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小说的分析,学生甚或老师常止于写了什么的浅层感知中,而对作品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常理解不了、欣赏不了。这固然与生活经验、文化时空的差异有关,但更与阅读经验不足、不解小说的文体特性有关。不解文体特性,自难探到与小说对应的分析路径,欣赏不了小说内隐处的精彩。人物、情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且不妨从这两要素出发探寻文本分析的路径。
一、于情节处探径,因果逻辑里见乾坤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其《小说面面观》中对情节有这样的界定: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其针对情节与故事区别比较:“‘国王死了,接着王后也死去’是故事,而‘国王死了,接着王后也因悲伤而死’则是情节”。可见对情节而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结果,情节的设定过程是作者为结果找到原因的过程。
当作者赋予生活事件不同的原因,就会产生不同的情节因果链,人物个性与作品主题就会有不同的呈现,作者也正是通过此来表现他审人阅世的一己之见的。作者是情节始末曲直的决定者,其在情节的设定上是自由的,但不是随意的,因为在情节的因果预设中作者必须给读者以可以理解的合理性。情节的设定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越精妙,小说的结构就越严密,其虚构的存在就越能为读者所理解、接受。在分析中不妨从情节间的因果关系处探寻微妙,与作者的情节设定对话,将更易悟得作家这样设计、那样结果的意图所在。
《项链》一文的情节是一个标准的线性因果关系链。获邀请——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这些情节序列环环相扣,因果相连。从小处看获邀请是因,借项链是果;丢项链是因,债务繁重是果;偿还债务是因,艰辛劳累是果……从大处看虚荣是因,十年艰辛是果。文章开篇处即叙述了主人公的生活梦想与现状间的反差性——她向往贵妇生活却身处底层,她的不满于现状、爱慕虚荣得以集中体现。正基于这样的生活地位、思想意识、个性特点,才有为参加舞会而借项链继而引发一系列的事件,可见虚荣是主因,牵动着一系列因果反应。从情节序列看“识项链”似当处在“赔项链”后,或说情节的设计可在玛蒂尔德十年艰辛还债务中收尾,但作者巧用了“真相迟现”法,并就在福雷斯蒂埃太太道出假项链中戛然而止,看似出人意料,但作者在文前已施“草蛇灰线法”,几处看似无用的闲笔,福雷斯蒂埃太太借出项链时的爽快,收回项链时不曾打开盒子,商家只卖出盒子等,实则是含而不露地先伏。这样的设计倍增了小说的曲折性、讽刺性、悬疑性。在探寻情节的因果关联及因果序列里,自能从中识得玛蒂尔德的人生“梦想”与“假项链”的同构关系,觅得人物思想性格变化的踪迹,探得人物的精神内核中爱慕虚荣、善良正直的双重面;赏得情节结构处理上突转、伏笔、空白等的艺术匠心。
小说情节的因果关系有宿命因果、性格因果和情感因果等类型。情节的因果设定在理性上时常是不充分的,但这种不充分里却往往包蕴着非理性下的深刻,更能表现出人物的特殊性,生活逻辑、情感逻辑的独特性,及作者对现存世界认识的独到性,会更具艺术魅力。聚焦情节,以情节的因果为分析路径,势必有助于我们从情节的表层走向内在的逻辑,会调拨起我们与作者间两个想象空间的互动,会智慧地思考“为什么这样”,而带出许多可分析点,从而深入文本内部,走向阅读的深刻。
二、于人物处探径,错位关系里见张力
塑造典型人物是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对人物情感的揭示和表现是小说家们的共同愿望。对人物的分析,我们通常采用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抓住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加以分析,这样是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孔乙己的长衫,阿Q的癞疮疤,林黛玉的眼泪,别里科夫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等无一不是人物經典性的体现。但对人物的描写分析,我们时常是静态、孤立、简单的,而很难上升到人物心理结构、个性成因等隐性层面的分析,进不到人物鲜活的生命状态里。而深度的分析,应是建立在人物心理结构复杂性、发展性、变化性层面上的分析。孙绍振教授对诗、散文与小说就有这么个区分:一般说,诗、散文所表现的人物心灵大都处在常态心理结构中,而小说能将人物的心理结构层打破,将暗藏的意识、人格曝露出来,让人性的奥秘在人物情感的失衡与恢复的过程中得以揭示。
