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设计阅读教学的问题时,应尽可能从小处入手,引领学生挖掘文章的内涵,体验文字背后的情感,引领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 把握学生易忽略的地方
苏教版语文第7册第20课《诚实与信任》,许多老师在执教的时候,往往会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1~3小节,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诚实?平心而论,仅仅这样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因为这只完成了“诚实”这一部分的体悟,那么“信任”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不妨这样去设计:在学生们感受到“我”的诚实的时候,不妨进行一连串的追问,他在干什么?(找人)找谁?(小红车的主人)找到了没有?(没有一个人)他知道那个人是男是女吗?(不知道)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不知道)那他为什么还是写了个小纸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当时他坚信什么?
这就从细小处入手,追深、追透,追出那个“信任”。由此可见,在细微处引领学生走向深处,这是突破难点的很好途径。
二、 抓住学生即兴生成的时机
在教学苏教版第10册第4课《游园不值》一诗时,有许多老师往往重视对“满园春色”的想象,但忽略这个“出”字。如果教者能够抓住这个“出”大做文章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另外一番风景了。我们不妨别出一格,从那容易忽略的“出”入手,引领学生去感受真正的春意盎然:你们能够把这个“出”组成其他的词吗?这时候学生的发言应该是非常踊跃的。
可能是挤出。那么,老师可以用适当的评价加以点拨。教师不妨这样去点拨:好一个“挤”字,写出了杏花的迫不及待,道出了春天脚步的快。
可能是探出。教师适当地引领:你把这株杏花当作人来写了,写出了杏花对春天的好奇,也写出了人们探索春意奥秘的心情。
也可能是伸出。老师可以适当地评价:虽然平淡,也可以从部分看出整体,那杏花就是一个试春者。
当然,在老师这样的点拨引领下,学生还会想出其他的许多,如“钻出”“冒出”“露出”等,教师就应当引领学生去辨析,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悟到春色之动人,从而欣赏到那“关不住”的“满园春色”,真正让学生热爱富有生命力的、阻挡不住的春色。
三、 注重在多项表象生成时引领
有些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时候,很可能抓住出现在眼前的那株神奇的柳树,由衷地发出一声——“哦”。在这里有许多老师会重视对这个“哦”的指导:有的老师会指导学生读出ó,千方百计引领学生读出对那株柳树的好奇,这种引领是难能可贵的,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的老师会引领学生读作ò,这也是不可多得的,也能够引领学生读出对柳树的赞美。这时候,学生就对那株柳树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表象。那么,引领学生真正地去认识并且真正地感受到这棵柳树生命力的顽强,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如果读作ó,这是好奇的,就让学生带着好奇去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果是读作ò,这是赞叹,就让学生带着赞美去挖掘。在以上两个不同表象的引领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就能够让这些表象重合形成以下的形象:“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99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在这里通过“哦”的不同读音,引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表象,然后再进行深层次地研读,从而让表象逐步的统一,树立起心中永恒的形象——那就是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阅读教学,我们应该抓住重点与难点进行突破,如果我们从细处入手,就能引领学生不断走入文本深处,在无心插柳处看到成片的绿阴。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语文教师
一、 把握学生易忽略的地方
苏教版语文第7册第20课《诚实与信任》,许多老师在执教的时候,往往会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1~3小节,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诚实?平心而论,仅仅这样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因为这只完成了“诚实”这一部分的体悟,那么“信任”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不妨这样去设计:在学生们感受到“我”的诚实的时候,不妨进行一连串的追问,他在干什么?(找人)找谁?(小红车的主人)找到了没有?(没有一个人)他知道那个人是男是女吗?(不知道)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不知道)那他为什么还是写了个小纸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当时他坚信什么?
这就从细小处入手,追深、追透,追出那个“信任”。由此可见,在细微处引领学生走向深处,这是突破难点的很好途径。
二、 抓住学生即兴生成的时机
在教学苏教版第10册第4课《游园不值》一诗时,有许多老师往往重视对“满园春色”的想象,但忽略这个“出”字。如果教者能够抓住这个“出”大做文章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另外一番风景了。我们不妨别出一格,从那容易忽略的“出”入手,引领学生去感受真正的春意盎然:你们能够把这个“出”组成其他的词吗?这时候学生的发言应该是非常踊跃的。
可能是挤出。那么,老师可以用适当的评价加以点拨。教师不妨这样去点拨:好一个“挤”字,写出了杏花的迫不及待,道出了春天脚步的快。
可能是探出。教师适当地引领:你把这株杏花当作人来写了,写出了杏花对春天的好奇,也写出了人们探索春意奥秘的心情。
也可能是伸出。老师可以适当地评价:虽然平淡,也可以从部分看出整体,那杏花就是一个试春者。
当然,在老师这样的点拨引领下,学生还会想出其他的许多,如“钻出”“冒出”“露出”等,教师就应当引领学生去辨析,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悟到春色之动人,从而欣赏到那“关不住”的“满园春色”,真正让学生热爱富有生命力的、阻挡不住的春色。
三、 注重在多项表象生成时引领
有些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时候,很可能抓住出现在眼前的那株神奇的柳树,由衷地发出一声——“哦”。在这里有许多老师会重视对这个“哦”的指导:有的老师会指导学生读出ó,千方百计引领学生读出对那株柳树的好奇,这种引领是难能可贵的,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的老师会引领学生读作ò,这也是不可多得的,也能够引领学生读出对柳树的赞美。这时候,学生就对那株柳树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表象。那么,引领学生真正地去认识并且真正地感受到这棵柳树生命力的顽强,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如果读作ó,这是好奇的,就让学生带着好奇去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果是读作ò,这是赞叹,就让学生带着赞美去挖掘。在以上两个不同表象的引领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就能够让这些表象重合形成以下的形象:“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99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在这里通过“哦”的不同读音,引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表象,然后再进行深层次地研读,从而让表象逐步的统一,树立起心中永恒的形象——那就是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阅读教学,我们应该抓住重点与难点进行突破,如果我们从细处入手,就能引领学生不断走入文本深处,在无心插柳处看到成片的绿阴。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