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革与当代生活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社会,媒介不仅是一个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词,也是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最初,“媒介”并不是一个固有名词,“媒”和“介”是分开使用的。“媒”最早出自“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指的是撮合男女婚事的人。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媒”基本维系着这种含义。相较于“媒”字义的单一,“介”则含义丰富,与“媒介”的当下使用意义相关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传宾主之言的人,二是指甲胄,体现媒介所具有的物质载体特征。到了东晋的时候,作为固有名词的“媒介”才第一次出现。后来“媒介”引申为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物,这种含义就延续下来,直至当下。
  在对“媒介”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英语单词“media”进行了简略的语义学溯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可被视为广义上的媒介。但从狭义上来讲,媒介主要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介质。具体而言,就是指一种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科学技术,一种用来传播信息的工具。
  
  一、媒介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媒介变革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口语时代。这一时期,主要的媒介是口语和原始图画、面部表情、手势等非文字工具。在《门外文谈》中,鲁迅如此设想口语的产生: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这个观点也是目前人们对于口语产生原因的一个共识。因为口语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媒介,所以讲演就成为口语时代核心的社会运行机制。在宣示重大事件或者传承某些信息的时候,人们都是依靠在大规模集会上的讲演而行。由于面对面的交往和个人力量的行使是口语传播必需的生存条件,记忆也就成为口语社会文化传承的关键方式。既有的知识或者传统都是在公众不断的重述和记忆中得以发展的。
  二是文字时代。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继语言的产生之后的第二次文化飞跃。文字依靠视觉而不是声音,这使信息开始脱离人体单独存在。在口语文化的社会里,长者往往是社会的精英。因为经历的丰富,他们有较多的社会知识,掌握着对社会问题的阐释权。但在文字产生以后,知识垄断就从长者转移到了知识分子。从此,知识的创造就成为文化社会最核心的元素,其成果在作者逝去之后,也依然能保留较强的个人印记。譬如《韩非子》的明晰说理、《庄子》的恣肆汪洋等,都能让后人有亲切的感受。这是口语时代所不具备的。
  三是印刷术时代。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印刷机,并首次使用活字印刷的方法印刷了《古登堡圣经》。从此,人类进入了印刷术时代。其实早在这之前的四百多年,我国北宋人毕昇就已经开始采用活字印刷技术。但是由于汉字数量庞大、胶泥字模容易变软损坏、缺乏商业动机等原因,毕昇的发明并没有引起相应的印刷革命。直到19世纪末期西方现代印刷技术传入之前,我国印刷行业的核心技术还是雕版印刷,就连手抄本也很常见。
  印刷革命的影响巨大,首先带来了文化的普及。孔子虽然一向被视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但在他之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文化依然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印刷革命则第一次实现了“用一个原件大批量复制同样的信息向多人传送”的目的。其次是民族主义的兴起。所谓民族,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言,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每个人一生之中所见的同胞必然有限,但之所以把几亿人甚至十几亿人都视为本民族同胞,其原因就在于印刷术能使某一群体在一种标准语言的基础上彼此产生认同,进而形成民族主义的信仰。再次是现代科学的兴起。在手抄本时代,信息源在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人为失误,使同一文献产生多种文字有所出入的版本。但印刷术产生之后,人类也第一次能大规模精确地复制信息,即使出现错讹,那么错讹也一模一样,达到了“书同文”的地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通俗语言的标准化和数字符号的标准化,也就促进了现代科学的产生。最后是个人主义的兴起。口语时代,信息的传播如果没有听众是不可想象的,但读和写却是独立行为,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即可完成。当印刷媒介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交流渠道之后,个人主义思潮便有了发展的基础。
  四是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时代开始于19世纪初电报的发明。1844年,莫尔斯从华盛顿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封电报:上帝赐予我们什么?这个疑问也成了人类社会将要发生变革的伟大预言。此后的100多年间,原本发展缓慢的传播媒介突然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电话、留声机、电影、广播、电视、激光、卫星、录像机、电子游戏、网络、无线个人通信、PSP、电子书等数十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媒介迅速发展。由此,巨大的技术变革就成为电子媒介时代的界定性特征。与前三个阶段的发展相比,这种变革有其独特之处,一是近一百年产生的新媒介数量超过了之前整个人类媒介历史上的总和,二是各种新媒介的产生似乎并没有像文字或者印刷术那样为人类社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分期,但电子媒介技术引进的是一种人们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全新方式,这一点与前面三个阶段又是如出一辙。
  
