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现状,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和资助体制、贫困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科学完善的奖助学金评定机制、构建多维度“以奖代补”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贫困生心理辅导、增强校企合作等措施,推进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 资助体系 贫困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12-02
隨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国家提出“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资助管理办法为解决贫困生读书问题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使广大贫困学生受益。但是,高职院校在教育结构上有其特殊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因此现行资助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能使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开展得更公平和高效,值得每位高校学工人员深入思考。
一、高职院校现行资助体系内容
根据国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相关政策文件,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勤工俭学、校内特困补助、伙食补贴、学费缓交、求职补贴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同时实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以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还有的高校利用假期走访在校表现优秀的贫困学生家庭,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学校通过这一举措,既宣传了办学效果,又鼓励了贫困学生好好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这些资助体系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逐步完善成了层次丰富、覆盖面广、行之有效的资助对策,为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现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机制存在弊端。具体表现在:
1.贫困生认定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现行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认定过程仍然是较为传统流程:由学生递交贫困生申请表、加盖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贫困相关证明,评议小组开会讨论决定是否给予该生贫困生认定。在整个评定过程当中,评议小组开会讨论的环节显然是占有决定权的,而评议小组的评议过程又恰恰是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的,例如该生性格内外向、在班级里的表现活跃与否、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等,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评议小组的认定结果。
2.贫困生认定材料受当地民政部门政策因素影响。由于各地区民政部门政策松紧度不一致,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能否盖章。而认定助学金的重要依据就是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内容当地民政部门是否认可,即是否有民政部门的盖章。有的地区限制较大,只给精准扶贫对象认定,导致部分学生因无法拿到盖章而放弃贫困生申请。而有的地区民政部门则会宽松很多,甚至某些熟悉资助政策并非家庭贫困的学生钻了政策漏洞的空子。
(二)资助体制存在弊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自从国家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力度,针对贫困生的各类奖学金不论是从种类、奖金额度还是名额数量都已经增加,例如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政府奖学金等,这些奖学金的奖金都达到5000元。但由于这些奖学金必须是当年的贫困生才能申请,因此,一些成绩优秀的非贫困生为了拿到这类奖学金也会想方设法拿到贫困生资格。
2.伴随2016年精准扶贫落实到位,广西资助办法规定:凡是精准扶贫对象家庭子女在校就读必须给予特别困难认定,并且一经认定三年内无须再递交材料。这样的规定看似简化了评定的流程,实际上忽略了这些精准扶贫对象的在校表现。
(三)贫困学生综合素质较弱。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偏远山区,受地理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城市学生相比处于落后水平,但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更全面的诠释。而贫困生获得的资助基本都用于解决物质生活需求,几乎无法满足他们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物质投入。高职学生入学渠道较复杂,学习成绩、态度、意识都比较弱,例如在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上,高职贫困生需要学习和适应的时间往往更长;在各类围绕资助育人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上,他们的表现也稍显胆怯。可见,在给予贫困生经济帮扶的同时,还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合适的锻炼平台。
三、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对策分析
针对现在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本着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奖助学金评定机制,量化评定标准。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奖助学金评定机制,首先要做到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根据当地生活标准,尽可能精准地考查每个贫困生生活的困难程度。评议过程中,应由评议小组建立学生的家庭和平时生活情况信息数据库,尽可能将文本信息数据化,由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再依据信息数据库所得数值进行排名,这样能保证更客观公正对所有申请人进行评议,确定名单之后进行班级、学院等逐级公示,确保评议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构建多维度“以奖代补”机制,充实资助体系。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减少“骗助漏助”情况的发生,表彰和鼓励成绩优异学生更安心致力于学业,构建多维度“以奖代补”机制能有效减少这种情况发生。“以奖代补”机制是对奖助学金的一个补充,在资助范畴内的奖学金,除了国家奖学金不要求贫困生外,其他奖学金都要求已被认定为贫困生,而国家奖学金的名额往往只有极个别人,于是一些成绩优异的评不上国家奖学金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想通过认定贫困生来争取国家励志奖学金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这样的情况在各个高校都时有发生。因此,通过“以奖代补”机制,可以省去认定贫困生流程,可以使更多学生获得奖学金,同时还可以增加奖励范围,例如可以奖励每学期进步大的学生、突出贡献学生等。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报道多渠道。伴随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资助工作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资助工作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宣传资助政策、传播先进事迹、树立典型榜样、线上有奖知识问答等方式,增加学生对资助工作的了解和关注,通过在新媒体上的互动,也能更全面地了解贫困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更客观地充实和完善信息数据库。
(四)加大贫困生心理辅导,打造自强精神。高职院校学生不论是从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意识上来看,总体不太理想,很多学生因为从小成绩较差而长期被自卑心理笼罩,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更是背负了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不仅要在经济上扶贫,更需要从心理上扶志。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存在自卑与自尊两极冲突和压力促成的焦虑感。面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建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完善人格。例如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贫困生网络、电话心理咨询服务、成立心理协会并针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辅活动等。
(五)增强校企合作,促进全面成长。支撑着贫困生家庭坚持把孩子送入大学校门的理想信念往往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能顺利毕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每个贫困生甚至他们家庭的奋斗目标。因此,增强校企合作,是一个不论是对企业、学校还是贫困生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选拔优秀的贫困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学习锻炼,为将来长时间的用工做更充分的准备;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职业规范培养学生,与学校的理论学习形成互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借助校企合作的机会,贫困生可以更早接触用人单位,提早适应社会,学习本领的同时还可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可以说是一个“三赢”的方式。因此,增强校企合作可以有利于贫困生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素君.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功能研究[D].北京:中国计量学院,2013
[2]赵贵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方式创新研究——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8)
[3]张雪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4)
[4]王东红.大数据时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35)
