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后一道金色的陽光,从西边的垭口将黄昏的甘孜县城笼罩在祥和的温暖之中。此时,唐仁广老人房间的灯也亮了起来,岁月沧桑了他的脸庞,消瘦了他的身材,不变的是黑色小礼帽下那双见证了甘孜社会变迁的明亮的眼睛。
难忘的青春
1942年8月,唐仁广出生于遂宁市船山区仁里镇。学生时代恰逢建国之初,带着满腔报国之志,他于1959年从西南民族大学农牧专业毕业,随即参加了甘孜州委党校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在这里他学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一些简单的藏语。同年9月,这个17岁的年轻人便远离家乡到甘孜县工作。
1959年9月,甘孜县东谷区四通达乡迎来了第一位汉族干部,他正是17岁的唐仁广。“当时东谷只有我一个人是汉族,藏族人民用他们热情、善良、好客的性格感染了我,我没有感觉到陌生。”
从来没有吃过糌粑、酥油的唐仁广初到东谷,首先要面对的是“生活关”,“闻不惯酥油、酸奶的味道,先捏着鼻子吃,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后来还喜欢上了吃生牛肉。”东谷群众讲具有地域特色的藏语,唐仁广根本就听不懂老百姓在说什么,于是下定决心克服“语言关”。“群众说藏语的时候,我总是认真仔细地听,拿出随身带的本子用汉字标记读音。”靠着这样的笨办法,唐仁广藏语进步得很快,工作一年多就可以用流利的藏语和群众交流,逐渐融入到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当中。
工作四年后,唐仁广回老家探望父母,当亲戚朋友劝他:高原上条件艰苦,一个人在那里也怪孤单的,还是回到老家工作的好,他总是说:“虽然艰苦,可是我喜欢那里,也喜欢那里的群众,再说我也不是一个人,我在那里有许多的朋友呢。”唐仁广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继续踏上建设甘孜的道路。
1964年,唐仁广经人介绍,认识了在生康小学教书的汪布姆。一见面,双方都有好感。“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情投意合吧。”老人爽朗地笑了。这年,21岁的唐仁广结婚了。婚后他依然在东谷坚守,这一守就是19 年,他们夫妻两人也一直两地分居了19年。
入党:不变的信念
唐仁广于196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在工作上积极肯干、踏实上进,成为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当知道组织准备发展自己入党时,唐仁广主动找到组织,说起岳父是国民党党员一事,基于这样的情况,组织上对他进行了长期考察。当时有人劝他和妻子脱离关系算了,可是他说:“婚姻又不是儿戏,我和妻子的感情深厚,怎么能说散伙就散伙哦。”没有能够入党,他的心里倍受煎熬。尽管内心波涛汹涌,但是他还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想着只有更好地工作,更努力地表现,让组织看到自己的积极向上。
1978年,经组织查明他的岳父属于起义投诚人员,平反了。在1983年,唐仁广正式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预备党员,3年后,他终于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与甘孜血脉相连
恰逢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唐仁广老人对此感触极深:“党的九十年光辉历程是用几句话说不清的,也是千篇万篇写不完的。”
老人指了指窗外那些新建的房屋告诉笔者:“就从建设上来说吧,甘孜镇以前很空旷,只有几户人家,四处都是荒原、农地。那时的乡下,没有像样的房屋,而且房屋的质量都很差。现在走在区乡,村子里房屋错落有致,屋内通水通电,厨房干净整洁,再也看不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况了。总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现在一切的好都要归功于党。”
建国初期,从外地来支援甘孜的建设者们如今大都已经上年纪了,他们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然后以同样的精神去教育他们的后代。这就是甘孜草原代代相传的一首赞歌!
