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10日,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非遗”项目传承人张冬梅带着自己的徒弟参加央视水均益主持的《我有传家宝》节目录制,上演了一场手工制作安宫牛黄丸的“真人秀”。徒弟打条、师傅手工搓丸,两人默契配合,搓出来的药丸在电子天平上一称,每一丸都是3g。在场嘉宾和观众无不叫绝。在同仁堂,像张冬梅这样技艺超群的制药人才还有不少。
作为中医药制造业翘楚和首善文化名片,同仁堂早已名满天下。同仁堂盛名不衰、正气不减的秘方是什么?这就要说到同仁堂制药文化的传承了。
中医药的发展,靠的是守正、传承与创新。在中医药行业,师徒传承是古往今来的惯例。从丸散膏丹的制作工艺、焖煮煅烫的炮制技艺、看摸闻尝的鉴别技艺,到品德情操的涵养、精神文脉的延续,无不靠着师徒间的衣钵相传、承前启后。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体系得到较为完整的传承,也得益于此。
随着现代化制药工艺的普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引入,同仁堂在变局之中酝酿机遇。2012年同仁堂集团正式成立首席技师管理办公室,按照严进严出的选拔标准组建首席技师工作室。截止目前,同仁堂集团拥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首席技师工作室20家,已出徒103人,正在授徒122人,大大提升了传承效率和质量,更多热爱中医药事业的年轻人接过师傅们的衣钵,撑起同仁堂的事业。
作为北京市非遗项目——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宁在2016年拥有了自己的中药泛丸首席技师工作室。说到这个工作室,就不能不提到同仁堂拳头产品之一西黄丸。西黄丸属于同仁堂传统泛制法糊丸制剂,从粉碎到细料套研技艺,从起模子到泛丸技艺,从阴干选粒到闯亮技艺……一共8道工序。辅料使用熟黄米糊作为黏合剂,是中药缓释剂,不仅能够延长药效,又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但也因其粘性与制作难度较大,更考验手工制作的高超水准。
以“套研”工序为例,并不是把细料药材(牛黄、麝香等)和配料(熟黄米糊)简单混合,而是通过等量递增的方法进行加料,按一定的比例每隔半小时加进粗料后不断地混合搅拌,按照工艺流程,单是套研这个工序,全程最少就需要210分钟。为了让做出来的药丸符合同仁堂光亮齐圆的标准,除了“过筛”工序,还有“闯亮”环节,即“上光”。要保证丸子颜色正且光亮,细心观察把握包衣时机很重要,3-4个小时的“闯亮”时间必不可少。同时,如何让药材均匀地分布在每一粒药丸中以保证药效稳定,也是同仁堂西黄丸制作的看家绝技。
“传统制作工艺工序繁多,每道都有严格的要求,是手艺与心境的双重磨炼,耐下性子勤学苦练是最重要的。巧手是学出来的,更是练出来的。手上磨出的血泡、水泡摞在一起……直到变成肌肉记忆。”非遗传承人李宁说,自己从摇手筛开始学起,起模子、卡模子、套研、阴干、包衣、闯亮……,一个环节都不能轻视,一分钟的练习都不能省去。“安全、纯净对药品来说是第一位的。”这是李宁的信条,也是徒弟们奉为圭臬的行动指南。
药材鉴别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工序,需要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储备。同仁堂集团非遗传承人、药材鉴别专家刘天良说:“眼看、手摸、口尝、鼻闻、水试、火试……鉴别中药材的过程就是与药材‘对话’的过程。”经年累月的积累使刘天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然而要把这门本事不折不扣地传承下去,却需要一番功夫。
2017年,刘天良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6名优秀职工拜师学艺。刘天良定期给徒弟们面授理论知识、实操药材鉴别、传授鉴别要点,还会带着他们走进各地药材市场,到药材产地进行调研,让虚无缥缈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真实可感。“你说这是什么药材?”“它的产地是哪?”“鉴别要点是什么?”“鉴别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在田间地头、在药材市场、在鉴别现场,刘天良总在不经意间考察徒弟们的学习成果。据了解,刘师傅已累计教授500余种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基本涵盖了常用品种。
天然牛黄是传统名贵中药材,至今依然只能依靠人工进行鉴别,对专业要求极高。牛黄的鉴别是一个细致活儿,劉天良每每拿起老花镜和放大镜,就进入忘我的状态,保持一个姿势一干就是一天。一位徒弟说,“师傅常说,这些年牛黄价格上涨非常快,价格高了,动歪脑筋的人就多了,咱们必须要不停地学习,收集各种信息,掌握各种判断真伪优劣的本领,保证咱们收来的牛黄不出一点问题!”徒弟们说,刘师傅传授的不仅是中药材鉴别的技艺,也是同仁堂人对品质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刻刻心怀人民、对人民负责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的师徒传承,不仅让同仁堂制药文化有了持续稳定的传承谱系,还把优秀工匠培养成合格党员,又将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到广大职工,工匠精神与党性修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传统的师徒传承由此焕发出新的更强大的活力。
