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起于清代后期的象牙浅刻艺术,是牙雕艺苑中一朵清丽绝俗的奇葩。浅刻是牙雕中久有的技法,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器上已见运用,唐代牙雕中著名的“拨镂”工艺,也是在茜色的象牙器上浅刻花纹。明末清初之间,在象牙笔筒上镌刻具有版画风格的阴文线刻书画,也是当时的一种典型风格。清代的牙雕,一向被认为分做南北二派,北派以北京民间与清官造办处牙雕作坊为代表,南派即广东牙雕,二派均以立体制作为主。具有文人文艺风范的象牙浅刻在原有的南北二派之外别开新境,一改牙雕艺术素有的富贵荣华之态,变得清雅宜人,文质彬彬。象牙浅刻不以耗材巨大为贵,只在方寸之地上尽显雕镌刀工之美与书画笔墨之韵,故能深得文化阶层人士的欣赏。
近代象牙浅刻艺术以扬州诸家为代表,涌现了于啸轩、何其愚、黄汉侯、宫宜盒等名家。继一代大家于啸轩之后,吴南愚扬名于北京,薛佛影蜚声于上海,皆为象牙浅刻之巨匠,作品刻画精微,意境深远。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苏南的常州、武进地区也开始发展象牙雕刻。常武地区是人文荟萃之地、书画繁盛之乡,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与书画艺术联系至为紧密的象牙浅刻艺术有了生根发芽的沃土。40年来,常州的象牙浅刻已成为我国当代牙雕艺术中心之一,不仅形成了一支产业队伍,也培养了一批包括国家级王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在内的创作人才。20lo年,常州的象牙浅刻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刻大师徐秉方是常州象牙浅刻的元老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他被常州市唯一的一家工艺雕刻厂聘为客师,从事象牙浅刻的带徒传艺。此后武进县牛塘公社庄桥、青云二大队分别开发象牙雕刻,招收徒工,建立工厂。徐秉方又被庄桥大队雕刻工场聘为兼职客师。在后来庄桥、青云两个大队企业合并成立牛塘工艺雕刻厂时,先生已是武进县手工业局从事技术辅导工作的专家,与下属企业发展牙雕事业的关系更为密切,今天江苏不少牙雕工作者曾受其沾溉。
竹刻与牙雕,使用的雕刻材种完全不同,表现手法也有差异,作品的视觉效果更有天壤之别,然而在行家眼里,却是骨血相连的姊妹艺术。在历史上,率先实现艺术自觉的竹刻艺术,给与牙雕艺术以丰富的营养与深刻的影响。文献中,明清时期专业的牙雕工匠很少被记载下来,我们现在所知的明代最负盛名的雕刻名家李文甫、濮仲谦、朱松邻、朱小松等人,无一不是以竹雕为主,兼擅犀象晶玉一切雕镂诸艺的巧手。清代的嘉定竹人施天章、封始岐入宫供奉,技艺精湛,以至厕身“牙匠”,将嘉定竹刻艺术的精髓注入到牙雕工艺中,大大提升了宫廷牙雕的艺术品位。从此,宫廷御赏的华美与文人清玩之雅致,交映相辉,成为中国珍玩雕刻艺苑中并立的双峰。
施天章、封始岐等清代前期的嘉定竹人,所制牙雕也是三维立体之作,其功力与成就,并不在纯以牙雕知名的黄振效、杨维占、陈祖章诸家之下。而象牙浅刻艺术直到竹刻中的浅刻工艺成熟之前,其雕刻手法和表现形式都比较简单、质朴,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和表现风格,随着雍正、乾隆年间嘉定竹刻巨匠周颢的崛起,用刻刀来表现中国书画笔墨韵味的浅刻成为文人竹刻的主流。受曰益成熟的竹刻浅刻之影响,象牙浅刻这才能够取得很大的发展。艺术大家吴让之开创扬州竹刻之浅刻一派以后,扬州镌刻艺人在竹刻浅刻的基础上开发出象牙浅刻,最终形成为今天我们熟知的象牙浅刻艺术。
沈惠兰先生在所著《扬州八刻》中指出:“一般艺人先学刻竹后学刻牙,故雕刻艺人中,竹刻、牙刻艺术兼长者颇多。因牙与竹质地不同,竹筠坚硬且有丝纹,在艺人中有‘竹难牙易’之说”。说明竹刻不仅在题材、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影响了牙刻,更是在技术体系上来包容了牙刻。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家学深厚的徐秉方只是钻研竹刻,并未拜师学习刻牙,却能成为常州象牙浅刻的导师。
