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和“现在”在反差如此之大,意味着中国社会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含义也就是研究这些变化,适应这些变化。
春节晚会里小崔说事,说昨天不是昨天,是过去;今天也不是今天,是现在;明天也不是明天,是将来。逗人一乐,发我深思。
那么,过去、现在和将来又是什么呢?单单从定义上讲,现在以前的,叫过去;现在以后的,叫将来;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就是现在。过去和将来是拿现在来区分的,如果现在指的仅仅是今天,那么昨天就是过去,明天就是将来;将来比较好理解。但“现在”往往和“过去”夹杂不清。如果“现在”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那么改革开放以前是“过去”;如果“现在”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那么之前就成了“过去”;如果“现在”指的是民国以来,那么民国以前就成了“过去”。所以,说“现在”和“过去”,其实很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昨天已经实现,成了确定的东西,叫做历史;今天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容易发生摇摆,还没有实现,叫做现实;明天还没有来,并不确定,所以也叫做未来。历史是确定的,只要不去篡改它,历史就是历史,是可以说清楚的;现实具有不确定性,就不大好说了;而将来,怎么说都没问题。这是理论上说的,事实上,本该说得清楚的过去,却往往说不清、道不明。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拿“过去”和“现在”说事,必须给“过去”和“现在”一个明确的时段界限。我们讨论问题、做比较的时候,先要考虑把这个时段划清楚。如果以1976年为限,那么1976年以来的三十年是“现在”,而且如果我们笼统一点,还应该从“将来”那里借三五年来;“过去”则是指1976年以前,我们也笼统一点,主要是指1976年以前一个并不太遥远的时期。因为太遥远了,其实就缺乏说头,没法拿来说事了。这个时期大约也应该是三十来年。在这样一个时段里看“过去”和“现在”,就有了可比性,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而且这个变化的剧烈程度,很可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那么我们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又怎样去认识这些变化呢?
最大的变化,我以为是基本结束了“人斗人”的历史,结束了战争状态。不要说全社会,就是一直高度团结、高度统一的党,在“过去”也经历了许多次的“路线斗争”,斗争的结果甚至需要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人们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在社会上,父子、夫妇相互出卖,邻居、同事眈眈相向的例子不胜枚举;“现在”这样的状况非常罕见,党内也还有斗争,但是斗争的结果不再是你死我活;“过去”唯本本是从,唯教条是遵;“现在”从实践出发,以发展为本。“过去”只认主义标签,“现在”只看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
第二个变化,集中体现在衣食住行。“过去”我们“吃小米饭,喝南瓜汤”,还经常饿肚子,看见肉嘴流口水眼睛发亮;“现在”我们“喝五粮液,吃王八汤”,说萝卜白菜有营养;“过去”我们穿咔叽布的确良,“现在”我们穿羽绒服羊绒套装;“过去”我们住筒子楼木板房,到处可见一间屋三代同堂,“现在”我们住板楼洋房,一个人一间房;“过去”我们骑自行车挤公交,“现在”我们开小轿车坐地铁;“过去”听个收音机也希奇,“现在”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括弧:还是全自动的,电脑、手机更是新花样。
第三个变化,属于精神领域,是自由度的增加,是尊严和体面。“过去”户口本拴你一辈子,到东到西离不开粮油关系,“现在”口袋里揣个身份证哪都可以去;“过去”领导给你穿小鞋一辈子“疼”死你,“现在”反过来你可以“炒”领导鱿鱼;“过去”管你乱搞男女关系,“现在”很多事民不举官不究,打打麻将带点彩头也允许;“过去”心里不满嘴上还得说“高举”,“现在”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也没人关你;“过去”游街示众抄家,“现在”侵犯隐私可以获得赔偿。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解决了温饱问题,获得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任何人所不能抹杀的。而给中国带来这些变化的,正是改革,是开放。所以,我们可以确信,只有继续深入改革,扩大开放,我们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过去”和“现在”的反差如此之大,意味着中国社会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含义也就是研究这些变化,适应这些变化。理论上、制度上都有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新闻宣传也要与时俱进,必须改变几十年来甚至“过去”延续至今的很多已经不合理的做法。当前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发展的生产力同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发展生产力,也要研究人民群众需求什么。媒体尤其应该做社会的风向标,时代的晴雨表,要充分表达人民群众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需求,真正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成为总结“过去”,推进“现在”,谋划“将来”的思想载体,成为社会的良心。
