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芮先生走了,带走百年沧桑,留给我们永远的青春。我等后生学子将永远把先生视为传奇,并且深信,多年之后,先生的故事还会在校园里口耳相传,成为北大传统的一部分。
从1982年到1988年,我在先生门下从硕士读到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又在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第一次试讲时,先生专门来听。我看到先生坐在那里,心里不由得紧张,语速也随之加快。一堂课过后,听讲的老师们给我提了不少建议。我记得先生给我提的意见是,“说话太快了,要慢慢地讲,不要着急”。
1908年7月14日,芮先生出生在上海郊区的南翔镇,生命跨越两个世纪。他生在旧上海的富商家庭,父亲经营纸张生意,对子女们的教育十分上心。芮先生从一开始就在租界的洋学堂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英语和法语基础,又因为在教会学校就读,受到了良好的拉丁文教育,并且一直勤学苦练,不曾丢掉。在法国和德国留学期间,他又精通了德文。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自学俄语,还曾担任俄语教员。虽然才华一度被埋没,但改革开放的时代一到,他立即精神焕发,奠定了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两门学科的基础。他身体健康,精力旺盛,90多岁时还要喝“红牛”,百岁高龄时仍喜吃烤鸭巧克力……
治民法学,通晓多种语言极为重要。以先生在拉丁文、法文、德文上的造诣,才能对罗马法、法国法、德国法均有深刻了解。同时,先生从小就在上海长大,见识过“国际金融中心”,又在欧美留学多年,使他对西方的法律体系、学术生产的实际情况有极深刻的认识。凭借这样的经历与特长,先生在抗战期间顺理成章地将毕生所学法德两国之民法精粹,结合清末民初法律体系,逐渐融会贯通,并完成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
在给先生写的挽联中,我用了“当世通儒”四个字,先生是绝对当得起的,他的学问是通的。
但先生最初的专业不是法学。1927年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念文学。大学期间,先生的二哥在租界被外国人打死,却无处申冤。那时居住在租界的中国人打官司要通过“会审公廨”,凡是涉及外国人的案件,外国领事都会派员观审,中国人很难打赢官司。二哥的死就这样不了了之,凶手逍遥法外。先生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二哥的含冤早逝,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走上了“法律救国”的道路。1930年夏,先生从震旦大学毕业后负笈法兰西,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之后来到缅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法学家弗里茨·冯·希佩尔教授。
先生对国家、民族怀着真挚的感情,一再顶着重重压力,冒种种危险,不远万里回到祖国。从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于1935年正值国难深重之时回国,一心教书育人,后来辗转前往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翻开人生新的一页。大约在这段时间,先生完成了《民法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并将其作为教材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施教。但由于时局动荡,直到先生在1948年任教北大后,才通过朋友帮助,由河北第一监狱印刷厂承印出版。有学者称,这本书是1949年以前中国民法著作中的“绝响”,“是一部可以和世界对话的作品”。
改革开放后,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国内经济生活与国际贸易等领域都出现许多新问题,有待通过“经济法”等手段进行调整。于是,他的学术关注点逐渐转向民法以外的其他领域。“经济法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是由先生最早提出的。从研究民法转向倡导经济法、国际经济法,是他在关注和研究民法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步,但这仍是他民法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
1979年,先生在《法学研究》上发表《美国和西欧的经济法及国际经济法》,系统提出了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开创性思想。1980年,在先生极力主张之下,经教育部批准,北大开设全国第一个经济法本科专业,并又先后成立经济法研究所和国际经济法研究所,都由先生担任首任所长。这两个研究所培养出大量人才。后来参与WTO谈判的专家学者,许多都是芮先生的弟子。
先生得享高寿、福寿,更可贵的是,他的心态从未衰老,永远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敏感。过了80岁以后,他又带了整整11届博士。在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学会了使用手机,学会了上网,学会了用MP3,当然,更不用说操作微波炉和电子咖啡壶了。芮先生一直喜欢听音乐,常在睡觉前看小说,这样会睡得很香。
记得他99岁那年,有一次我去府上请安,芮先生听说我睡不好觉要吃安眠药,很吃惊地问:那你睡觉前为什么不看看小说呢?我乐得哈哈大笑,可笑过之后,突然觉得自己和先生相比,恐怕还是先生的心态更年轻吧。