徐秉方年少时不仅受家庭熏陶,还经常出入唐云、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等海上书画大家之门,高品位的艺术在他脑子里很早就打下深深的烙印。他的牙刻,不是人们概念中的依谱仿刻,而是一如其竹刻创作,画稿全出自运,自由自在,一抒胸臆。初看似一幅缩微的水墨图画,仔细观察,只觉运刀如笔,烟云顿生。一草一木,一峰一石,皆为无数深深浅浅、粗粗细细的刀痕构成,似笔意实为刀法。画面景物的虚实浓淡,全靠用刀的轻重疏密来表现,但又非机械地刻划,而是充满写意的精神,以刀代笔且有笔所不能到者。徐秉方的牙刻能尽精微、致广大,画意出于独创,刀法特具个性,可以说是当代象牙浅刻的杰出代表,在象牙雕刻艺术史上足以奄有一席之地。曾有人不解地问徐秉方:你刻牙资格既老,水平又高,为何不专事牙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徐秉方认为,象牙与竹子都是一种艺术的物质载体,艺术品的档次和价值决非取决于材料的贵重与否,而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高度。徐秉方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刻过竹子、象牙、紫砂和红木等各种材种。觉得这些王艺雕刻门类,虽各有要求和境界,但比较起来,竹刻需要解决的课题更多,艺术容量更大,文化上的内蕴也更丰厚。况且能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已足耗费一生,岂有精力涉足多个领域。实际上,徐秉方以竹人自命,孜孜于刻竹一道,恰与古时文人士夫之趣向暗合。建国后,为了换取外汇,工艺美术成了轻工业系统下属的子行业,称为“特种工艺”,彻底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维度和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追求脱离,只能以技巧和材质为卖点。导致当今人们在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时,常常着眼于以用材是否昂贵、工艺是否繁难这些低层次的、非常表面的东西。不能否认社会各界人士对各种材质的工艺品会有不同的偏爱,但在缺乏审美眼光和鉴赏知识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成为不良市场炒作的俎上鱼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再来欣赏徐秉方的牙刻,就特别能为其中的清逸之气打动。他不因竹材价廉就放松艺术的追求,搞“薄利多销”,也不因象牙贵重就追逐世好,求“一本万利”。在他的眼里,竹子也好,红木也好,紫砂也好,象牙也好,都是雕刻的用材,创作时只求尽物性而畅我情,因此他的镌刻作品,虽材质有异,却同样能展现其清雅隽永的画风、遒劲洒脱的刀法,以及最为重要的——谦和、乎淡中自具清高、耿介的人品风度。古来论艺,以画如其人、书如其人为高标,今天的工艺美术界,能如徐秉方那样艺如其人的又有多少?
近代象牙浅刻艺术以扬州诸家为代表,涌现了于啸轩、何其愚、黄汉侯、宫宜盒等名家。继一代大家于啸轩之后,吴南愚扬名于北京,薛佛影蜚声于上海,皆为象牙浅刻之巨匠,作品刻画精微,意境深远。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苏南的常州、武进地区也开始发展象牙雕刻。常武地区是人文荟萃之地、书画繁盛之乡,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与书画艺术联系至为紧密的象牙浅刻艺术有了生根发芽的沃土。40年来,常州的象牙浅刻已成为我国当代牙雕艺术中心之一,不仅形成了一支产业队伍,也培养了一批包括国家级王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在内的创作人才。20lo年,常州的象牙浅刻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刻大师徐秉方是常州象牙浅刻的元老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他被常州市唯一的一家工艺雕刻厂聘为客师,从事象牙浅刻的带徒传艺。此后武进县牛塘公社庄桥、青云二大队分别开发象牙雕刻,招收徒工,建立工厂。徐秉方又被庄桥大队雕刻工场聘为兼职客师。在后来庄桥、青云两个大队企业合并成立牛塘工艺雕刻厂时,先生已是武进县手工业局从事技术辅导工作的专家,与下属企业发展牙雕事业的关系更为密切,今天江苏不少牙雕工作者曾受其沾溉。
竹刻与牙雕,使用的雕刻材种完全不同,表现手法也有差异,作品的视觉效果更有天壤之别,然而在行家眼里,却是骨血相连的姊妹艺术。在历史上,率先实现艺术自觉的竹刻艺术,给与牙雕艺术以丰富的营养与深刻的影响。文献中,明清时期专业的牙雕工匠很少被记载下来,我们现在所知的明代最负盛名的雕刻名家李文甫、濮仲谦、朱松邻、朱小松等人,无一不是以竹雕为主,兼擅犀象晶玉一切雕镂诸艺的巧手。清代的嘉定竹人施天章、封始岐入宫供奉,技艺精湛,以至厕身“牙匠”,将嘉定竹刻艺术的精髓注入到牙雕工艺中,大大提升了宫廷牙雕的艺术品位。从此,宫廷御赏的华美与文人清玩之雅致,交映相辉,成为中国珍玩雕刻艺苑中并立的双峰。
