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坡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1982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四月插秧孤单单,
   五月割麦哥最忙;
   七月收谷缺个伴,
   哥想邀妹结个双。
  女:阿妹家里穷叮当,
   清水煮粥照见梁;
   竹门漏风年年过,
   没有钱财买嫁妆。
  男:妹是山间嫩竹笋,
   哥是土里老姜根;
   竹笋炒姜正合适,
   哥想跟妹配成婚。
  女:配不上,配不上,
   一头灯草一头油;
   灯草太轻油太重,
   好比棉花配石头。
  每年,当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诱惑每一双勤劳的手,当黄灿灿的谷穗诱惑每一道饥饿的目光,这个向往了一年的美丽甜蜜的节日,已悄悄地来临。这就是桂西北九万大山南麓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走坡节。
  走坡,是当地青年男女用歌来传情、用歌来传爱、用歌表达双方真实情感的民俗活动。
  多少年来,走坡在仫佬族青年男女心中已形成一种力量,为了迎接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平常他们辛勤耕耘,艰苦劳动,互相帮助,种稻谷,种玉米,种棉花,种绿豆,种姜,种花生,种红薯,种木薯,种油菜,种各种果类,等等。听上了年纪的人说,哪个后生在家懒散,不做农活,东游西荡,待走坡的日子到了,同伴是不让他一起去的,就是去了,姑娘也不搭理这种人,姑娘的心中喜欢的是勤劳勇敢的小伙子。走坡给青年后生们的心里施加了一股无形的压力,这股压力促使青年后生们平日劳动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谁也不肯被谁甩下,谁也不甘落后,被姑娘们瞧不起。
  歌坡的场面是动人的,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当年,有一位姑娘在歌坡上对歌时输了,她与那个唱歌赢她的后生私订了终身,是歌做的媒。后来,后生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一顶花轿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抬进了姑娘家,姑娘上了花轿,被人抬进后生家里,与后生成了亲。从此二人相依为命,生儿育女,苦乐相伴,姑娘在后生家里吃五谷杂粮、粗茶淡饭,慢慢变成一个老婆婆,成了我的太奶奶,而那个后生就是我的太爷爷。后来,歌坡上又有一位姑娘唱歌唱输了,她被赢她的那个小伙子的真诚和善良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久,他们也结成了夫妻,也是歌做的媒。不用说,那个小伙子和姑娘分别是我爷爷和奶奶……再后来,我父亲在歌坡上结识我的母亲,二人也组成了家庭,再后来就有了我和我的兄妹。
  我向往了很久,这个朝思暮想的节日。
  我渴望了很久,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
  这向往和渴望就像两块磁石,在心底里相互吸引,相互倾慕,最后幻化为一团团炽热的梦火,愈烧愈烈,愈烧愈旺,越过坚实的胸膛,在喉咙里千万遍地呐喊、嚎叫,呼之欲出。
  如今,这个令人神往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我走进歌海,心跳个不停。
  一团团花伞靠过来了,一双双绣花鞋走过来了,男青年结队走过来了,姑娘和她的同伴也走過来了,一顶顶草帽挥舞起来了,一条条花手帕飘动起来了,一声声口哨响起来了……
  “呜呼——呼——”
  “呜呼——呼——”
  仫佬族青年男女用一种叫作“土拐”的方言唱出了他们心中的歌谣。口哨响过之后,男方和女方沉默了片刻,那歌声便羞答答地从花伞下一泻而出。
  男:面前一对好娇娥,
   风姿绰约像花朵;
   敢问娇娥哪村妹,
   今天为何上歌坡。
  女:妹的村,山旮旯,
   今年整整一十八;
   嫩芽发在三月树,
   妹今坡上找婆家。
  男:见妹脸红像朵花,
   回头一笑露白牙;
   哥像一堆粗牛屎,
   问妹肯插不肯插。
  女:扁担吹火不通气,
   有心交情海敢移;
   无缘金山懒得看,
   有缘白手做夫妻。
   ……
  花醉了,草醉了,树醉了,风醉了,浓浓的歌还继续唱下去,男女双方都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时间,谁也不愿意离开,反而靠得更近了。
  “唱歌就要有歌和,打鼓就要有大锣;妹会唱歌哥回应,早上唱到日落坡。”“枇杷树上牵牛花,牵牛缠树往上爬;牵牛缠树死不放,哥今缠妹要成家……哥是一团白糍粑,妹是一筒黑芝麻;芝麻粘在糍粑上,好比青藤缠树丫。”
