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的教育重心正由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倾斜,因此学校的英语阅读教学也应当紧随潮流,学校方面应该改变过去只注重应试训练的教学模式。以英语的阅读教学为例子,教师应当将教学重心从应试技巧的训练上转向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由此,教师应当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手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思维培养;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不管是从考试升学的方面来讲,还是从学生拓宽自身知识面的方面来讲,学习英语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倘若想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在“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此来进行语言的有效积累。而目前学校在“读”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过分地将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了应试技巧的讲解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品质进行训练,因此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当下的情况,浅谈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一、设置问题
当前,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更多的是在应试技巧上进行讲解,而不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英語教师应当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而巧妙的设置问题便是方法之一。
不管是英语试卷还是英语教材,在文章的后面都会设置一些问题,而从根本上来讲,教师之所以会把教学的重心过分的偏向于应试技巧的训练,就是因为英语试卷的文章后面都会设置一些问题,然后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在这一部分拿到高分,于是便在平日的教学中费尽心思的进行技巧上的训练,最终造成的现状便是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努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现状,而在实际的教学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同时还要给学生留下一两个问题,就比如“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或者“文章的故事脉络是怎样的”。这一类的问题常常无法通过应试技巧来直接解答,只有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才能得出答案。随后在课堂上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和课堂气氛。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对学生的思维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进行有效地,针对性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思维品质。
二、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英语教学中,因为教师总是将教学目标放在了学生的考试分数方面,因此导致了学生对于每一篇文章的学习实质上都还只是停留于表面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英语文章也只是为了提高考试做题的速度,而不是提升自身的思维层次。因此学到最后,学生只学会了如何做题等一系列应试技巧,至于其他的则是什么也没学到。针对这种只留于表面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承担部分的责任,而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可以得到提升,首先教师应当努力拓新,改变过去只停留于表面的教学手段,从文章的表面内容出发,深入分析文本的内容,从文章的表面文字深入分析到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并加以延伸,谈论到其他相关的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初中的学生也已经初步开始拥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师也可以采用更加有深度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到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文章时,教师首先应当讲完文章的文字内容,对文章的脉络进行讲解,然后再加以分析,深入的讲解为什么会造成环境污染,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甚者,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话题开展辩论,让学生积极地参加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思维广泛性和深刻性,进而达到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品质提升的目的。
三、设置课后任务
任何语言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积累”两个字,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因此学生若是想要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仅仅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后也应当进行一定量的任务训练。而针对课后的训练,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目的,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任务。比如当下国内的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许多地方也正在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那么教师便可以从这一点出发,让学生思考作为当地的居民,自身可以为家乡的旅游宣传做出什么贡献。通过这样的拓展性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课外的训练任务中充分地运用自身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再加上对课外资料的阅读和查询,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结束语
由于思维品质本身的概念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便是一项繁琐并且庞大的工程,而作为该工程的实际执行人,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努力拓新,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主动思考,集思广益,为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陆锋.聚焦英语深度阅读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以一次省级初中英语优质课竞赛之阅读课教学为例[J].英语教师,2019,19(12):48-52.
[2]李宇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案分析[J].英语广场,2019(02):144-145.
[3]傅京.聚焦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2):54-57.
[4]石明珠.基于思维品质培养导向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问技巧[J].文教资料,2018,805(31):243-244.
◆关键词:思维培养;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不管是从考试升学的方面来讲,还是从学生拓宽自身知识面的方面来讲,学习英语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倘若想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在“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此来进行语言的有效积累。而目前学校在“读”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过分地将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了应试技巧的讲解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品质进行训练,因此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当下的情况,浅谈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一、设置问题
当前,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更多的是在应试技巧上进行讲解,而不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英語教师应当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而巧妙的设置问题便是方法之一。
不管是英语试卷还是英语教材,在文章的后面都会设置一些问题,而从根本上来讲,教师之所以会把教学的重心过分的偏向于应试技巧的训练,就是因为英语试卷的文章后面都会设置一些问题,然后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在这一部分拿到高分,于是便在平日的教学中费尽心思的进行技巧上的训练,最终造成的现状便是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努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现状,而在实际的教学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同时还要给学生留下一两个问题,就比如“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或者“文章的故事脉络是怎样的”。这一类的问题常常无法通过应试技巧来直接解答,只有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才能得出答案。随后在课堂上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和课堂气氛。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对学生的思维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进行有效地,针对性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思维品质。
二、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英语教学中,因为教师总是将教学目标放在了学生的考试分数方面,因此导致了学生对于每一篇文章的学习实质上都还只是停留于表面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英语文章也只是为了提高考试做题的速度,而不是提升自身的思维层次。因此学到最后,学生只学会了如何做题等一系列应试技巧,至于其他的则是什么也没学到。针对这种只留于表面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承担部分的责任,而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可以得到提升,首先教师应当努力拓新,改变过去只停留于表面的教学手段,从文章的表面内容出发,深入分析文本的内容,从文章的表面文字深入分析到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并加以延伸,谈论到其他相关的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初中的学生也已经初步开始拥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师也可以采用更加有深度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到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文章时,教师首先应当讲完文章的文字内容,对文章的脉络进行讲解,然后再加以分析,深入的讲解为什么会造成环境污染,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甚者,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话题开展辩论,让学生积极地参加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思维广泛性和深刻性,进而达到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品质提升的目的。
三、设置课后任务
任何语言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积累”两个字,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因此学生若是想要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仅仅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后也应当进行一定量的任务训练。而针对课后的训练,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目的,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任务。比如当下国内的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许多地方也正在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那么教师便可以从这一点出发,让学生思考作为当地的居民,自身可以为家乡的旅游宣传做出什么贡献。通过这样的拓展性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课外的训练任务中充分地运用自身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再加上对课外资料的阅读和查询,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结束语
由于思维品质本身的概念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便是一项繁琐并且庞大的工程,而作为该工程的实际执行人,教师应当在英语教学中努力拓新,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主动思考,集思广益,为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陆锋.聚焦英语深度阅读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以一次省级初中英语优质课竞赛之阅读课教学为例[J].英语教师,2019,19(12):48-52.
[2]李宇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案分析[J].英语广场,2019(02):144-145.
[3]傅京.聚焦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2):54-57.
[4]石明珠.基于思维品质培养导向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问技巧[J].文教资料,2018,805(31):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