春节晚会里小崔说事,说昨天不是昨天,是过去;今天也不是今天,是现在;明天也不是明天,是将来。逗人一乐,发我深思。
那么,过去、现在和将来又是什么呢?单单从定义上讲,现在以前的,叫过去;现在以后的,叫将来;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就是现在。过去和将来是拿现在来区分的,如果现在指的仅仅是今天,那么昨天就是过去,明天就是将来;将来比较好理解。但“现在”往往和“过去”夹杂不清。如果“现在”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那么改革开放以前是“过去”;如果“现在”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那么之前就成了“过去”;如果“现在”指的是民国以来,那么民国以前就成了“过去”。所以,说“现在”和“过去”,其实很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昨天已经实现,成了确定的东西,叫做历史;今天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容易发生摇摆,还没有实现,叫做现实;明天还没有来,并不确定,所以也叫做未来。历史是确定的,只要不去篡改它,历史就是历史,是可以说清楚的;现实具有不确定性,就不大好说了;而将来,怎么说都没问题。这是理论上说的,事实上,本该说得清楚的过去,却往往说不清、道不明。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拿“过去”和“现在”说事,必须给“过去”和“现在”一个明确的时段界限。我们讨论问题、做比较的时候,先要考虑把这个时段划清楚。如果以1976年为限,那么1976年以来的三十年是“现在”,而且如果我们笼统一点,还应该从“将来”那里借三五年来;“过去”则是指1976年以前,我们也笼统一点,主要是指1976年以前一个并不太遥远的时期。因为太遥远了,其实就缺乏说头,没法拿来说事了。这个时期大约也应该是三十来年。在这样一个时段里看“过去”和“现在”,就有了可比性,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而且这个变化的剧烈程度,很可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那么我们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又怎样去认识这些变化呢?
最大的变化,我以为是基本结束了“人斗人”的历史,结束了战争状态。不要说全社会,就是一直高度团结、高度统一的党,在“过去”也经历了许多次的“路线斗争”,斗争的结果甚至需要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人们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在社会上,父子、夫妇相互出卖,邻居、同事眈眈相向的例子不胜枚举;“现在”这样的状况非常罕见,党内也还有斗争,但是斗争的结果不再是你死我活;“过去”唯本本是从,唯教条是遵;“现在”从实践出发,以发展为本。“过去”只认主义标签,“现在”只看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
第二个变化,集中体现在衣食住行。“过去”我们“吃小米饭,喝南瓜汤”,还经常饿肚子,看见肉嘴流口水眼睛发亮;“现在”我们“喝五粮液,吃王八汤”,说萝卜白菜有营养;“过去”我们穿咔叽布的确良,“现在”我们穿羽绒服羊绒套装;“过去”我们住筒子楼木板房,到处可见一间屋三代同堂,“现在”我们住板楼洋房,一个人一间房;“过去”我们骑自行车挤公交,“现在”我们开小轿车坐地铁;“过去”听个收音机也希奇,“现在”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括弧:还是全自动的,电脑、手机更是新花样。
第三个变化,属于精神领域,是自由度的增加,是尊严和体面。“过去”户口本拴你一辈子,到东到西离不开粮油关系,“现在”口袋里揣个身份证哪都可以去;“过去”领导给你穿小鞋一辈子“疼”死你,“现在”反过来你可以“炒”领导鱿鱼;“过去”管你乱搞男女关系,“现在”很多事民不举官不究,打打麻将带点彩头也允许;“过去”心里不满嘴上还得说“高举”,“现在”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也没人关你;“过去”游街示众抄家,“现在”侵犯隐私可以获得赔偿。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解决了温饱问题,获得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任何人所不能抹杀的。而给中国带来这些变化的,正是改革,是开放。所以,我们可以确信,只有继续深入改革,扩大开放,我们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过去”和“现在”的反差如此之大,意味着中国社会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含义也就是研究这些变化,适应这些变化。理论上、制度上都有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新闻宣传也要与时俱进,必须改变几十年来甚至“过去”延续至今的很多已经不合理的做法。当前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发展的生产力同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发展生产力,也要研究人民群众需求什么。媒体尤其应该做社会的风向标,时代的晴雨表,要充分表达人民群众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需求,真正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成为总结“过去”,推进“现在”,谋划“将来”的思想载体,成为社会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