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在从事小学思品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品德》应密切联系生活,品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对学生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学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不仅仅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同时也是各种认知、情感、能力的综合。所以,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与体验生活,并在学习中形成独到的见解与感悟,同时,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师生之间的和谐创设条件,主动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爱护、信任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但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
一、创设积极课堂情境,唤醒学习热情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精神和灵魂的一次碰撞。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是知识容易传授,精神和灵魂的碰撞却不容易实现。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有限,教师更加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组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用更多的守望与期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从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在积极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参与热情。一次,我在教学《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在班级里面开展了“动物知识知多少”汇报会,请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想一想自己知道的动物可以为我们做什么。到了上课时,我请学生依次走上讲台,将自己收集来的图片和资料贴到黑板上,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不断讨论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由衷感受到,动物为人类做出了这么多贡献,我们绝对不能伤害它们。这样的积极情境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被极大唤起,学习动机进一步激发,师生之间有效实现了情感共鸣。
二、创设知中生情,引导明理
学文明理是品德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仔细阅读和分析,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产生基础的道德认知,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分析总结和感悟当中得到深化,让道德情感被真正调动起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能够在直观形象的体验中获得感悟,易受到情感的感染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注重为学生渲染氛围,并找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以及情感的融合点,运用多样化的呈现模式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三、创设游戏,丰富生活
游戏活动教学的目的在于利用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激起儿童的内在动机。通过游戏活动教学, 儿童得到心理上的巨大满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参与是不够的。品德与生活课要想提高實效,必须向课外延伸,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校内,横向延伸,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成整体。如与各学科教育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游戏活动,老师在设计与组织游戏时要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多元,老师还应该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乐在一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活动的教育潜能,为学生更主动更快乐的学习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体验才有对道德概念最真最深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今后、乃至一生的品德行为。
四、创设有效情境,适度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教学结构设计更加优化。 特别是现在电子白板的使用,会促使老师们在创设引入情境做到课件新鲜、活泼、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才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在教学中,常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漫画情境、疑问情境、小品情境、论辩情境等各种形式作为导入情境的手段。这样,拓宽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渗透了环保教育。
总之,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关注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真实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紧扣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去创造符合儿童生活的教学模式和情境,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合作发现,培养生活能力,提高道德水准,做适合于现代社会需要的小主人。
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不仅仅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同时也是各种认知、情感、能力的综合。所以,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与体验生活,并在学习中形成独到的见解与感悟,同时,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师生之间的和谐创设条件,主动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爱护、信任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但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
一、创设积极课堂情境,唤醒学习热情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精神和灵魂的一次碰撞。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是知识容易传授,精神和灵魂的碰撞却不容易实现。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有限,教师更加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组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用更多的守望与期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从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在积极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参与热情。一次,我在教学《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在班级里面开展了“动物知识知多少”汇报会,请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想一想自己知道的动物可以为我们做什么。到了上课时,我请学生依次走上讲台,将自己收集来的图片和资料贴到黑板上,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不断讨论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由衷感受到,动物为人类做出了这么多贡献,我们绝对不能伤害它们。这样的积极情境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被极大唤起,学习动机进一步激发,师生之间有效实现了情感共鸣。
二、创设知中生情,引导明理
学文明理是品德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仔细阅读和分析,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产生基础的道德认知,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分析总结和感悟当中得到深化,让道德情感被真正调动起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能够在直观形象的体验中获得感悟,易受到情感的感染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注重为学生渲染氛围,并找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以及情感的融合点,运用多样化的呈现模式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三、创设游戏,丰富生活
游戏活动教学的目的在于利用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激起儿童的内在动机。通过游戏活动教学, 儿童得到心理上的巨大满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参与是不够的。品德与生活课要想提高實效,必须向课外延伸,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校内,横向延伸,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成整体。如与各学科教育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游戏活动,老师在设计与组织游戏时要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多元,老师还应该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乐在一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活动的教育潜能,为学生更主动更快乐的学习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体验才有对道德概念最真最深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今后、乃至一生的品德行为。
四、创设有效情境,适度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教学结构设计更加优化。 特别是现在电子白板的使用,会促使老师们在创设引入情境做到课件新鲜、活泼、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才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在教学中,常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漫画情境、疑问情境、小品情境、论辩情境等各种形式作为导入情境的手段。这样,拓宽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渗透了环保教育。
总之,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关注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真实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紧扣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去创造符合儿童生活的教学模式和情境,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合作发现,培养生活能力,提高道德水准,做适合于现代社会需要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