作者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芮沐先生的博士生
从1982年到1988年,我在先生门下从硕士读到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又在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第一次试讲时,先生专门来听。我看到先生坐在那里,心里不由得紧张,语速也随之加快。一堂课过后,听讲的老师们给我提了不少建议。我记得先生给我提的意见是,“说话太快了,要慢慢地讲,不要着急”。
1908年7月14日,芮先生出生在上海郊区的南翔镇,生命跨越两个世纪。他生在旧上海的富商家庭,父亲经营纸张生意,对子女们的教育十分上心。芮先生从一开始就在租界的洋学堂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英语和法语基础,又因为在教会学校就读,受到了良好的拉丁文教育,并且一直勤学苦练,不曾丢掉。在法国和德国留学期间,他又精通了德文。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自学俄语,还曾担任俄语教员。虽然才华一度被埋没,但改革开放的时代一到,他立即精神焕发,奠定了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两门学科的基础。他身体健康,精力旺盛,90多岁时还要喝“红牛”,百岁高龄时仍喜吃烤鸭巧克力……
治民法学,通晓多种语言极为重要。以先生在拉丁文、法文、德文上的造诣,才能对罗马法、法国法、德国法均有深刻了解。同时,先生从小就在上海长大,见识过“国际金融中心”,又在欧美留学多年,使他对西方的法律体系、学术生产的实际情况有极深刻的认识。凭借这样的经历与特长,先生在抗战期间顺理成章地将毕生所学法德两国之民法精粹,结合清末民初法律体系,逐渐融会贯通,并完成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
在给先生写的挽联中,我用了“当世通儒”四个字,先生是绝对当得起的,他的学问是通的。
但先生最初的专业不是法学。1927年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念文学。大学期间,先生的二哥在租界被外国人打死,却无处申冤。那时居住在租界的中国人打官司要通过“会审公廨”,凡是涉及外国人的案件,外国领事都会派员观审,中国人很难打赢官司。二哥的死就这样不了了之,凶手逍遥法外。先生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二哥的含冤早逝,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走上了“法律救国”的道路。1930年夏,先生从震旦大学毕业后负笈法兰西,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之后来到缅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法学家弗里茨·冯·希佩尔教授。
先生对国家、民族怀着真挚的感情,一再顶着重重压力,冒种种危险,不远万里回到祖国。从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于1935年正值国难深重之时回国,一心教书育人,后来辗转前往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翻开人生新的一页。大约在这段时间,先生完成了《民法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并将其作为教材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施教。但由于时局动荡,直到先生在1948年任教北大后,才通过朋友帮助,由河北第一监狱印刷厂承印出版。有学者称,这本书是1949年以前中国民法著作中的“绝响”,“是一部可以和世界对话的作品”。
改革开放后,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国内经济生活与国际贸易等领域都出现许多新问题,有待通过“经济法”等手段进行调整。于是,他的学术关注点逐渐转向民法以外的其他领域。“经济法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是由先生最早提出的。从研究民法转向倡导经济法、国际经济法,是他在关注和研究民法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步,但这仍是他民法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
1979年,先生在《法学研究》上发表《美国和西欧的经济法及国际经济法》,系统提出了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开创性思想。1980年,在先生极力主张之下,经教育部批准,北大开设全国第一个经济法本科专业,并又先后成立经济法研究所和国际经济法研究所,都由先生担任首任所长。这两个研究所培养出大量人才。后来参与WTO谈判的专家学者,许多都是芮先生的弟子。
先生得享高寿、福寿,更可贵的是,他的心态从未衰老,永远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敏感。过了80岁以后,他又带了整整11届博士。在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学会了使用手机,学会了上网,学会了用MP3,当然,更不用说操作微波炉和电子咖啡壶了。芮先生一直喜欢听音乐,常在睡觉前看小说,这样会睡得很香。
记得他99岁那年,有一次我去府上请安,芮先生听说我睡不好觉要吃安眠药,很吃惊地问:那你睡觉前为什么不看看小说呢?我乐得哈哈大笑,可笑过之后,突然觉得自己和先生相比,恐怕还是先生的心态更年轻吧。
作者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芮沐先生的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