要深入到人物鲜活的生命状态里,去探得人物情感的失衡,被打破的心理结构,不妨借助孙绍振教授所创的错位理论来进行。“小说中人物有一种‘心心想错’的特点。它既不是二元对立的,也不是一元延伸的,而是部分重合的,部分外溢的,我把它命名为‘心理错位’。”可见其所言的“错位”不同于传统的所谓矛盾冲突,不是绝对的对立或分裂,而是一种交错关系,一方面有重叠交合的部分,另一方面又拉开了距离产生了冲突。确实,小说中的人物若只是一种同一关系或只是一种对立关系,别说人物的艺术生命力,只怕情节都难以为续。
小说中如果主要人物有多个,那么作者就要使那些人物的心理相互错位,人物关系越近,情感的心理距离越远,甚或走向背离。如果主要人物只有一个,那么就要在人物身上制造各种错位,如对话和潜在对话的错位、主观认知与客观世界的错位、内心情感与外部动作之间的错位等。《项链》中玛蒂尔德身上所体现的错位是多重的。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在玛蒂尔德的逻辑里“女子原就没有一定的阶层或种族,她们的美丽、他们的娇艳、她们的风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所以在她的逻辑里她是有资质过上贵妇的生活,可现实与之拉开了距离,禀赋与命运反差,情感失衡,她不满于现状,为之痛苦、哭泣,人物的显性个性仰慕奢华、追求虚荣在错位中彰显。行动与结果的错位:为舞会购衣、借项链加之自身引以为傲的美貌确实让她成了焦点、大出风头,但风光后头并没迎来上流社会的生活,却是一场失项链的灾难,人物在灾难中被逼出了隐性性格正直、善良、坚忍,也在承担中使失衡的情感复位,再见朋友时虽人老珠黄,却坦然、平和。对项链认识的错位:小职员的生活家庭,她的见识受限,无法辨识项链之假,项链假的客观与人物认识间拉开了距离,十年的艰辛在最后假项链的真相里被消解,坚忍的担当在瞬间里显得讽刺,其所向往的上流社会也不过是让人分不清真假的虚幻名利场。
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种种错位带来变幻的曲折过程,错位导致人物情感结构的失衡,从而瓦解人物心灵的表层结构,而使心理深层隐秘得以体现。文本分析从错位着手将利于我们发现交错冲突,而能有意识地去探寻人物的情感逻辑,心理结构,进入人性的深层思考,从而动态地、辩证地揭秘人性。
★作者通联:福建宁德市福安第二中学。
一、于情节处探径,因果逻辑里见乾坤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其《小说面面观》中对情节有这样的界定: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其针对情节与故事区别比较:“‘国王死了,接着王后也死去’是故事,而‘国王死了,接着王后也因悲伤而死’则是情节”。可见对情节而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结果,情节的设定过程是作者为结果找到原因的过程。
当作者赋予生活事件不同的原因,就会产生不同的情节因果链,人物个性与作品主题就会有不同的呈现,作者也正是通过此来表现他审人阅世的一己之见的。作者是情节始末曲直的决定者,其在情节的设定上是自由的,但不是随意的,因为在情节的因果预设中作者必须给读者以可以理解的合理性。情节的设定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越精妙,小说的结构就越严密,其虚构的存在就越能为读者所理解、接受。在分析中不妨从情节间的因果关系处探寻微妙,与作者的情节设定对话,将更易悟得作家这样设计、那样结果的意图所在。
《项链》一文的情节是一个标准的线性因果关系链。获邀请——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这些情节序列环环相扣,因果相连。从小处看获邀请是因,借项链是果;丢项链是因,债务繁重是果;偿还债务是因,艰辛劳累是果……从大处看虚荣是因,十年艰辛是果。文章开篇处即叙述了主人公的生活梦想与现状间的反差性——她向往贵妇生活却身处底层,她的不满于现状、爱慕虚荣得以集中体现。正基于这样的生活地位、思想意识、个性特点,才有为参加舞会而借项链继而引发一系列的事件,可见虚荣是主因,牵动着一系列因果反应。从情节序列看“识项链”似当处在“赔项链”后,或说情节的设计可在玛蒂尔德十年艰辛还债务中收尾,但作者巧用了“真相迟现”法,并就在福雷斯蒂埃太太道出假项链中戛然而止,看似出人意料,但作者在文前已施“草蛇灰线法”,几处看似无用的闲笔,福雷斯蒂埃太太借出项链时的爽快,收回项链时不曾打开盒子,商家只卖出盒子等,实则是含而不露地先伏。这样的设计倍增了小说的曲折性、讽刺性、悬疑性。在探寻情节的因果关联及因果序列里,自能从中识得玛蒂尔德的人生“梦想”与“假项链”的同构关系,觅得人物思想性格变化的踪迹,探得人物的精神内核中爱慕虚荣、善良正直的双重面;赏得情节结构处理上突转、伏笔、空白等的艺术匠心。