【作者简介】周 钰(1989—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法教育学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高职院校 资助体系 贫困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12-02
隨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国家提出“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资助管理办法为解决贫困生读书问题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使广大贫困学生受益。但是,高职院校在教育结构上有其特殊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因此现行资助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能使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开展得更公平和高效,值得每位高校学工人员深入思考。
一、高职院校现行资助体系内容
根据国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相关政策文件,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勤工俭学、校内特困补助、伙食补贴、学费缓交、求职补贴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同时实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以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还有的高校利用假期走访在校表现优秀的贫困学生家庭,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学校通过这一举措,既宣传了办学效果,又鼓励了贫困学生好好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这些资助体系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逐步完善成了层次丰富、覆盖面广、行之有效的资助对策,为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现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机制存在弊端。具体表现在:
1.贫困生认定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现行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认定过程仍然是较为传统流程:由学生递交贫困生申请表、加盖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贫困相关证明,评议小组开会讨论决定是否给予该生贫困生认定。在整个评定过程当中,评议小组开会讨论的环节显然是占有决定权的,而评议小组的评议过程又恰恰是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的,例如该生性格内外向、在班级里的表现活跃与否、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等,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评议小组的认定结果。
2.贫困生认定材料受当地民政部门政策因素影响。由于各地区民政部门政策松紧度不一致,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能否盖章。而认定助学金的重要依据就是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内容当地民政部门是否认可,即是否有民政部门的盖章。有的地区限制较大,只给精准扶贫对象认定,导致部分学生因无法拿到盖章而放弃贫困生申请。而有的地区民政部门则会宽松很多,甚至某些熟悉资助政策并非家庭贫困的学生钻了政策漏洞的空子。
(二)资助体制存在弊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自从国家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力度,针对贫困生的各类奖学金不论是从种类、奖金额度还是名额数量都已经增加,例如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政府奖学金等,这些奖学金的奖金都达到5000元。但由于这些奖学金必须是当年的贫困生才能申请,因此,一些成绩优秀的非贫困生为了拿到这类奖学金也会想方设法拿到贫困生资格。
2.伴随2016年精准扶贫落实到位,广西资助办法规定:凡是精准扶贫对象家庭子女在校就读必须给予特别困难认定,并且一经认定三年内无须再递交材料。这样的规定看似简化了评定的流程,实际上忽略了这些精准扶贫对象的在校表现。
(三)贫困学生综合素质较弱。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偏远山区,受地理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城市学生相比处于落后水平,但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更全面的诠释。而贫困生获得的资助基本都用于解决物质生活需求,几乎无法满足他们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物质投入。高职学生入学渠道较复杂,学习成绩、态度、意识都比较弱,例如在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上,高职贫困生需要学习和适应的时间往往更长;在各类围绕资助育人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上,他们的表现也稍显胆怯。可见,在给予贫困生经济帮扶的同时,还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合适的锻炼平台。
三、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对策分析
针对现在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本着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奖助学金评定机制,量化评定标准。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奖助学金评定机制,首先要做到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根据当地生活标准,尽可能精准地考查每个贫困生生活的困难程度。评议过程中,应由评议小组建立学生的家庭和平时生活情况信息数据库,尽可能将文本信息数据化,由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再依据信息数据库所得数值进行排名,这样能保证更客观公正对所有申请人进行评议,确定名单之后进行班级、学院等逐级公示,确保评议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构建多维度“以奖代补”机制,充实资助体系。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减少“骗助漏助”情况的发生,表彰和鼓励成绩优异学生更安心致力于学业,构建多维度“以奖代补”机制能有效减少这种情况发生。“以奖代补”机制是对奖助学金的一个补充,在资助范畴内的奖学金,除了国家奖学金不要求贫困生外,其他奖学金都要求已被认定为贫困生,而国家奖学金的名额往往只有极个别人,于是一些成绩优异的评不上国家奖学金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想通过认定贫困生来争取国家励志奖学金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这样的情况在各个高校都时有发生。因此,通过“以奖代补”机制,可以省去认定贫困生流程,可以使更多学生获得奖学金,同时还可以增加奖励范围,例如可以奖励每学期进步大的学生、突出贡献学生等。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报道多渠道。伴随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资助工作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资助工作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宣传资助政策、传播先进事迹、树立典型榜样、线上有奖知识问答等方式,增加学生对资助工作的了解和关注,通过在新媒体上的互动,也能更全面地了解贫困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更客观地充实和完善信息数据库。
(四)加大贫困生心理辅导,打造自强精神。高职院校学生不论是从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意识上来看,总体不太理想,很多学生因为从小成绩较差而长期被自卑心理笼罩,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更是背负了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不仅要在经济上扶贫,更需要从心理上扶志。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存在自卑与自尊两极冲突和压力促成的焦虑感。面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建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完善人格。例如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贫困生网络、电话心理咨询服务、成立心理协会并针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辅活动等。
(五)增强校企合作,促进全面成长。支撑着贫困生家庭坚持把孩子送入大学校门的理想信念往往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能顺利毕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每个贫困生甚至他们家庭的奋斗目标。因此,增强校企合作,是一个不论是对企业、学校还是贫困生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选拔优秀的贫困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学习锻炼,为将来长时间的用工做更充分的准备;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职业规范培养学生,与学校的理论学习形成互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借助校企合作的机会,贫困生可以更早接触用人单位,提早适应社会,学习本领的同时还可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可以说是一个“三赢”的方式。因此,增强校企合作可以有利于贫困生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素君.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功能研究[D].北京:中国计量学院,2013
[2]赵贵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方式创新研究——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8)
[3]张雪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4)
[4]王东红.大数据时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35)
【作者简介】周 钰(1989—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法教育学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