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尽管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当中组织开展了各类型的感恩教育活动,但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象数见不鲜。部分大学生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自主感恩意识薄弱,基本道德修养缺乏,甚至呈现出功利化认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显得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方式单一、教育目标模糊、学生自主感恩意识薄弱等问题,探究其产生原因,提出从营造良好感恩教育氛围、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加强自主感恩意识培养等方面着手,以期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策略创新
一、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感恩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许多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更多的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这样不仅单调,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学生学习和接受的积极性较低,感恩教育的成效式微。这样不仅达不到感恩教育的目的,甚至可能弄巧成拙,致使学生形成抵制情绪。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应当注重以多元化的方式来推动,从而以便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二)感恩教育目标模糊
目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处于模糊不清的状况,这阻碍了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然而,在现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高校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更多的强调是社会化与职业化,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感恩教育时,更多是灌输理论知识,而非注重感恩教育实践的开展和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自主感恩意识薄弱
我国的应试教育一直重视的是学生智育发展,而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加之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学生难以形成自主的感恩意识,长此以往,学生感恩意识薄弱,感恩教育自然难以践行。
二、感恩教育过程中问题产生的成因
(一)社会层面——缺乏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年群体愈加向往高品质高消费的生活,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大量不断涌现。青年大学生作为涉世未深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容易收到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相互攀比、贪图享乐成了很多大学生的代名词。这种不良的社会氛围在互联网媒体的助推下,进一步制约了大学生健康道德品质的发展。在此作用下,他们自制能力差,言行随意放纵,日趋功利化,自然毫无责任意识。
(二)学校层面——大学生感恩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零散
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率方面,“智育”为先,升学率为主是众多学生的代名词。尽管教育部一直强调各学校要注重學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实际沦为了空谈的口号。此外,部分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更多的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理论性内容空洞缺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难以实现。
(三)家庭层面——缺乏对大学生责任意识与感恩意识与的培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对孩子品德的形成,知识的获得,观念的确立都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由于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教育观念和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孩子缺乏必要的关心与照顾。此外,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很多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老一辈照看,而老一辈对孩子过于溺爱,忽视了对孩子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育,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感恩意识缺乏。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创新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主阵地的优势,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类多媒体、横幅海报、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此外,对校园内的优秀事迹要及时宣传和奖励,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以良好的校园风气和校园氛围帮助学生建立学会感恩、乐于助人的正确价值观。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要积极宣传和报道健康向上、模范典型的事迹,做好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达到感恩教育的成效。
(二)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应当将课堂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和课堂思政的教育作用,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传授感恩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感恩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生寒假、暑假社会实践、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团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践行感恩理念,培养感恩情怀,增强感恩意识。
(三)以良好家庭教育培育学生自主感恩意识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摇篮,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氛围对子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当言传身教。一方面,从小就注重感恩意识的培养,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日常家庭生活中,让其在感恩教育文化和感恩教育实践中培养感恩意识,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另一方面,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感恩意识。
小结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则是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德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当摆在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位置。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方式单一、教育目标模糊、学生自主感恩意识薄弱等问题,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既要以多元化的方式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又要注重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还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主感恩意识。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大学生感恩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才智,2019:184
[2]金蓓蓓.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感恩教育[J].智库时代,2019:91
[3]姜雪.浅谈大学生感恩教育[J].科教文汇,2019(9):39
[4]黄书民、黄煜梵.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索[J].商洛学院学报,2019(33):64
作者简介:李昆(1993-),男,汉族,湖北武汉,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武汉纺织大学 430073)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策略创新
一、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感恩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许多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更多的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这样不仅单调,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学生学习和接受的积极性较低,感恩教育的成效式微。这样不仅达不到感恩教育的目的,甚至可能弄巧成拙,致使学生形成抵制情绪。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应当注重以多元化的方式来推动,从而以便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二)感恩教育目标模糊
目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处于模糊不清的状况,这阻碍了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然而,在现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高校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更多的强调是社会化与职业化,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感恩教育时,更多是灌输理论知识,而非注重感恩教育实践的开展和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自主感恩意识薄弱
我国的应试教育一直重视的是学生智育发展,而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加之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学生难以形成自主的感恩意识,长此以往,学生感恩意识薄弱,感恩教育自然难以践行。
二、感恩教育过程中问题产生的成因
(一)社会层面——缺乏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年群体愈加向往高品质高消费的生活,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大量不断涌现。青年大学生作为涉世未深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容易收到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相互攀比、贪图享乐成了很多大学生的代名词。这种不良的社会氛围在互联网媒体的助推下,进一步制约了大学生健康道德品质的发展。在此作用下,他们自制能力差,言行随意放纵,日趋功利化,自然毫无责任意识。
(二)学校层面——大学生感恩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零散
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率方面,“智育”为先,升学率为主是众多学生的代名词。尽管教育部一直强调各学校要注重學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实际沦为了空谈的口号。此外,部分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更多的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理论性内容空洞缺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难以实现。
(三)家庭层面——缺乏对大学生责任意识与感恩意识与的培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对孩子品德的形成,知识的获得,观念的确立都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由于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教育观念和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孩子缺乏必要的关心与照顾。此外,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很多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老一辈照看,而老一辈对孩子过于溺爱,忽视了对孩子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育,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感恩意识缺乏。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创新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主阵地的优势,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类多媒体、横幅海报、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此外,对校园内的优秀事迹要及时宣传和奖励,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以良好的校园风气和校园氛围帮助学生建立学会感恩、乐于助人的正确价值观。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要积极宣传和报道健康向上、模范典型的事迹,做好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达到感恩教育的成效。
(二)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应当将课堂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和课堂思政的教育作用,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传授感恩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感恩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生寒假、暑假社会实践、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团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践行感恩理念,培养感恩情怀,增强感恩意识。
(三)以良好家庭教育培育学生自主感恩意识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摇篮,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氛围对子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当言传身教。一方面,从小就注重感恩意识的培养,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日常家庭生活中,让其在感恩教育文化和感恩教育实践中培养感恩意识,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另一方面,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感恩意识。
小结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则是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德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当摆在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位置。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方式单一、教育目标模糊、学生自主感恩意识薄弱等问题,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既要以多元化的方式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又要注重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还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主感恩意识。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大学生感恩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才智,2019:184
[2]金蓓蓓.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感恩教育[J].智库时代,2019:91
[3]姜雪.浅谈大学生感恩教育[J].科教文汇,2019(9):39
[4]黄书民、黄煜梵.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索[J].商洛学院学报,2019(33):64
作者简介:李昆(1993-),男,汉族,湖北武汉,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武汉纺织大学 43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