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畔开始的外交之旅(下)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s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期间我给总理翻译的机会比较多,一直做到1971年。
其他文献
“大中东”一词的出现反映了本地区地缘政治的变化,美国认为它在本地区拥有重大的战略利益。为了确保这些利益不受威胁,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除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铲除恐怖势力等方面继续采取“治标”的措施之外,还致力于在本地区推行民主化改革。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继续面临考验。
围绕老挝问题的国际斗争十分复杂。老挝是一个内陆山国,80%的国土是山地,以小农经济为主,生活方式类似于中国的西双版纳。它的民族属于泰老族系(广义地说包括泰国泰族、老挝族、中国壮族、西双版纳傣族、越南北部岱族和傣族、缅甸掸族、印度的阿萨姆
和平崛起是当前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尽管这是中国高层首次用“和平崛起”描述中国的国家战略,但是这一思想并不是当今中国为了让世人接受自己的权益之计,而是中华文明与社会制度赋予中国的特殊禀赋,在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中已经清晰地提出了对中国崛起和平属性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2004年,在欧洲联盟扩大在即之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欧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欧洲联盟与德国问题研究论坛”系列讲座。2004年2月19日下午,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华大使安高胜先生(Dr.Klaus Ebermann)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在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发表了题为“欧洲联盟在2004年——欧盟扩大与中欧关系”的演说,从而拉开了这一系列讲座的序幕。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如何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理论、历史和现实在国际关系学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本刊特别刊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张小明教授和李巍同学的电子通信,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希望借此激发各位读者对理论的研究兴趣。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20014年9月20日至23日,由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研讨会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十几所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洛阳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特色、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成果特点、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对象、体系和方法、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应提出和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2005年1月3日是中哈建交13周年纪念日。13年里,两国的双边合作关系得到不断完善和巩固,其中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两国的合作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
2004年12月18-19日,北京大学国际和平与安全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项目联合举办了“变化中的东北亚地区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北京大学东北亚地区安全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以及台湾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后的东亚战略以及如何推进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2001年9月8日,《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签订五十周年纪念仪式在美国加州旧金山举行。气氛之热烈喜庆,均在料想之中。这次盛会由北加利福里亚州日本研究会赞助。由一家名叫“美日21世纪工程”的私人主办方组织操办,出席纪念仪式者包括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现任国务卿科林·鲍威尔以及日美双方大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