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建,阿建叫个不停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o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个新闻记者到一个干部,这不仅仅是工作地点的变化和角色身份的转变那么简单。用李直建自己的话说,“2011年3月8日之前,怎么也想象不到这种变化。”正是从那一天开始,工作、生活全都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两年来,每天不再采访写稿,取而代之的是围绕“双到”扶贫展开的农村建设、贫困户帮扶工作。虽然所面对的一切都变得陌生,但李直建却对这个新的工作有一份额外的自信。“在农村出生长大的我,更能理解农民们生活状况和需求。”
  生活条件差无半点怨言
  爱群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2011年3月8日之前,李直建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网上关于这个村的信息少得可怜。
  爱群村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条件,并没有让李直建沮丧。相反,他觉得更加应该努力为这里和这里的村民做些什么。初到爱群村,住在村委楼的一间小房子里。两根板凳,放几块木板,就是床。再铺上棉被,挂上蚊帐,睡觉的问题就解决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直建说自己都搞不明白为何没有一点抱怨,“村委为我买了新棉被、蚊帐什么的,连洗发水和淋浴露都给我准备好了。其实我反而感到很不好意思。”
  两年了,两个夏天都是一个小风扇陪他度过。“有驻村干部也曾劝我向单位申请一部空调,但我认为有点奢侈。”对于这些好意,他一直都是那句话——“爱群村的夏天还好,不算热。”至于洗衣机等生活用品,更是觉得“奢侈”。“我从小就是生长在贫困农村,不需要讲究那么多。”这一切,爱群村计生专干李金和全都看在眼里,他对这个小伙子感到很钦佩。
  “新闻扶贫”提高穷山村知名度
  新闻人出身,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嗅觉,让李直建的驻村脱贫之路充满特色。在鳌头镇,爱群村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村的相对落后和封闭。李直建认为,如果提高了这个村的知名度,加强了村与外界的联系,那么爱群村的发展潜能就会多一份被发掘的可能。而这个桥梁,当然是新闻媒体。
  2011年9月13日,广州日报刊登《月光光照地堂小山村拜月亮》,报道了爱群村民过中秋节的风土人情;9月28日《“入股分红”壮大村集体收入》报道了爱群村脱贫之路;11月28日《祖父双亲相继去世奶奶难养三个孙儿》新闻一出,更是轰动全城;2012年1月22日,广州日报还报道了爱群村贫困户的农家鸡销售到广州酒楼;6月1日,《医药下乡义诊扶贫爱群村》再一次让爱群村上了头条新闻。
  李直建用“新闻扶贫”这一独特方式,让爱群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目前已有不少广州的家庭和学校慕名自发组织来到爱群村过周末。用爱群村妇女主任麦细霞的话说,“虽然我们村偏了一点,穷了一点,但现在外面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孤儿三姐弟眼中的好哥哥
  扶贫两年,李直建帮助了村里许多贫困户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得知村里80岁老人喝水用水困难,他马上申请资金为老人家安装自来水管;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他通过个人关系为他们筹集学费生活费捐款;村里一些单亲家庭生活困难,他马上展开了特别慰问活动,为特困母亲筹集捐款……所有这些,让他与村里的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最让李直建感慨的是他与村里一户孤儿家庭的深厚感情。“在三个孩子还没有成为孤儿的时候,我就跟他们接触过很多次了。由于是贫困户,三个孩子都在上小学,只有一个患有癌症的母亲在照顾他们。所以对这个家庭也有一些额外的帮扶。”三个孩子的母亲病逝后,三姐弟就成了孤儿,远在外地的老奶奶只好回来担负起照顾孙子女的重任。
  “实在太可怜了,这么小就成为孤儿,生活学习都面临很大的困难。”李直建说,为了帮助这家人渡过难关,他联系同事将三个孩子的凄惨处境进行了报道,新闻一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李直建的努力没有白费,接下来的几天,陆续有热心人士来到村里对这个孤儿家庭进行资助,基本上彻底解决了他们经济上的困难。“那两个星期基本上没做其他事情,要么在村委,要么就是在三孤儿的家里,要么就是在往返于两者的途中。”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里,李直建与这个孤儿家庭产生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他是三姐弟眼中的好哥哥,也是奶奶口中的恩人。每次见到他,总会“阿建,阿建”叫个不停。
  “其实在沟通交流方面,我与村里的人有很大的语言障碍。”李直建是外省人,村民的普通话又不是那么灵光,唯有入乡随俗用蹩脚的广东话跟他们交流。有的叫他“阿建”,还有的叫他“建仔”。这样的称呼,在李直建看来,其中饱含着非常亲近的情谊。
  “如果下一阶段扶贫还驻村的话,我希望你们单位还是派你来。”在“双到”扶贫工作即将结束的这段日子,越来越多人向李直建说出这样的话。的确,在李直建的心底里,爱群村,这个偏远落后的山村,爱群村民,这些淳朴可爱的人儿,已经深深地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其他文献
阳春市紧紧围绕“水墨春州·生态绿城”这一目标,努力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日前,阳春市正式向省住建厅申报创建“广东省园林城市”。  春城市区面山环水、山水相融,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环境优势建设美好家园是阳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务实创新,建设和谐环境,加快全市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的重要奋斗目标。  2012年3月,阳春市启动了创建“广东省园林城市”工作,围绕“
