便捷服务,开启“一键推送”通道。不断探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择业指导、职前指导、创业指导的全程指导模式。低年级开展职业规划测评,培育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年级进行职业定位测评,增强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毕业生侧重职前辅导、创业引导和见习指导,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第五,重点帮扶,精准指导。学校针对6%未就业毕业生呈现出“不就业”和“慢就业”的特点,广泛动员教师、校友、毕业生家长全面参与就业工作。根据毕业生自身认知不足、社会化程度偏低、就业预期过高及就业价值偏差等原因,开展精准帮扶活动,激发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理;帮助不同就业意向、不同就业背景、不同就业能力等各类毕业生尽快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安丽.实施“我选湖北”计划 打造基础性人才“强磁场”[EB/OL].http://rencai.people.com.cn/n1/2017/0216/c244803-29085726.html.
[2]BOSS直聘.2018高校本科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EB/OL].http://www.chinanews.com/business/2018/12-11/8698588.shtml.
[3]高振強,王志军.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实证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1).
[4]文正建,郑晓玲.积极构建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评价体系——2015 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解读[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6(5).
[5]杨佳乐,高耀.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陕西省15所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的量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7).
[6]莫荣,陈云,汪昕宇.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J].中国劳动,2018(1).
[7]麦可思.2019年就业蓝皮书.2018届大学生就业率91.5%[EB/OL].http://www.sohu.com/a/319591994_112831.
[8]马天威,马静涛.国外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责任编辑: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