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7年,哈佛大学对本科通识教育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修正。文章对哈佛大学新的通识教育的课程和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知识领域和具体标准等进行了具体介绍,并作了简单评价。
[关键词] 哈佛大学 通识教育 课程改革
哈佛大学(以下简称哈佛)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艾略特、洛厄尔、科南特和罗索夫斯基的不断发展,历久弥新,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永恒的,哈佛通识教育为了与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相协调也在不断改革。2005年,哈佛核心课程就进行了一次调整,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在当年11月发表报告,重点对课程三大领域进行调整:将人文类改为艺术与人文类,扩大了课程范围,不仅包括文学和哲学,还包括视觉艺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将社会科学类改为社会研究类,新增了实证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课程;将自然科学类改为科学与技术类,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另外,开设独立于各系之外的选修课,加强语言和外语教学。2005年的改革并没有大幅度改变核心课程计划,只是在某些领域进行了小的调整。2006年6月,时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提出要用新的课程计划取代核心课程计划,但由于他不久后的辞职,这一计划直到2007年2月才再次被提出,并对核心课程进行了一次调研。通识教育委员会起草了改革计划,于2007年5月15日在文理学院获得表决通过,这是哈佛自19世纪70年代核心课程计划实施30多年来对本科通识教育第一次彻底的修正。
一、改革的背景及缘由
自哈佛推出核心课程计划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知识形态都在不断变化,学生的兴趣与能力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核心课程原有的课程领域、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等都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对核心课程越来越不满。只有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不断更新,哈佛通识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让学生为理解和欣赏社会复杂性及自己扮演的角色做好准备。此次改革,源于哈佛人对在21世纪怎样才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思索。改革的原则包括: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选课制度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各系要担负更大责任提供广博的通识课程;确定新的课程满足通识教育要求。新课程不再根据方法或学科而定,而是根据它们能否提供给学生重要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而定。学生必须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地、分析地思考,学会有效处理不同的历史瞬间和文化形式是此次改革的根本目标。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 提出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1)让学生为成为合格公民做好准备。哈佛大学通过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经历,尤其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生理解推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变革的力量;理解塑造不同团体和身份的不同文化价值;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机构;理解科技发展。无论是将来成为美国公民的学生,还是来美国学习将来要回国的学生,都要理解美国历史、美国制度和美国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批判性地分析这些历史、制度和价值观。
(2)教会学生理解自己既是传统艺术、观念和价值的产物,也是参与者。学生需要理解不同文化进行对话的困难;需要看到表面上相抵触的文化之间的共同价值;学生应该具备艺术、宗教和观念的历史知识,需要熟悉文化的变迁。
(3)让学生为批判性地和建设性地回应变革做好准备。学生需要知道现代生活发生变革与变迁的动力,通识教育是学生熟悉重要概念和问题,解决社会、个人和道德问题的一种方式。
(4)发展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从道德层面上理解的能力。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还让学生具备对使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技巧产生的结果从道德上把握的能力,应该让学生看到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
2. 提出新的通识教育教学目标
(1)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而不是深入地集中于单一主题或少量文本。
(2)让学生学会使用抽象的概念或学过的知识理解、解决具体问题。
(3)使学生意识到现在学习的所有课程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意义重大。
(4)如果可行,用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与本班教师和同学讨论课程内容的机会。
(5)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解决具体问题,完成具体任务,进行实验。
3. 提出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知识领域及课程具体标准
将原来的七门课程知识领域改为八门,要求学生从八个学科领域中的每个领域选择一个用字母表示成绩等级(one letter-graded)的半课程(half-course),这些课程以及要满足的具体标准如下。
