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小说是2015年开始构思的,最初打算写成个一万多字的短篇,原拟名为《风筝》。大致情节是讲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律师,千方百计把一个女杀人嫌疑犯麻木的情感唤醒的故事。在小说结尾处,执行死刑的那天早晨,老律师为了她,在看守所大墙外把一只风筝放上了天。这无疑是个充满正能量的美好故事,从某种角度上讲,暗合了孔夫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思想。最后的桥段类似于《白日焰火》,温情得有些煽情。
但在2016年2月,真正开始动笔写时,小说却没有按我最初的设想向前推进,主要原因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这个小说的支撑点不太踏实。一想到有位人格高尚的人,要拯救另一个人,我心里就会升起疑惑,就会产生一种荒诞感。即便老律师身患绝症,也仍然觉得不可信。我本想置之不理,把小说迅速完成了事。但不时地,我就会听到老律师在耳边说,我有什么资格去拯救他人?女嫌犯也会说,我为什么要让别人拯救?受不了这份煎熬,于是,小说的走向就发生了变化,在拯救中又加进了自救。小说题目变成了《最后一案》,体量也从短篇变成了中篇。曾经设想的温情故事,也变得模糊含混,无法用简单几句话去概括。
这篇小说写写停停,几次中断,又几次重新开始,让我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把它完成。但我却再没有对小说的结构产生疑虑,我确信经过调整后,它是能够站得住脚的。直到今年1月,小说才最终完稿,修改第三稿时,我把小说名改成了《蓝莲花》。一是因为喜欢许巍的歌好多年,借此机会向他致敬。二是觉得这个篇名更加开阔,而且暗含某种象征意义。
写完《藍莲花》,我发现自己对小说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体会到,小说并非只是一种文本,而是有生命的东西,可以不受作者控制地去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走向。我曾经在一篇写作日记里记下这样一段感想:“人性的复杂肯定会让小说达到作者无法理解、无法控制的程度。不再用简单的方式统领小说后,小说才真正从简单走向了繁复。所谓复杂多义,就是永远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小说的归宿或许就是在不断的肯定与否定之中走向迷途。”
安勇,男,1971年生。毕业于地质学校,现居锦州。中国作协会员。辽宁文学院签约作家。2004年开始写作,有小说在《山花》《天涯》《芙蓉》《上海文学》《福建文学》等刊物发表。
曾获第八届、第九届辽宁文学奖。
但在2016年2月,真正开始动笔写时,小说却没有按我最初的设想向前推进,主要原因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这个小说的支撑点不太踏实。一想到有位人格高尚的人,要拯救另一个人,我心里就会升起疑惑,就会产生一种荒诞感。即便老律师身患绝症,也仍然觉得不可信。我本想置之不理,把小说迅速完成了事。但不时地,我就会听到老律师在耳边说,我有什么资格去拯救他人?女嫌犯也会说,我为什么要让别人拯救?受不了这份煎熬,于是,小说的走向就发生了变化,在拯救中又加进了自救。小说题目变成了《最后一案》,体量也从短篇变成了中篇。曾经设想的温情故事,也变得模糊含混,无法用简单几句话去概括。
这篇小说写写停停,几次中断,又几次重新开始,让我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把它完成。但我却再没有对小说的结构产生疑虑,我确信经过调整后,它是能够站得住脚的。直到今年1月,小说才最终完稿,修改第三稿时,我把小说名改成了《蓝莲花》。一是因为喜欢许巍的歌好多年,借此机会向他致敬。二是觉得这个篇名更加开阔,而且暗含某种象征意义。
写完《藍莲花》,我发现自己对小说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体会到,小说并非只是一种文本,而是有生命的东西,可以不受作者控制地去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走向。我曾经在一篇写作日记里记下这样一段感想:“人性的复杂肯定会让小说达到作者无法理解、无法控制的程度。不再用简单的方式统领小说后,小说才真正从简单走向了繁复。所谓复杂多义,就是永远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小说的归宿或许就是在不断的肯定与否定之中走向迷途。”
安勇,男,1971年生。毕业于地质学校,现居锦州。中国作协会员。辽宁文学院签约作家。2004年开始写作,有小说在《山花》《天涯》《芙蓉》《上海文学》《福建文学》等刊物发表。
曾获第八届、第九届辽宁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