小说情节的因果关系有宿命因果、性格因果和情感因果等类型。情节的因果设定在理性上时常是不充分的,但这种不充分里却往往包蕴着非理性下的深刻,更能表现出人物的特殊性,生活逻辑、情感逻辑的独特性,及作者对现存世界认识的独到性,会更具艺术魅力。聚焦情节,以情节的因果为分析路径,势必有助于我们从情节的表层走向内在的逻辑,会调拨起我们与作者间两个想象空间的互动,会智慧地思考“为什么这样”,而带出许多可分析点,从而深入文本内部,走向阅读的深刻。
二、于人物处探径,错位关系里见张力
塑造典型人物是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对人物情感的揭示和表现是小说家们的共同愿望。对人物的分析,我们通常采用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抓住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加以分析,这样是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孔乙己的长衫,阿Q的癞疮疤,林黛玉的眼泪,别里科夫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等无一不是人物經典性的体现。但对人物的描写分析,我们时常是静态、孤立、简单的,而很难上升到人物心理结构、个性成因等隐性层面的分析,进不到人物鲜活的生命状态里。而深度的分析,应是建立在人物心理结构复杂性、发展性、变化性层面上的分析。孙绍振教授对诗、散文与小说就有这么个区分:一般说,诗、散文所表现的人物心灵大都处在常态心理结构中,而小说能将人物的心理结构层打破,将暗藏的意识、人格曝露出来,让人性的奥秘在人物情感的失衡与恢复的过程中得以揭示。
要深入到人物鲜活的生命状态里,去探得人物情感的失衡,被打破的心理结构,不妨借助孙绍振教授所创的错位理论来进行。“小说中人物有一种‘心心想错’的特点。它既不是二元对立的,也不是一元延伸的,而是部分重合的,部分外溢的,我把它命名为‘心理错位’。”可见其所言的“错位”不同于传统的所谓矛盾冲突,不是绝对的对立或分裂,而是一种交错关系,一方面有重叠交合的部分,另一方面又拉开了距离产生了冲突。确实,小说中的人物若只是一种同一关系或只是一种对立关系,别说人物的艺术生命力,只怕情节都难以为续。
小说中如果主要人物有多个,那么作者就要使那些人物的心理相互错位,人物关系越近,情感的心理距离越远,甚或走向背离。如果主要人物只有一个,那么就要在人物身上制造各种错位,如对话和潜在对话的错位、主观认知与客观世界的错位、内心情感与外部动作之间的错位等。《项链》中玛蒂尔德身上所体现的错位是多重的。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在玛蒂尔德的逻辑里“女子原就没有一定的阶层或种族,她们的美丽、他们的娇艳、她们的风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所以在她的逻辑里她是有资质过上贵妇的生活,可现实与之拉开了距离,禀赋与命运反差,情感失衡,她不满于现状,为之痛苦、哭泣,人物的显性个性仰慕奢华、追求虚荣在错位中彰显。行动与结果的错位:为舞会购衣、借项链加之自身引以为傲的美貌确实让她成了焦点、大出风头,但风光后头并没迎来上流社会的生活,却是一场失项链的灾难,人物在灾难中被逼出了隐性性格正直、善良、坚忍,也在承担中使失衡的情感复位,再见朋友时虽人老珠黄,却坦然、平和。对项链认识的错位:小职员的生活家庭,她的见识受限,无法辨识项链之假,项链假的客观与人物认识间拉开了距离,十年的艰辛在最后假项链的真相里被消解,坚忍的担当在瞬间里显得讽刺,其所向往的上流社会也不过是让人分不清真假的虚幻名利场。
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种种错位带来变幻的曲折过程,错位导致人物情感结构的失衡,从而瓦解人物心灵的表层结构,而使心理深层隐秘得以体现。文本分析从错位着手将利于我们发现交错冲突,而能有意识地去探寻人物的情感逻辑,心理结构,进入人性的深层思考,从而动态地、辩证地揭秘人性。
★作者通联:福建宁德市福安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