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技术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迎接智慧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基于AES提升教师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教学能力,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抓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育T型工匠人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并行,重点探索基于多技术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
其他文献
《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存在个体差异,关注差异,提升个体全面发展水平.以大学生地方茶叶营销比赛为例,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专业特点,在创新创业平台的体系建设、平台实践、评价机制方面深入研究,围绕“创新创业的多元智能构建”和“地摊经济模式”两条线索开展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工作,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产能转化与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实践性参考,更为地方农产品的售卖开辟新思路与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的快速提升,创客教育理念逐渐被政府及广大民众所接受和重视,但在中职学校教育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普及.研究设计了一套针对中职创客教育的智能小车教学平台系统,该系统主要由Arduino主控模块、电源模块、电机驱动模块、红外检测循迹模块、超声波避障(有舵机)模块五大部分组成,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各模块之间协调配合实现自主循迹及避障.该系统结构简单,制作容易,程序简短易懂,能让学习者在搭建硬件和编写程序实现相关功能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创客教育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和信息意
结合教学能力比赛的参赛内容和过程,总结在高职医药卫生类教学能力比赛中单元任务的确定、具体单元内容的设计、如何突出亮点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对“中药综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理论课及实践课中整理、挖掘、提炼德育元素,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职业操守,以期让专业课程“隐性思政”与思政课程“显性思政”同向同行.
主要采用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对一例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求助者进行咨询与矫治,发现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对自身认识和学习方面存在错误观念.结合咨询过程中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解释和分析,并应用CBT的相关技术如三栏表、箭头向下等与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诘.在归纳来访者的认知模式过程中,发现来访者的规则及核心信念,并应用CBT合适的技术松动来访者的规则及核心信念,进而解决来访者的相关问题,达到治疗效果.
高职中医院校的学生具有群体的独特性,面对学业、就业、职业定位有诸多的疑惑,故而部分学生心理状况存在不稳定性.高职中医院校在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技能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人才素质.对任教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从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人文思想、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导向性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探讨中医药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意义.
一流“金课”建设是教育部“双万计划”中的战略部署,“孤岛化”和“孤军作战”在课程建设上有其自限性,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以“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建设和实施为例,通过跨校协同教学,打造“金课”建用共同体,探讨这种教学新机制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与学”模式,最终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的建、用、学.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是当前转型期的地方民办型院校的人才培养之道.针对该类院校原有园林设计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框架、培养方向、课程门类、课程体系等方面重塑课程结构,并尝试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法运用于规划设计的样本课程中,更新以问题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课程内容实用化、教学过程实战化,培养“易上手、后劲足”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升,就业质量得到改善.
随着新技术的逐渐普及,人才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不仅成为国家战略,也逐渐成为一名环保行业复合型人才无法绕开的职业能力要求,智能环保教学能力的提升无疑是下一阶段环保类职业教学建设的重点目标.但现阶段多数院校的电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面对智能环保类专业时却因信息化程度低和建设难度大等问题,而显得教学资源紧张、环保特色不足.据此,基于迎合培养新兴复合型环保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为代表,提出环境监测与治理传感技术实训平台的建设方案,对环保类职业院校电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展开探索.
社会实践是创造价值的教育过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重新审视疫情时代我国思政领域的新情况,深刻领悟新发展理念,坚定政治方向,提升信息素养,拓展思政视域,优化配置教育新资源,挖掘思政教育内涵,以生为本,展思政教育触角,努力开创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育人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