就像唐仁广老人,他的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女儿在县人事劳动局工作,二女儿在县检察院工作,小女儿在县二小教书。大孙子在甘孜县南多乡政府工作。他们在老一辈的影响下同样选择把青春和热情奉献给甘孜县的建设。而唐仁广老人对这儿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或许他的血脉早已和甘孜的土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诠释着什么叫融入、什么叫奉献。
难忘的青春
1942年8月,唐仁广出生于遂宁市船山区仁里镇。学生时代恰逢建国之初,带着满腔报国之志,他于1959年从西南民族大学农牧专业毕业,随即参加了甘孜州委党校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在这里他学习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一些简单的藏语。同年9月,这个17岁的年轻人便远离家乡到甘孜县工作。
1959年9月,甘孜县东谷区四通达乡迎来了第一位汉族干部,他正是17岁的唐仁广。“当时东谷只有我一个人是汉族,藏族人民用他们热情、善良、好客的性格感染了我,我没有感觉到陌生。”
从来没有吃过糌粑、酥油的唐仁广初到东谷,首先要面对的是“生活关”,“闻不惯酥油、酸奶的味道,先捏着鼻子吃,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后来还喜欢上了吃生牛肉。”东谷群众讲具有地域特色的藏语,唐仁广根本就听不懂老百姓在说什么,于是下定决心克服“语言关”。“群众说藏语的时候,我总是认真仔细地听,拿出随身带的本子用汉字标记读音。”靠着这样的笨办法,唐仁广藏语进步得很快,工作一年多就可以用流利的藏语和群众交流,逐渐融入到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当中。
工作四年后,唐仁广回老家探望父母,当亲戚朋友劝他:高原上条件艰苦,一个人在那里也怪孤单的,还是回到老家工作的好,他总是说:“虽然艰苦,可是我喜欢那里,也喜欢那里的群众,再说我也不是一个人,我在那里有许多的朋友呢。”唐仁广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继续踏上建设甘孜的道路。
1964年,唐仁广经人介绍,认识了在生康小学教书的汪布姆。一见面,双方都有好感。“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情投意合吧。”老人爽朗地笑了。这年,21岁的唐仁广结婚了。婚后他依然在东谷坚守,这一守就是19 年,他们夫妻两人也一直两地分居了19年。
入党:不变的信念
唐仁广于196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在工作上积极肯干、踏实上进,成为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当知道组织准备发展自己入党时,唐仁广主动找到组织,说起岳父是国民党党员一事,基于这样的情况,组织上对他进行了长期考察。当时有人劝他和妻子脱离关系算了,可是他说:“婚姻又不是儿戏,我和妻子的感情深厚,怎么能说散伙就散伙哦。”没有能够入党,他的心里倍受煎熬。尽管内心波涛汹涌,但是他还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想着只有更好地工作,更努力地表现,让组织看到自己的积极向上。
1978年,经组织查明他的岳父属于起义投诚人员,平反了。在1983年,唐仁广正式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预备党员,3年后,他终于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与甘孜血脉相连
恰逢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唐仁广老人对此感触极深:“党的九十年光辉历程是用几句话说不清的,也是千篇万篇写不完的。”
老人指了指窗外那些新建的房屋告诉笔者:“就从建设上来说吧,甘孜镇以前很空旷,只有几户人家,四处都是荒原、农地。那时的乡下,没有像样的房屋,而且房屋的质量都很差。现在走在区乡,村子里房屋错落有致,屋内通水通电,厨房干净整洁,再也看不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况了。总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现在一切的好都要归功于党。”
建国初期,从外地来支援甘孜的建设者们如今大都已经上年纪了,他们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然后以同样的精神去教育他们的后代。这就是甘孜草原代代相传的一首赞歌!
就像唐仁广老人,他的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女儿在县人事劳动局工作,二女儿在县检察院工作,小女儿在县二小教书。大孙子在甘孜县南多乡政府工作。他们在老一辈的影响下同样选择把青春和热情奉献给甘孜县的建设。而唐仁广老人对这儿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或许他的血脉早已和甘孜的土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诠释着什么叫融入、什么叫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