(1)美学的和阐释的理解(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该领域包括四个具体标准:①发展学生批判能力,即审美兴趣和阐释能力;②通过研究任何语言的初级文本、语言结构或艺术作品来发展学生在书面、听觉、视觉、动觉或其他方面的理解能力;③培养学生在上下文语境中分析作品的能力,如批判理论、美学、艺术哲学、修辞、语言等;④如果可行,给学生到班级外体验的机会,如参观展览、表演、阅读或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工作。
(2)文化和信仰(Culture and Belief)
该领域包括五个具体标准:①发展学生对人类传统文化和不同信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②向学生介绍任何语言的初级文本、一种或多种媒体中的艺术作品、人种学、社会史或其他次级文本;③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或跨文化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的能力;④研究文化传统和信仰是如何塑造个体和团体身份的;⑤将课程内容和可能出现在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文化问题或兴趣联系起来。
(3)实证和数学推理(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该领域包括三个具体标准:①教给学生在推理和问题解决中用到的概念和理论工具,如统计、概率论、数学、逻辑和决策理论;②给学生提供将这些概念和工具运用到具体问题解决中的锻炼机会;③如果可行,让学生熟知人们在推理和问题解决中易犯的典型错误。
(4)道德推理(Ethical Reasoning)
该领域包括五个具体标准:①让学生学会如何对道德、政治信仰和实践进行推理分析,如何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②研究相互矛盾的概念和道德概念,如义务、权利、正义和自由;③让学生学会评价和分析支持或反对采纳这些不同概念和理论的原因;④将这些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学生在他们生活中会遇到的道德困境中,如医疗、法律、商业、政治和日常生活;⑤如果可行,让学生熟悉不同于他们的价值体系,如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语言,或让学生熟悉道德生活的实证研究方法。
(5)生命系统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该领域包括四个具体标准:①介绍与生命系统相关的概念、事实和理论;②教授生物系统实验的性质,最好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③将科学概念、事实、理论和方法与更大范围的问题联系起来;④如果可行,讨论历史、哲学、环境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6)宇宙物理科学(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该领域包括四个具体标准:①介绍与宇宙物理相关的概念、事实和理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和宇宙;②教授物理科学和物理工程中的实验的性质,最好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③将科学概念、事实、理论和方法与更大范围的问题联系起来;④如果可行,讨论历史、哲学、环境等问题。
[关键词] 哈佛大学 通识教育 课程改革
哈佛大学(以下简称哈佛)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艾略特、洛厄尔、科南特和罗索夫斯基的不断发展,历久弥新,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永恒的,哈佛通识教育为了与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相协调也在不断改革。2005年,哈佛核心课程就进行了一次调整,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在当年11月发表报告,重点对课程三大领域进行调整:将人文类改为艺术与人文类,扩大了课程范围,不仅包括文学和哲学,还包括视觉艺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将社会科学类改为社会研究类,新增了实证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课程;将自然科学类改为科学与技术类,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另外,开设独立于各系之外的选修课,加强语言和外语教学。2005年的改革并没有大幅度改变核心课程计划,只是在某些领域进行了小的调整。2006年6月,时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提出要用新的课程计划取代核心课程计划,但由于他不久后的辞职,这一计划直到2007年2月才再次被提出,并对核心课程进行了一次调研。通识教育委员会起草了改革计划,于2007年5月15日在文理学院获得表决通过,这是哈佛自19世纪70年代核心课程计划实施30多年来对本科通识教育第一次彻底的修正。
一、改革的背景及缘由
自哈佛推出核心课程计划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知识形态都在不断变化,学生的兴趣与能力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核心课程原有的课程领域、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等都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对核心课程越来越不满。只有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不断更新,哈佛通识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让学生为理解和欣赏社会复杂性及自己扮演的角色做好准备。此次改革,源于哈佛人对在21世纪怎样才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思索。改革的原则包括: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选课制度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各系要担负更大责任提供广博的通识课程;确定新的课程满足通识教育要求。新课程不再根据方法或学科而定,而是根据它们能否提供给学生重要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而定。