施天章、封始岐等清代前期的嘉定竹人,所制牙雕也是三维立体之作,其功力与成就,并不在纯以牙雕知名的黄振效、杨维占、陈祖章诸家之下。而象牙浅刻艺术直到竹刻中的浅刻工艺成熟之前,其雕刻手法和表现形式都比较简单、质朴,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和表现风格,随着雍正、乾隆年间嘉定竹刻巨匠周颢的崛起,用刻刀来表现中国书画笔墨韵味的浅刻成为文人竹刻的主流。受曰益成熟的竹刻浅刻之影响,象牙浅刻这才能够取得很大的发展。艺术大家吴让之开创扬州竹刻之浅刻一派以后,扬州镌刻艺人在竹刻浅刻的基础上开发出象牙浅刻,最终形成为今天我们熟知的象牙浅刻艺术。
沈惠兰先生在所著《扬州八刻》中指出:“一般艺人先学刻竹后学刻牙,故雕刻艺人中,竹刻、牙刻艺术兼长者颇多。因牙与竹质地不同,竹筠坚硬且有丝纹,在艺人中有‘竹难牙易’之说”。说明竹刻不仅在题材、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影响了牙刻,更是在技术体系上来包容了牙刻。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家学深厚的徐秉方只是钻研竹刻,并未拜师学习刻牙,却能成为常州象牙浅刻的导师。
徐秉方年少时不仅受家庭熏陶,还经常出入唐云、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等海上书画大家之门,高品位的艺术在他脑子里很早就打下深深的烙印。他的牙刻,不是人们概念中的依谱仿刻,而是一如其竹刻创作,画稿全出自运,自由自在,一抒胸臆。初看似一幅缩微的水墨图画,仔细观察,只觉运刀如笔,烟云顿生。一草一木,一峰一石,皆为无数深深浅浅、粗粗细细的刀痕构成,似笔意实为刀法。画面景物的虚实浓淡,全靠用刀的轻重疏密来表现,但又非机械地刻划,而是充满写意的精神,以刀代笔且有笔所不能到者。徐秉方的牙刻能尽精微、致广大,画意出于独创,刀法特具个性,可以说是当代象牙浅刻的杰出代表,在象牙雕刻艺术史上足以奄有一席之地。曾有人不解地问徐秉方:你刻牙资格既老,水平又高,为何不专事牙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徐秉方认为,象牙与竹子都是一种艺术的物质载体,艺术品的档次和价值决非取决于材料的贵重与否,而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高度。徐秉方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刻过竹子、象牙、紫砂和红木等各种材种。觉得这些王艺雕刻门类,虽各有要求和境界,但比较起来,竹刻需要解决的课题更多,艺术容量更大,文化上的内蕴也更丰厚。况且能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已足耗费一生,岂有精力涉足多个领域。实际上,徐秉方以竹人自命,孜孜于刻竹一道,恰与古时文人士夫之趣向暗合。建国后,为了换取外汇,工艺美术成了轻工业系统下属的子行业,称为“特种工艺”,彻底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维度和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追求脱离,只能以技巧和材质为卖点。导致当今人们在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时,常常着眼于以用材是否昂贵、工艺是否繁难这些低层次的、非常表面的东西。不能否认社会各界人士对各种材质的工艺品会有不同的偏爱,但在缺乏审美眼光和鉴赏知识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成为不良市场炒作的俎上鱼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再来欣赏徐秉方的牙刻,就特别能为其中的清逸之气打动。他不因竹材价廉就放松艺术的追求,搞“薄利多销”,也不因象牙贵重就追逐世好,求“一本万利”。在他的眼里,竹子也好,红木也好,紫砂也好,象牙也好,都是雕刻的用材,创作时只求尽物性而畅我情,因此他的镌刻作品,虽材质有异,却同样能展现其清雅隽永的画风、遒劲洒脱的刀法,以及最为重要的——谦和、乎淡中自具清高、耿介的人品风度。古来论艺,以画如其人、书如其人为高标,今天的工艺美术界,能如徐秉方那样艺如其人的又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