  二、电子媒介与当代生活
  
  我们已经进入电子媒介时代,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论断。那么,电子媒介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首先是童年的消逝。在印刷术时代到来之前,中西方的教育理念中都没有严格的童年意识。譬如,中国的启蒙书《三字经》就是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成人的思想,也就是所谓的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这是把儿童视为“小大人”思维的典型写照。印刷术兴盛之后,一方面文化交流对大规模文字的倚重限制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客观上使其与成人内容隔离开;另一方面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教育的扩张使大家认识到儿童有别于成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独特性。人类有童年的观念逐渐产生了。但是,到了电子媒介时代,以电视和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媒介打破了文字对儿童的限制,儿童可以方便地接触和认识到成人的文化内容,导致了人们童年的过早消逝。
  其次是艺术品固有灵韵的缺失。早在70年前,针对印刷技术的繁荣,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就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印刷术时代对艺术品的影响在于固有灵韵的消失。到了电子媒介时代,这一影响愈演愈烈。一件艺术品之所以成为无价之宝,就在于其具有唯一的“此时此地性”。如《清明上河图》只有原作才具有此时(北宋)、此地(张择端生活的东京)这两个条件,而所有的复制品都没有这两个要素。试想,当我们在电子屏幕上轻易地看到《清明上河图》时除了感叹网络的便捷,是否还能像审视斑驳的原作那样,让我们油然而生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呢?
  再次是次生口语的兴起。在当下社会,大家有一个普遍的感觉,就是网络语言中口语因素大大加强。其原因便在于电子媒介为我们创造了即时通信的设备,无论是电话与手机,还是QQ与飞信,都给我们一种与他人面对面对话的感觉。口语文化因此占据了电子世界的舞台中心,也使其恢复了口语时代的一些文化特征。但是,电子媒介时代的口语文化只是虚拟的仿真会话,是一种感觉、一种言语——视觉——声觉构建的公共会话模式,所以电子媒介时代的口语不同于口语时代的口语,只是一种次生口语文化。
  最后是言说空间的扩大。在电子媒介时代尤其是网络产生之后,草根阶层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当下社会的重要特征。“范跑跑”“打酱油”“周老虎”“七十码”等网络热词都是由网民率先使用,再由纸媒接着跟进而产生的。草根的声音能发挥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电子媒介时代各种新媒介的门槛较低,它们不仅使许多人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还能使这些声音享有许多受众。这种优势,在以纸质媒介如报刊书籍为主要信息工具的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正如前文所言,电子媒介为当下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除了上述的几条之外,电子媒介带来了常识的颠覆、时空的转换、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后喻时代的到来、视像之看取代意象之思等变化,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三、当媒介成为环境
  
  在当下社会,如果把日新月异的电子媒介仅仅视为一种信息传输工具,就对媒介所带来的革命性改变过于轻视了。可以说,媒介早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起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环境。在这个时代,若要在社会中正常交流,无人可以脱离电子媒介生存。那么,以下三点是当前的教育中不可忽视的。
  一是培养学生对媒介环境的体认。当前的电子媒介主要在两个方面彰显着作为一种环境的意义。首先是作为一种感知环境。媒介如何使我们的感官认知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如何改变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如何影响我们理解与重构世界,都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其次是作为一种符号环境。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编码系统,构成我们的符号环境。一方面,我们凭借五官来感知周围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又从媒介的符号世界内部去思考、认识物质世界。当多种媒介共存的时候,我们不但要使用媒介,更要了解此种媒介的符号结构在人的感知、意识或心灵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与其他媒介的符号构造方式有何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理解电视版的《西游记》与原著之间的差异,以及电影《大话西游》为何又让人如此陌生。
  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了应对社会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但在当下媒介发展如此之快的前提下,仅仅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已经远远不够了。日常生活中,为了获取信息并顺利交流,人们经常使用不止一种媒介。多重化的媒介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观念,不但要学会使用多种媒介,而且还要审视多种媒介共存的动态,考察它们如何互动或构成新的感知——符号环境。只有如此,人们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个时代的真实面相。
  三是培养对待媒介的宽容心态。电子媒介的变化日新月异,每一种新媒介又都带着强烈的媒介偏向,致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影响。譬如,手机在交流的便利上无与伦比,但随着手机网络的产生,又成了淫秽信息新的集散地。那么,人们对于这种现象,是在宽容的心态上适当管理,还是像北京的一批中小学老师那样呼吁“禁止12岁以下的学生使用手机”,就成为我们必须作出的选择。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也就是每一个人必须放弃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主导媒介所带来的影响。譬如,在印刷媒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主导的历史意识就是线性发展和逻辑推理。因此,在面对电子时代的复制拼贴、缺乏逻辑、解构崇高等现象时自然难以接受。然而,我们站在媒介发展的立场上就会发现,复制拼贴等所谓浅薄浮泛的文化,并不是新一代缺乏思维能力的表现,而是电子媒介天然的特征。倘若他们还站在纸媒立场上对之横加指责,我想似乎是不太明智的。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思 源
其他文献
《中国大形势》为中国经济发展指出了两个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这两个办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切中中国经济发展要害,扎扎实实地为中国发展一指明
在《六个“墨水瓶”》的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其感情内涵。如抓住“墨水瓶”这一关键词,使学生明白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理解“墨
服务器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在服务器的日常运维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问题:各类档案利用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服务器数量逐年增加,
激励机制的构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留住现有员工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借鉴已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理论,结合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法进行教学的
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发展能够促进科技进步、人力资本升值、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公平.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河南高等教育应适度扩大规模、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做好这项工作,应把握好教育的
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对小学生进行有目的语言训练,则是发展语言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课堂语境。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训练的环境,教师
森林旅游资源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资源调查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前提条件。结合资源所在地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规划工作意义重大。但由于森林旅游尚处于发
近年,我国理工科院校广泛开展了通识教育,并在其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表明,理工科院校可以从明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标、突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人文内涵、加强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