  啊,罗城,我惊诧于这片土地了,这片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初仕的地方,这片被誉为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这么多的群山扑入我的眼帘,一山连着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起伏连绵,横跨百里之遥,从怀群、兼爱的东面一直牵到黄金龙岸的最边缘,它们在我的眼里幻化、走出,又幻化,又走出,最后像电影镜头一样定格。山脚下一泻千里的农田尽情地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大片大片农田的周围和边缘,星罗棋布地坐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屯,那是仫佬山乡人民居住的地方。他们临山而居,临水而生,世世代代耕耘着这片富饶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儿育孙,传宗接代。一代代的人老了,在这片土地上倒下了,与泥土混合为一体;又一代代的人生了,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他们义无反顾地接过父辈们留下的锄头和镰刀,继续开拓,继续耕耘和播种……
  他们用汗水和激情开垦了罗城,用韧性和耐性建造了罗城这片美丽的家园,他们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在别人面前吹捧自己,默默无闻。他们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既谦逊又随和,既勤劳勇敢又平易近人。热情好客是他们的秉性,能歌善舞更是他们的天赋。
  如果你有机会走进罗城这片神奇的土地,当你迷路的时候,随便你走进哪一户人家,随便你问哪一个人,不管你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是做生意的,还是走亲戚的,或是路过的,还是访友的,罗城人总会一脸笑容地回答你。你问东,罗城人绝不会答西,你问南,他们绝不会指北给你。如果你到仫佬人家做客,主人一定会泡上最香最浓的茶给你喝,然后给你捧上黑亮亮的甜甜的葡萄,晚饭还会拿出自酿的甘醇的“土茅台”和炒得香喷喷的腊肉与你一醉方休……
  凤凰山下,青竹林里,金水泉边,石门坝上,长坡路中,南峰烟雨,黄泥瀑布,罗登仙迹,西江印月,中寨鸳鸯,北岭覆钟,龙潭晚照,油菜花团团围住吉祥的村庄,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歌坡中说说笑笑结伴走出来了,仫佬族的情歌隐隐约约地唱出来了……不知不觉,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太阳被唱下了山坡,暮色开始悄悄从四周爬上来,歌甜情更浓,对歌的高潮如海浪涌来,一起一伏,一唱一答,歌声盘旋于青青的山、清清的水、绿绿的树和草丛,远处的村庄已经有炊烟在袅袅升起,越升越高。
  天渐渐黑了下来,月亮挂在歌坡的上空,谁也不愿走,对歌的人儿谁也不想走,花伞由一双双巧手相互交换支撑着,伞下是一张张粉红色桃花般的脸和一双双会说话传情的眼睛。
  东望青山西看歌坡,月光下,目极之处,苍茫之野,只见花伞团团转动,手帕上下飞舞,口哨频频响起,划过寂寞的旷野,该分别了,对歌的青年男女们依依惜别,唱起了送别歌。
  男:山路弯弯,送妹到,凤凰山
   妹今回去哥泪流,泪涟涟
   十月秋水望眼穿,妹今回去
   莫像山风不回头,叫哥空忧愁
  女:情哥一路来做伴,凤凰山
   离别凄凄妹难过,山路弯弯
   哥哭一番妹一番,妹今回去
   芭蕉蔸下哭断肠,哭断肠
   ……
  
  作者简介:吴真谋,仫佬族,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约曼尔·热哈曼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人。2002年,慕名来到了桂林。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为了生计,他在南门街道办事处竹林社区摆起了流动烧烤摊。由于语言障碍和占道经营,加上汉族群众对其不了解,双方都比较排斥。热哈曼的生意很不理想。  街道党工委书记卢献湘在了解到热哈曼的难题后,带着社区干部上门帮助协调门面和子女入学问题,并且像个“活地图”“百事通”一样,给热哈曼讲解桂林城市管理规定、生产经营、本地群众生
期刊
八音,在我国古典音乐史上,是一个专有名词,准确地体现了古代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为钟,石为磐,琴瑟为丝,箫管为竹,笙竽为匏,薰为土,鼓为革,枳於为木。  经过上千年的流变,八音飘向四面八方,但其喜庆的基调没有变。正所谓八音一响,喜事连连。它不仅存于庙堂之上,而且还活跃于穷乡僻壤,人们听其声而激情澎湃,斗志昂扬。  中国八音文化之乡的邕宁,便是八音活跃于乡间而声名远
期刊
