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舞蹈艺术在高职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培养学生舞蹈欣赏能力是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文章主要分析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并提出相应策略。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何为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审美能力。
关键詞:高职院校;舞蹈;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舞蹈教育对于现今的高职院校教育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因此,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舞蹈教育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教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应加强艺术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人化”,回归艺术的本质。
一、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而舞蹈可以用视觉冲突来展现人们对于美的诠释,跟着音乐的律动去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并且能锻炼身体,人们身心都可以追寻美、感受美。
当美通过舞蹈展现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纯粹。例如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舞蹈《中国妈妈》,这个舞蹈的音乐以东北秧歌为主,辅以东北民间小调,舞蹈内容是战争年代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舞蹈以伟大的母爱贯穿始终,通过母亲从一开始的拒绝到怜惜,到逐渐接受,再到最终送别时的舍不得的感情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伟大的母爱。舞蹈中母亲的肢体动作,肌肉线条等给观众更直接的感受,让作者所表达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给人们内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们印象深刻。这样的舞蹈能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
二、探寻美的本质
在培养学生舞蹈欣赏能力方面,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知晓什么是美,要先探寻美的本质,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舞蹈。因此,开展美的理论课程必不可少,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从细节出发讲解舞蹈为何美,美在何处。教师要在实际练习中讲解什么样的动作是美的,让学生明白自然、整齐、有规律的动作是美的。动作是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的,所以什么样的速度、力度的舞蹈动作可以表现出何种情感,什么样的幅度、姿态的舞蹈动作能表现什么样的情感,这些都需要去细细探究。舞蹈动作可以随着音乐的律动,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有机组合、改变,来诠释舞蹈的力量美、柔美等。教师应创新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多种自我学习的平台、资源等,也可以开展舞蹈鉴赏比赛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学校也可以多开展舞蹈表演活动,让学生多一些舞蹈演出经验,也为其他学生提供欣赏舞蹈艺术的机会,并让他们说出对舞蹈的感受,进而引导舞蹈专业学生和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学习舞蹈技巧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舞蹈动作其实是需要技巧的,带领学生参观专业人士的舞蹈训练场景,让学生认识到好的舞蹈表演背后需要舞者进行艰苦的训练,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让学生学习一些舞蹈技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从而更加尊重舞蹈艺术。
四、塑造美的外形
学生要努力塑造美的外形,通过日常训练,改变自己的外在形象。教师应让学生坚持锻炼,选择一种自己认为美的方向去发展,如匀称型、古典型、健美型等,而不是要求学生拥有千篇一律的体型,并针对他们的选择为其提供系统、专业的训练的方案。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关于美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对美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改变。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气质的塑造,通过抬头、挺胸、收腹等训练学生的仪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仪态指导,让他们的气质有所提升。高职院校需要提升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要让舞蹈教师也有进步的机会,给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和资源。
五、提升审美能力
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人们的审美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地域不同的人审美也会有一定差异。比如东方大众审美和西方大众审美就是有区别的,目前中国的大众审美更加偏向纤细的身材,讲究含蓄美,西方认为美的身材是性感的,所以教师教学的时候要使学生了解东方审美和西方审美的区别。在地域角度来看,不同地域民风民俗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服装、造型等会有一定差异。西方职业健身的审美,要有大维度的肌肉,比如奥林匹亚先生施瓦辛格,在奥林匹亚先生大赛中,他凭借着饱满的胸大肌,并不夸张的肌肉维度以及美的造型,拿到了7次奥林匹亚先生的头衔,一举一动无不展现着健美运动员健美的身材。又比如奥林匹亚先生罗尼·库尔曼,凭借着专业健美运动员都觉得夸张的肌肉维度,展现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力量美。其实在健身领域,对肌肉线条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如正展双肱二头肌有标准的造型动作,这其实也和舞蹈练习时的沉肩挺胸类似,可以应用到舞蹈常规练习中。健身和舞蹈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光鲜亮丽的舞台后,健美运动员需要进行无数次严苛的训练和严格的饮食控制,所以美不光是展现出来的结果,在达到美的状态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美的行为。健美爱好者刻苦训练,他们严谨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美,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看到这种奋斗路上的美。高职院校也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展示一些关于美的事例,让更多的学生理解到舞蹈艺术美的内涵,探寻美的内在本质。
健美运动员的身材可以说是十分不容易练成的,教师可以适度鼓励学生了解不同的领域比如专业健身、美术、舞蹈领域对美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适度健身,改变自己的形体、肌肉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领域方面的知识,如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借鉴飞天的造型,将其运用到舞蹈造型中,让学生对美的欣赏不那么局限。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让学生辅修一些历史、健身、设计等领域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欣赏不同的美。
六、提高情感能力
要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情感能力,能够感知美,能感受舞蹈传达的情感。指导肢体动作的是大脑,大脑会受情绪的影响,比如紧张情绪会影响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舞蹈发挥,所以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大的舞台,让舞者和观看者能通过舞蹈相互交流,使观众从内心感受舞蹈所展现出来的美。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进行影视舞蹈欣赏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所带来的感情,去体会那种情感。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用舞蹈动作传达内心情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情感能力,提高其舞蹈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教师要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使舞蹈教学更加人性化,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美,发现身边的美,学会欣赏舞蹈表演。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高职院校也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欣赏舞蹈的机会,引导他们多层次多角度欣赏舞蹈,发现舞蹈的内在美,理解舞蹈传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依雯.中国大学生舞蹈美育教材建设现状研究:以2001至2010年中国大陆出版物抽样调查为案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2]刘秋子.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以西南地区高校舞蹈教育为例[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5.
[3]池福子.试论“人体美”与“舞蹈美”[J].民族教育研究,2002(3):87-88.
[4]蒋含真.高校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J].现代企业文化,2009(15):189-190.