学生必须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地、分析地思考,学会有效处理不同的历史瞬间和文化形式是此次改革的根本目标。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 提出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1)让学生为成为合格公民做好准备。哈佛大学通过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经历,尤其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生理解推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变革的力量;理解塑造不同团体和身份的不同文化价值;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机构;理解科技发展。无论是将来成为美国公民的学生,还是来美国学习将来要回国的学生,都要理解美国历史、美国制度和美国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批判性地分析这些历史、制度和价值观。
(2)教会学生理解自己既是传统艺术、观念和价值的产物,也是参与者。学生需要理解不同文化进行对话的困难;需要看到表面上相抵触的文化之间的共同价值;学生应该具备艺术、宗教和观念的历史知识,需要熟悉文化的变迁。
(3)让学生为批判性地和建设性地回应变革做好准备。学生需要知道现代生活发生变革与变迁的动力,通识教育是学生熟悉重要概念和问题,解决社会、个人和道德问题的一种方式。
(4)发展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从道德层面上理解的能力。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还让学生具备对使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技巧产生的结果从道德上把握的能力,应该让学生看到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
2. 提出新的通识教育教学目标
(1)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而不是深入地集中于单一主题或少量文本。
(2)让学生学会使用抽象的概念或学过的知识理解、解决具体问题。
(3)使学生意识到现在学习的所有课程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意义重大。
(4)如果可行,用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与本班教师和同学讨论课程内容的机会。
(5)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解决具体问题,完成具体任务,进行实验。
3. 提出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知识领域及课程具体标准
将原来的七门课程知识领域改为八门,要求学生从八个学科领域中的每个领域选择一个用字母表示成绩等级(one letter-graded)的半课程(half-course),这些课程以及要满足的具体标准如下。
(1)美学的和阐释的理解(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该领域包括四个具体标准:①发展学生批判能力,即审美兴趣和阐释能力;②通过研究任何语言的初级文本、语言结构或艺术作品来发展学生在书面、听觉、视觉、动觉或其他方面的理解能力;③培养学生在上下文语境中分析作品的能力,如批判理论、美学、艺术哲学、修辞、语言等;④如果可行,给学生到班级外体验的机会,如参观展览、表演、阅读或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工作。
(2)文化和信仰(Culture and Belief)
该领域包括五个具体标准:①发展学生对人类传统文化和不同信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②向学生介绍任何语言的初级文本、一种或多种媒体中的艺术作品、人种学、社会史或其他次级文本;③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或跨文化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的能力;④研究文化传统和信仰是如何塑造个体和团体身份的;⑤将课程内容和可能出现在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文化问题或兴趣联系起来。
(3)实证和数学推理(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该领域包括三个具体标准:①教给学生在推理和问题解决中用到的概念和理论工具,如统计、概率论、数学、逻辑和决策理论;②给学生提供将这些概念和工具运用到具体问题解决中的锻炼机会;③如果可行,让学生熟知人们在推理和问题解决中易犯的典型错误。
(4)道德推理(Ethical Reasoning)
该领域包括五个具体标准:①让学生学会如何对道德、政治信仰和实践进行推理分析,如何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②研究相互矛盾的概念和道德概念,如义务、权利、正义和自由;③让学生学会评价和分析支持或反对采纳这些不同概念和理论的原因;④将这些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学生在他们生活中会遇到的道德困境中,如医疗、法律、商业、政治和日常生活;⑤如果可行,让学生熟悉不同于他们的价值体系,如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语言,或让学生熟悉道德生活的实证研究方法。
(5)生命系统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该领域包括四个具体标准:①介绍与生命系统相关的概念、事实和理论;②教授生物系统实验的性质,最好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③将科学概念、事实、理论和方法与更大范围的问题联系起来;④如果可行,讨论历史、哲学、环境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6)宇宙物理科学(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该领域包括四个具体标准:①介绍与宇宙物理相关的概念、事实和理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和宇宙;②教授物理科学和物理工程中的实验的性质,最好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③将科学概念、事实、理论和方法与更大范围的问题联系起来;④如果可行,讨论历史、哲学、环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