每次想到故乡,就会想起古井。背井离乡的红尘流光中,古井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在桂北都庞岭山脉的后龙山脚下,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全州县庙头镇上东岭村,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村前湘江横亘,村后群山环抱,一井清泉,恋恋一世。先秦《击壤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根。有井便有家,有村落,有历史与文明。  故乡的古井是神奇的自流井。古井呈
期刊
坐在桂江的左岸,遐想一些紧要或不紧要的事,它寂静地往它的方向奔流,那是一片广袤的绿、铺展的绿、洁净的绿,绿得让生命有了底气,使灵魂有了力量。   脉搏,突突地在我的躯体之中跳跃。   哦,呼吸也如是。  我忽然疼爱起席下的花草,用手把被坐弯的野花和草搀扶起来,左右平衡它们的脑袋,让它们在这条江的肌肤上,在阳光下重新焕发光彩。   一  桂江滋养了昭平人,她说。它从桂林漓江流下,经昭平县内几个乡镇,
期刊
每一场椿榔舞的演出,都是一次威勢的传递;每看一场椿榔舞,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板隆椿榔舞所展示的是一种团结的力量,一种磅礴的气势!  板隆屯人历来胆气十足,聪敏过人。他们的先祖远道而来,定居于此,是好汉出外方,是势力定邦群。如此看来,是椿榔舞在熏陶,是舞气在催生促长着一代代的板隆人。英雄之气在板隆屯代代相传,长盛不衰,绵延不绝。  他们的始祖来自善战的韩信。他们的先辈布登是善武之人,他所创造的椿榔舞
期刊
桂林车站管辖桂林、桂林北、桂林西、阳朔、恭城、五通、三江南7个客运车站,都是广西北部壮、瑶、苗、侗等民族地区群众出行的重要通道。车站干部职工中少数民族职工占22.3%,其中恭城车站的16名职工来自11个不同民族。长期以来,车站把“服务与山水同美”作为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出行体验,满足不同旅客需求,搭建民族团结纽带。   以教育为抓手,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桂林车站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纯洁忠贞的玉兰,雍容华贵的牡丹,绚丽多姿的锦鸡……所有雕刻的花鸟无不栩栩如生、寓意丰富。站在周继平的砖雕作品前,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被他那精湛的技艺所折服。2018年,周继平的砖雕作品《锦绣前程》代表藤县参加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荣获“八桂天工奖”,这是藤县的工艺美术作品首次在广西工艺品精品展中登台亮相并获奖。从此,砖雕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藤县有了更好的传承,周继平的名字也进入工艺界的视野,同年获得“
期刊
“嗳粮”是一句壮话,汉语的意思是“吃了就有力气的饭”。这是流传在壮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年纪大了,体弱多病,或是旧病复发,但还没有严重到就医求药的程度,或是病情屡治不愈,就叫已经出嫁的女儿煮一碗饭送到家里给老人吃,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送“嗳粮”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患病老人把自己要吃“嗳粮”的意图告诉女儿,或者女儿来探病时,觉得应该给老人送来“嗳粮”。然后,女儿择日带香支和纱纸
期刊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多彩,各个地区在本地方言基础上融入当地特有的唱腔或伴奏乐器,形成了多种曲艺流派,如汉族的文场、渔鼓、零零落、粤曲,壮族的末伦、八音坐唱、天琴弹唱,瑶族的铃鼓……多年之前,广西大多数曲种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如今,八桂曲苑屡结硕果,少数民族曲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斩获多个全国奖项,在曲坛大放异彩,相关的传承保护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其中,包含有一
期刊
话故里  我的故乡在柳江河左岸,这条从北而来清澈见底的柳江,像娇柔温婉的淑女,千百里迤逦,顾盼着两岸青山,娉娉婷婷而来。江水流到故乡那道青石码头的下边,被一道像是从岸上青山里奔腾而出扑向江中龙身一般的石崖挡了一下,转了一个大大的回旋,稍做徘徊,袅袅娜娜地走了八里路,又与西北而来鲁莽的汉子般浑浊的红水河撞了个满怀,那相撞的地方就是远近闻名的“三江口”,这汇合的江水把江畔的三个地方分隔成了三个县(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