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的构建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努力探讨的课题。思维导图则是广泛应用于教学指导、学生复习之中的一直有效工具。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促进高校课堂的构建,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关注并投诸实践。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面临的主要困境,从思维导图的作用出发,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思维导图;应用
引言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进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对小学教育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越发严峻。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工具,被很多学生和教师推崇。能否将思维导图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成为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一心探索的内容。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要学生与教师的配合,思维导图刚好可以充当链接两者的桥梁和工具,于是关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开始盛行,并逐渐取得进展。
一、目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面临的困境
目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方面,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不足,课堂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不够;其次是教师方面,教师教学观念不符合时代要求,教学安排不够合理,课堂氛围过于严肃,教师综合素养不足,忽略学生的全面成长;最后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协调配合方面,教师与学生间沟通不足,教师对学生学习效率、知识吸收度了解不够,导致教学设计偏离学生预期,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兴趣。要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这三个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发挥的作用
1.深化学生概念理解
思维导图能更清晰地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迅速理清知识点的层次,迅速聚焦注意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思维导图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逻辑关系,通过直观明了的结构示意图表现出来,简化教师的表达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另外,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清晰地展现出来,不仅帮助学生深化了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而且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条件。
2.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传统教学方式更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汇总知识点、归纳知识结构的任务一般需要学生课后独自完成,但学生受限于自身思维能力和思自控力,知识体系的构建个体差异巨大,这也是拉开学生学习差距的重要原因。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新知识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位置一目了然,与其他知识关系的远近也清晰可辨,教师讲解起来更加轻松,学生的总结过程更有方向。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是通过整体学习的方法,将知识结构、学科脉络借助直观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现。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迅速形成对整节课的认识,找到重点、发现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联系之前的学习内容,在讲解过程中相互对比印证,更方便引导。学生带着目标听,教师系统性地讲,课堂效率自然得到有效提高。
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效课堂构建的实施策略
1.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优点是能让学生迅速掌握课堂知识,强化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训练;缺点是难以与之前的知识建立连接,形成知识体系。一般情况下,教师只会在新课导入部分简单回顾一下曾经学习过的内容,最后再在课堂总结时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很少会在每节课都对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进行梳理。对知识点进行汇总、归纳的任务一般都会留给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但是小学生本身逻辑能力不足,学习自主性差,将这样复杂的任务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其效果可想而知。将逻辑导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两者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思维导图完成知识体系的介绍,教师再通过讲述强化课堂知识点,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夯实基础知识,拓展学习视野
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科的基础,小学数学知识是整个数学体系的基础,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只有基础扎实,学生才能在数学学科上获得更高远的发展。思维导图能通过展示知识点间的关联性,让学生不断重复知识点的学习,同时熟悉知识的运用方式。例如,在学习《圆》一节时,教师可以将之前学过的其他几何图形都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和对比,加强学生对不同几何图形特点的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形成并掌握几何的概念。
结语:
将思维导图用于小学数学的课堂之中,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是对这一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新發展,更是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新挑战。但同时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思路。小学教师要想实现职业发展、技能提升,就必须善于并乐于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勇于实践。本次研究只是根据个人教学经验进行的整理和回顾,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者,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榅青.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J]. 教学研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29):175.
[2] 樊斌.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
[3] 王月琴.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开发的思考[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4(10).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思维导图;应用
引言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进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对小学教育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越发严峻。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工具,被很多学生和教师推崇。能否将思维导图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成为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一心探索的内容。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要学生与教师的配合,思维导图刚好可以充当链接两者的桥梁和工具,于是关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开始盛行,并逐渐取得进展。
一、目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面临的困境
目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方面,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不足,课堂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不够;其次是教师方面,教师教学观念不符合时代要求,教学安排不够合理,课堂氛围过于严肃,教师综合素养不足,忽略学生的全面成长;最后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协调配合方面,教师与学生间沟通不足,教师对学生学习效率、知识吸收度了解不够,导致教学设计偏离学生预期,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兴趣。要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这三个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发挥的作用
1.深化学生概念理解
思维导图能更清晰地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迅速理清知识点的层次,迅速聚焦注意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思维导图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逻辑关系,通过直观明了的结构示意图表现出来,简化教师的表达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另外,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清晰地展现出来,不仅帮助学生深化了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而且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条件。
2.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传统教学方式更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汇总知识点、归纳知识结构的任务一般需要学生课后独自完成,但学生受限于自身思维能力和思自控力,知识体系的构建个体差异巨大,这也是拉开学生学习差距的重要原因。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新知识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位置一目了然,与其他知识关系的远近也清晰可辨,教师讲解起来更加轻松,学生的总结过程更有方向。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是通过整体学习的方法,将知识结构、学科脉络借助直观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现。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迅速形成对整节课的认识,找到重点、发现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联系之前的学习内容,在讲解过程中相互对比印证,更方便引导。学生带着目标听,教师系统性地讲,课堂效率自然得到有效提高。
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效课堂构建的实施策略
1.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优点是能让学生迅速掌握课堂知识,强化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训练;缺点是难以与之前的知识建立连接,形成知识体系。一般情况下,教师只会在新课导入部分简单回顾一下曾经学习过的内容,最后再在课堂总结时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很少会在每节课都对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进行梳理。对知识点进行汇总、归纳的任务一般都会留给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但是小学生本身逻辑能力不足,学习自主性差,将这样复杂的任务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其效果可想而知。将逻辑导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两者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思维导图完成知识体系的介绍,教师再通过讲述强化课堂知识点,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夯实基础知识,拓展学习视野
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科的基础,小学数学知识是整个数学体系的基础,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只有基础扎实,学生才能在数学学科上获得更高远的发展。思维导图能通过展示知识点间的关联性,让学生不断重复知识点的学习,同时熟悉知识的运用方式。例如,在学习《圆》一节时,教师可以将之前学过的其他几何图形都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和对比,加强学生对不同几何图形特点的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形成并掌握几何的概念。
结语:
将思维导图用于小学数学的课堂之中,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是对这一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新發展,更是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新挑战。但同时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思路。小学教师要想实现职业发展、技能提升,就必须善于并乐于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勇于实践。本次研究只是根据个人教学经验进行的整理和回顾,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者,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榅青.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J]. 教学研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29):175.
[2] 樊斌.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
[3] 王月琴.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开发的思考[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