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化不足与过度等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主要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矛盾问题。提出必须注重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走出危机。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作者简介:黄磊(1977-),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科研部,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德育、心理健康等。(湖南 株洲 412008)
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必须要经过社会化过程,否则个体将无法适应人类社会。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生命是全程发展的,即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一旦我们人的生命过程展开,我们的需要、我们的欲望、我们对世界关注的热点等就会随着我们生命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以及不同的内容。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发展,而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将在大学阶段初步完成从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人”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转变。大学生能否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实践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准确定位并获得相应技能,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地成长成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能否拥有一批优秀的接班人。所以,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化内涵及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是新时期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化内涵
关于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不同的说法:(1)以美国S.柯尼格为代表,从社会规范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由此成为他所出身的那个社会的一分子,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于该社会的民俗民德。(2)以美国E.A.罗斯为代表,从社会意识(群属之感)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它是在团体中与同伴产生共同行动的能力和意志时的一种群属之感的发展。(3)以中国孙本文为代表,从行为改变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有无数的刺激约束个人的反应,使之成为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这种作用即称之为个人社会化。可以说,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不仅要承担社会延续的自然继承者角色,更要完成作为社会发展开拓者的角色准备过程,是承担技术革新、观念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后备军。因此,大学生社会化明显地不同于其他青年群体和非青年群体的社会化,应赋予其特殊的涵义。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會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这一含义体现了大学生实现和外化自身社会属性的特殊性,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自我意义和社会意义。这些个性特征和意义特征都是与大学生所处社会关系的相对特殊性以及社会通过教育赋予其中的预设性、自为性和期望性相联系的。
二、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社会化不足
社会化不足是指部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难于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的一系列生活、学习、心理上的不适应问题。主要是大学新生出现的不适应问题。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困惑和挑战,对于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2180名参与者中有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大学四年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跨入社会后的成败。而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少,走上工作岗位后处理不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容易脱离实际,一旦碰壁就一蹶不振。阅历浅加上自控能力差,使得他们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主要表现在:(1)过于理想化,社会适应不良。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 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2)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化行为。
2.社会化过度
社会化过度指部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过快,主要是大学高年级学生对外表现出过于成熟等特点。大学生越了解社会、越适应社会,社会化程度就越高。“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大学生社会化必须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失去自我身份的认同,弄得大学生不像大学生!”主要表现在:(1)过度情感消费。情感消费是个新名词,指过度追求异性之间的交往,情感世界过于丰富,更多注重激情与亲密。部分大学生有这种倾向,不认真对待感情,玩乐纵情,大学女生被包养,男生找“款姐”现象层出不穷。(2)炫耀性消费。有些学生喜欢炫耀有钱,在同学面前显摆,出现与自身条件不符的消费现象。(3)功利性行为盛行。人生态度游戏化、娱乐化。价值观念的扭曲,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庸俗化,如考试时给老师打招呼,送礼请客等。这些现象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增多。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
1.自我认同
自我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焦点,因为它有利于组织我们的思想并指导我们的社会行为。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当这三个部分产生冲突时,个体就会产生负性情绪,并导致长期不良的后果。大学生处在一个自我概念认同的阶段,三个部分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
大学生对于“理想的自我”要求较高,都希望能在大学期间有所作为,实现理想。大多数大学生很自信,觉得自己是优秀而聪明的,特别是大学新生。对“应该的自我”也相应提出了较高定位。在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应该是最好的”。
而当大学生结束了名列前茅的中学学习后,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发现,他们的自尊在进入大学后受到了挑战。“实际的自我”成了“负面情绪”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出现了自我认知的失调,陷入一种混乱与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使大学生内心焦虑、失落,阻碍了他们顺利社会化的进程。
2.社会认同
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处于特殊角色的地位:一是社会化的基础特殊;二是社会化的任务特殊;三是社会化的社会期望特殊。大学生首先是从中学生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比较同年龄段的其他青年群体,其首先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拥有作为前期社会化成果的更高的智能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不仅造成了他们拥有“大学生”这种有别于其他青年群体的角色身份,而且更主要的是获得了承担更高并带有专业化特征的社会化任务的社会赋予条件和自我胜任条件。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在他们承担和完成这一更高社会化任务的同时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作为青年的知识分子身份和精英群体特征;另一方面社会对他们成为社会成员的标准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他们将在社会承担角色的责任、能力、意义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正因为大学生这种角色的特殊性,又使他们与社会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除了有一般青年的共性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文化(特别是知识、技能方面)教化、内化的专门性、专业性、高层次性和外化社会属性的高智能性等等。在这种双重的社会期待中,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完成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过程,获得社会认同。这些都对大学生造成无形的压力,当需要独立处理一些社会问题时,他们往往出现迷茫心理,或者对结果难以接受。
四、大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对策
1.注重社会实践
大学教育中对社会实践的忽视是造成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实践的漠视必然会使其社会化程度受到阻碍。高校应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模式创新,形成多元化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转变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推动大学生社会化不断深入。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大学生认清自我,积极调解心理不适,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案例教学、行为训练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学习、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情感能力等的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运用道德和人文知识进行正确的自我建构与创设。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
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注意结合一些具体社会现实问题,注重大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在思想的引导方法论方面,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规律和行为特点,分析研究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门的社会化教育,推动大学生自身社会化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9-33.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2-157.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作者简介:黄磊(1977-),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科研部,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德育、心理健康等。(湖南 株洲 412008)