期刊
6月28日上午,怀集县组织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来到位于诗洞镇的革命烈士钱兴故居,开展体验式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实地参观了钱兴故居,聆听烈士革命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和重温入党誓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凝心聚力为怀集加快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党员领导干部一行首先来到革命烈士钱兴故居参观,观看了有关珍贵文物和历史图片,聆听了工作人员和钱兴烈士的战友关于钱兴革命斗争事迹讲
期刊
1茶园老区村地处汕头潮南区雷岭镇山区,由茶园、钟厝和旗北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山地10964亩,耕地400亩。全村共有488户2501人,其中贫困户226户1001人。在帮扶单位汕头市城管局和镇村的共同努力下,2009-2012年共投入帮扶资金826.8万元,完成茶园村寨前文化广场(农副产品收购批发市场)、机耕路、下水道、旧厕改造、旗北村寨前广场改造(一期)、钟厝村广场及巷道改造等的建设;率先完成各
期刊
6月19日,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容根率省外事办、省农业厅、省红十字会等省直部门领导到乳源县调研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艾学峰,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张志才,县委书记吴春腾等领导以及有关部门、乡镇、企业等单位负责人陪同调研。  这次调研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对口帮扶单位对乳源县新一轮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标志着新一轮扶贫工作全面铺开,全县
期刊
2011年至今,钱荣才已经在封开县大玉口镇卫生院做了近三年医生。三年来,虽然条件艰苦,但他的生活却平静而充实——他已经扎根于乡镇卫生院,正在兢兢业业地用行动来回报培养他的老区人民。  6月18日,在封开县老促会有关领导的带领下,经过近70公里山路的颠簸,记者来到了大玉口镇卫生院,并见到了钱荣才。皮肤黝黑,热情但不多话,这就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走进钱荣才的办公室,记者见识了什么叫“简单”:两张桌子
期刊
立夏时节,笔者与和平县老促会三位领导驱车来到林寨镇杨洞老区村,逢人问起“双到”工作组帮扶该村脱贫致富的事儿,村民们无不感慨地说:“双到”催开富民幸福花。  杨洞老区村地处和平县林寨镇20多里外的山旮旯里,青山环抱,交通不便,山地多,耕地少,耕作条件差,资源相对缺乏,村民收入低下。全村263户1214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13户488人,是省定贫困村之一。  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部署扶贫开发“双
期刊
6月4日,云浮市召开市、县二级老促会会长座谈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省、市《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对前期老促会对第一轮帮扶的老区村“双到”帮扶后的调研,和对全市老区自然村的现状、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前存在突出问题的调查作了通报,对在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帮扶的56条老区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建议。  通过对老区自然村的调查,市老促会发现新一轮重点帮扶的56条老区村和未纳入
期刊
徐湛滔,这个亲切的名字,龙门人非常熟识,龙门县革命老区的人们更加熟识。  徐湛滔先生是广东省增城市新塘镇西州村人,早年移居香港。他是香港滔记集团与广州滔记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龙门县首届荣誉市民,龙门县第六届政协常委。徐湛滔先生与龙门人,与龙门革命老区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对龙门县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感情。  1992年,本着为龙门县经济发展助一把力,为改变龙门县革命老区贫困面貌尽一份心,徐湛
期刊
近年来,阳江市老促会从自身建设抓起,努力做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为加快阳江市老区的新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日前,记者对阳江市老促会进行了走访,了解该市老促会近两年的工作情况。  抓自身建设,改善环境规范制度  走进阳江市老促会的办公室,记者一下子被室内清新的布局吸引住了。崭新的办公桌,一应俱全的电子设备,摆设整齐的各种刊物……老同志们的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馨与
期刊
那石桥、石街、古巷,仿佛令时光倒流了千年……这就是中国十大古镇之一,广西贺州最美的古镇黄姚村。  黄姚最早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972年),当时仅有两户人家居住,一户姓黄,一户姓姚。宋朝皇佑年间,杨文广到昭平“平乱”到了黄姚,不知地名,得知“黄”“姚”两姓人居多,于是索性命名为“黄姚”,小镇因此得名。至元朝,就有黄、姚、曾、孟、邓、蒙灯八大姓名。到了明清时期,古镇人口迅猛发展,经济空前发达,是方圆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