作者单位:
武昌理工学院
关键詞:高职院校;舞蹈;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舞蹈教育对于现今的高职院校教育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因此,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舞蹈教育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教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应加强艺术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人化”,回归艺术的本质。
一、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而舞蹈可以用视觉冲突来展现人们对于美的诠释,跟着音乐的律动去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并且能锻炼身体,人们身心都可以追寻美、感受美。
当美通过舞蹈展现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纯粹。例如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舞蹈《中国妈妈》,这个舞蹈的音乐以东北秧歌为主,辅以东北民间小调,舞蹈内容是战争年代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舞蹈以伟大的母爱贯穿始终,通过母亲从一开始的拒绝到怜惜,到逐渐接受,再到最终送别时的舍不得的感情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伟大的母爱。舞蹈中母亲的肢体动作,肌肉线条等给观众更直接的感受,让作者所表达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给人们内心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们印象深刻。这样的舞蹈能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
二、探寻美的本质
在培养学生舞蹈欣赏能力方面,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知晓什么是美,要先探寻美的本质,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舞蹈。因此,开展美的理论课程必不可少,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从细节出发讲解舞蹈为何美,美在何处。教师要在实际练习中讲解什么样的动作是美的,让学生明白自然、整齐、有规律的动作是美的。动作是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的,所以什么样的速度、力度的舞蹈动作可以表现出何种情感,什么样的幅度、姿态的舞蹈动作能表现什么样的情感,这些都需要去细细探究。舞蹈动作可以随着音乐的律动,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有机组合、改变,来诠释舞蹈的力量美、柔美等。教师应创新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多种自我学习的平台、资源等,也可以开展舞蹈鉴赏比赛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学校也可以多开展舞蹈表演活动,让学生多一些舞蹈演出经验,也为其他学生提供欣赏舞蹈艺术的机会,并让他们说出对舞蹈的感受,进而引导舞蹈专业学生和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学习舞蹈技巧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舞蹈动作其实是需要技巧的,带领学生参观专业人士的舞蹈训练场景,让学生认识到好的舞蹈表演背后需要舞者进行艰苦的训练,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让学生学习一些舞蹈技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从而更加尊重舞蹈艺术。
四、塑造美的外形
学生要努力塑造美的外形,通过日常训练,改变自己的外在形象。教师应让学生坚持锻炼,选择一种自己认为美的方向去发展,如匀称型、古典型、健美型等,而不是要求学生拥有千篇一律的体型,并针对他们的选择为其提供系统、专业的训练的方案。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关于美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对美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改变。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气质的塑造,通过抬头、挺胸、收腹等训练学生的仪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仪态指导,让他们的气质有所提升。高职院校需要提升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要让舞蹈教师也有进步的机会,给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和资源。
五、提升审美能力
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人们的审美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地域不同的人审美也会有一定差异。比如东方大众审美和西方大众审美就是有区别的,目前中国的大众审美更加偏向纤细的身材,讲究含蓄美,西方认为美的身材是性感的,所以教师教学的时候要使学生了解东方审美和西方审美的区别。在地域角度来看,不同地域民风民俗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服装、造型等会有一定差异。西方职业健身的审美,要有大维度的肌肉,比如奥林匹亚先生施瓦辛格,在奥林匹亚先生大赛中,他凭借着饱满的胸大肌,并不夸张的肌肉维度以及美的造型,拿到了7次奥林匹亚先生的头衔,一举一动无不展现着健美运动员健美的身材。又比如奥林匹亚先生罗尼·库尔曼,凭借着专业健美运动员都觉得夸张的肌肉维度,展现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力量美。其实在健身领域,对肌肉线条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如正展双肱二头肌有标准的造型动作,这其实也和舞蹈练习时的沉肩挺胸类似,可以应用到舞蹈常规练习中。健身和舞蹈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光鲜亮丽的舞台后,健美运动员需要进行无数次严苛的训练和严格的饮食控制,所以美不光是展现出来的结果,在达到美的状态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美的行为。健美爱好者刻苦训练,他们严谨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美,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看到这种奋斗路上的美。高职院校也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展示一些关于美的事例,让更多的学生理解到舞蹈艺术美的内涵,探寻美的内在本质。
健美运动员的身材可以说是十分不容易练成的,教师可以适度鼓励学生了解不同的领域比如专业健身、美术、舞蹈领域对美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适度健身,改变自己的形体、肌肉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了解设计领域方面的知识,如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借鉴飞天的造型,将其运用到舞蹈造型中,让学生对美的欣赏不那么局限。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让学生辅修一些历史、健身、设计等领域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欣赏不同的美。
六、提高情感能力
要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情感能力,能够感知美,能感受舞蹈传达的情感。指导肢体动作的是大脑,大脑会受情绪的影响,比如紧张情绪会影响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舞蹈发挥,所以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大的舞台,让舞者和观看者能通过舞蹈相互交流,使观众从内心感受舞蹈所展现出来的美。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进行影视舞蹈欣赏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所带来的感情,去体会那种情感。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用舞蹈动作传达内心情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情感能力,提高其舞蹈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教师要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使舞蹈教学更加人性化,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美,发现身边的美,学会欣赏舞蹈表演。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高职院校也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欣赏舞蹈的机会,引导他们多层次多角度欣赏舞蹈,发现舞蹈的内在美,理解舞蹈传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依雯.中国大学生舞蹈美育教材建设现状研究:以2001至2010年中国大陆出版物抽样调查为案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2]刘秋子.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以西南地区高校舞蹈教育为例[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5.
[3]池福子.试论“人体美”与“舞蹈美”[J].民族教育研究,2002(3):87-88.
[4]蒋含真.高校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J].现代企业文化,2009(15):189-190.
作者单位:
武昌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