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必须要经过社会化过程,否则个体将无法适应人类社会。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生命是全程发展的,即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一旦我们人的生命过程展开,我们的需要、我们的欲望、我们对世界关注的热点等就会随着我们生命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以及不同的内容。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发展,而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将在大学阶段初步完成从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人”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转变。大学生能否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实践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准确定位并获得相应技能,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地成长成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能否拥有一批优秀的接班人。所以,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化内涵及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是新时期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化内涵
关于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不同的说法:(1)以美国S.柯尼格为代表,从社会规范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由此成为他所出身的那个社会的一分子,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于该社会的民俗民德。(2)以美国E.A.罗斯为代表,从社会意识(群属之感)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它是在团体中与同伴产生共同行动的能力和意志时的一种群属之感的发展。(3)以中国孙本文为代表,从行为改变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有无数的刺激约束个人的反应,使之成为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这种作用即称之为个人社会化。可以说,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不仅要承担社会延续的自然继承者角色,更要完成作为社会发展开拓者的角色准备过程,是承担技术革新、观念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后备军。因此,大学生社会化明显地不同于其他青年群体和非青年群体的社会化,应赋予其特殊的涵义。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會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这一含义体现了大学生实现和外化自身社会属性的特殊性,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自我意义和社会意义。这些个性特征和意义特征都是与大学生所处社会关系的相对特殊性以及社会通过教育赋予其中的预设性、自为性和期望性相联系的。
二、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社会化不足
社会化不足是指部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难于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的一系列生活、学习、心理上的不适应问题。主要是大学新生出现的不适应问题。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困惑和挑战,对于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2180名参与者中有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大学四年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跨入社会后的成败。而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少,走上工作岗位后处理不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容易脱离实际,一旦碰壁就一蹶不振。阅历浅加上自控能力差,使得他们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主要表现在:(1)过于理想化,社会适应不良。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 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2)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化行为。
2.社会化过度
社会化过度指部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过快,主要是大学高年级学生对外表现出过于成熟等特点。大学生越了解社会、越适应社会,社会化程度就越高。“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大学生社会化必须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失去自我身份的认同,弄得大学生不像大学生!”主要表现在:(1)过度情感消费。情感消费是个新名词,指过度追求异性之间的交往,情感世界过于丰富,更多注重激情与亲密。部分大学生有这种倾向,不认真对待感情,玩乐纵情,大学女生被包养,男生找“款姐”现象层出不穷。(2)炫耀性消费。有些学生喜欢炫耀有钱,在同学面前显摆,出现与自身条件不符的消费现象。(3)功利性行为盛行。人生态度游戏化、娱乐化。价值观念的扭曲,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庸俗化,如考试时给老师打招呼,送礼请客等。这些现象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增多。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
1.自我认同
自我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焦点,因为它有利于组织我们的思想并指导我们的社会行为。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当这三个部分产生冲突时,个体就会产生负性情绪,并导致长期不良的后果。大学生处在一个自我概念认同的阶段,三个部分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
大学生对于“理想的自我”要求较高,都希望能在大学期间有所作为,实现理想。大多数大学生很自信,觉得自己是优秀而聪明的,特别是大学新生。对“应该的自我”也相应提出了较高定位。在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应该是最好的”。
而当大学生结束了名列前茅的中学学习后,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发现,他们的自尊在进入大学后受到了挑战。“实际的自我”成了“负面情绪”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出现了自我认知的失调,陷入一种混乱与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使大学生内心焦虑、失落,阻碍了他们顺利社会化的进程。
2.社会认同
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处于特殊角色的地位:一是社会化的基础特殊;二是社会化的任务特殊;三是社会化的社会期望特殊。大学生首先是从中学生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比较同年龄段的其他青年群体,其首先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拥有作为前期社会化成果的更高的智能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不仅造成了他们拥有“大学生”这种有别于其他青年群体的角色身份,而且更主要的是获得了承担更高并带有专业化特征的社会化任务的社会赋予条件和自我胜任条件。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在他们承担和完成这一更高社会化任务的同时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作为青年的知识分子身份和精英群体特征;另一方面社会对他们成为社会成员的标准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他们将在社会承担角色的责任、能力、意义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正因为大学生这种角色的特殊性,又使他们与社会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除了有一般青年的共性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文化(特别是知识、技能方面)教化、内化的专门性、专业性、高层次性和外化社会属性的高智能性等等。在这种双重的社会期待中,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完成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过程,获得社会认同。这些都对大学生造成无形的压力,当需要独立处理一些社会问题时,他们往往出现迷茫心理,或者对结果难以接受。
四、大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对策
1.注重社会实践
大学教育中对社会实践的忽视是造成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实践的漠视必然会使其社会化程度受到阻碍。高校应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模式创新,形成多元化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转变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推动大学生社会化不断深入。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大学生认清自我,积极调解心理不适,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案例教学、行为训练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学习、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情感能力等的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运用道德和人文知识进行正确的自我建构与创设。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
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注意结合一些具体社会现实问题,注重大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在思想的引导方法论方面,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规律和行为特点,分析研究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门的社会化教育,推动大学生自身社会化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9-33.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2-157.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