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教育的发展形势,我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积极地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并取得了些许的成绩。在此,我就新课改谈几点收获与体会:
一、让新观念融入教学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已知a>=0,b>=0,且a+b=1,求证(a+2)(a+2)+(b+2)(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x+y=1,(0=<x>=1),(a+2)(a+2)+(b+2)(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d*d=(-2-2-1)/2=25/2,所以(a+2)(a+2)+(b+2)(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让创新引领教学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时代要求教师要有这样的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的各方的情感、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发现激发学生思维灵感和创造火花,才能创造教学新思路。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观点、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让合作带动教学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去告诉学生这就是什么,这道题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做是错误的,而是要以伙伴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一起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发现新的知识。即一起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比如,我让学生分组合作调查本校学生的身高状况。如果学生在学习阶段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抽样调查过程,而是到他用到的时候,直接让他解决,那时他就会感到非常茫然,这也是数学问题吗?这要用到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呢?需要调查哪些人?调查的数据怎样收集、整理?只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他才真正知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他才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我把班内的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样既可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又可增加小组间的竞争性,便于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學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四、让开拓激趣教学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遇到的问题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
比如,计算(a-2b)2(a+2b)2其解法甚多,在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计算的实践中,寻求最优解法是什么?又比如,设计一些问题类似于中考常考查的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直线对称”,“线段的平移”。其原型--“饮马问题”,“造桥选址、供水站选址、蚂蚁觅食、货运中转站等”问题。出题背景变式有线段、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这类问题的设计与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理念,需要数学教师在实践上不断强化和探索,这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一切机会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新思想教育、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一、让新观念融入教学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已知a>=0,b>=0,且a+b=1,求证(a+2)(a+2)+(b+2)(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a+b=1(a>=0,b>=0)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x+y=1,(0=<x>=1),(a+2)(a+2)+(b+2)(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d*d=(-2-2-1)/2=25/2,所以(a+2)(a+2)+(b+2)(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让创新引领教学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新时代要求教师要有这样的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的各方的情感、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发现激发学生思维灵感和创造火花,才能创造教学新思路。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观点、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让合作带动教学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去告诉学生这就是什么,这道题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做是错误的,而是要以伙伴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一起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发现新的知识。即一起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比如,我让学生分组合作调查本校学生的身高状况。如果学生在学习阶段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抽样调查过程,而是到他用到的时候,直接让他解决,那时他就会感到非常茫然,这也是数学问题吗?这要用到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呢?需要调查哪些人?调查的数据怎样收集、整理?只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他才真正知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他才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我把班内的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样既可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又可增加小组间的竞争性,便于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學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四、让开拓激趣教学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遇到的问题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
比如,计算(a-2b)2(a+2b)2其解法甚多,在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计算的实践中,寻求最优解法是什么?又比如,设计一些问题类似于中考常考查的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直线对称”,“线段的平移”。其原型--“饮马问题”,“造桥选址、供水站选址、蚂蚁觅食、货运中转站等”问题。出题背景变式有线段、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这类问题的设计与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理念,需要数学教师在实践上不断强化和探索,这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一切机会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新思想教育、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