(本文资料由同仁堂集团公司提供)
传承之路
作为中医药制造业翘楚和首善文化名片,同仁堂早已名满天下。同仁堂盛名不衰、正气不减的秘方是什么?这就要说到同仁堂制药文化的传承了。
中医药的发展,靠的是守正、传承与创新。在中医药行业,师徒传承是古往今来的惯例。从丸散膏丹的制作工艺、焖煮煅烫的炮制技艺、看摸闻尝的鉴别技艺,到品德情操的涵养、精神文脉的延续,无不靠着师徒间的衣钵相传、承前启后。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体系得到较为完整的传承,也得益于此。
随着现代化制药工艺的普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引入,同仁堂在变局之中酝酿机遇。2012年同仁堂集团正式成立首席技师管理办公室,按照严进严出的选拔标准组建首席技师工作室。截止目前,同仁堂集团拥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首席技师工作室20家,已出徒103人,正在授徒122人,大大提升了传承效率和质量,更多热爱中医药事业的年轻人接过师傅们的衣钵,撑起同仁堂的事业。
西黄丸制作
作为北京市非遗项目——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宁在2016年拥有了自己的中药泛丸首席技师工作室。说到这个工作室,就不能不提到同仁堂拳头产品之一西黄丸。西黄丸属于同仁堂传统泛制法糊丸制剂,从粉碎到细料套研技艺,从起模子到泛丸技艺,从阴干选粒到闯亮技艺……一共8道工序。辅料使用熟黄米糊作为黏合剂,是中药缓释剂,不仅能够延长药效,又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但也因其粘性与制作难度较大,更考验手工制作的高超水准。
以“套研”工序为例,并不是把细料药材(牛黄、麝香等)和配料(熟黄米糊)简单混合,而是通过等量递增的方法进行加料,按一定的比例每隔半小时加进粗料后不断地混合搅拌,按照工艺流程,单是套研这个工序,全程最少就需要210分钟。为了让做出来的药丸符合同仁堂光亮齐圆的标准,除了“过筛”工序,还有“闯亮”环节,即“上光”。要保证丸子颜色正且光亮,细心观察把握包衣时机很重要,3-4个小时的“闯亮”时间必不可少。同时,如何让药材均匀地分布在每一粒药丸中以保证药效稳定,也是同仁堂西黄丸制作的看家绝技。
“传统制作工艺工序繁多,每道都有严格的要求,是手艺与心境的双重磨炼,耐下性子勤学苦练是最重要的。巧手是学出来的,更是练出来的。手上磨出的血泡、水泡摞在一起……直到变成肌肉记忆。”非遗传承人李宁说,自己从摇手筛开始学起,起模子、卡模子、套研、阴干、包衣、闯亮……,一个环节都不能轻视,一分钟的练习都不能省去。“安全、纯净对药品来说是第一位的。”这是李宁的信条,也是徒弟们奉为圭臬的行动指南。
与药材“对话”
药材鉴别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工序,需要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储备。同仁堂集团非遗传承人、药材鉴别专家刘天良说:“眼看、手摸、口尝、鼻闻、水试、火试……鉴别中药材的过程就是与药材‘对话’的过程。”经年累月的积累使刘天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然而要把这门本事不折不扣地传承下去,却需要一番功夫。
2017年,刘天良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6名优秀职工拜师学艺。刘天良定期给徒弟们面授理论知识、实操药材鉴别、传授鉴别要点,还会带着他们走进各地药材市场,到药材产地进行调研,让虚无缥缈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真实可感。“你说这是什么药材?”“它的产地是哪?”“鉴别要点是什么?”“鉴别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在田间地头、在药材市场、在鉴别现场,刘天良总在不经意间考察徒弟们的学习成果。据了解,刘师傅已累计教授500余种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基本涵盖了常用品种。
天然牛黄是传统名贵中药材,至今依然只能依靠人工进行鉴别,对专业要求极高。牛黄的鉴别是一个细致活儿,劉天良每每拿起老花镜和放大镜,就进入忘我的状态,保持一个姿势一干就是一天。一位徒弟说,“师傅常说,这些年牛黄价格上涨非常快,价格高了,动歪脑筋的人就多了,咱们必须要不停地学习,收集各种信息,掌握各种判断真伪优劣的本领,保证咱们收来的牛黄不出一点问题!”徒弟们说,刘师傅传授的不仅是中药材鉴别的技艺,也是同仁堂人对品质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刻刻心怀人民、对人民负责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的师徒传承,不仅让同仁堂制药文化有了持续稳定的传承谱系,还把优秀工匠培养成合格党员,又将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到广大职工,工匠精神与党性修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传统的师徒传承由此焕发出新的更强大的活力。
(本文资料由同仁堂集团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