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欧美国家的顶尖大学联合推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MOOC)使得互联网免费教育在全球进一步拓展开来。我国也陆续出现了拥有本国特色的类似MOOC形似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然而这种教育模式源自欧美,所以本文将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国内外的MOOC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国内MOOC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MOOC 比较研究 建议
一、引言
1.研究背景。2012年,美国教育质量排名较高的数所大学都陆续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高效互动学习平台,提供一些免费的在线培训和授课等服务。2013年5月,美国著名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提供商和清华大学发表声明,由此清华大学成为第一个加入美国edx互联网教育联盟的亚洲大学。次年5月,在中国教育部倡导下,网易云课堂和爱课程网合力打造了名为“中国大学MOOC”项目。
2.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由于全球性的MOOC还处于发展阶段,而我国本土化的MOOC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外国的运行管理模式。本文旨在从理论层次上提升我国MOOC发展的理念,以及学习相关先进管理技术以提高我国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对文化知识的大范围普及的可能性。
二、MOOC的起源及其发展
1.MOOC理论基础。早在互联网出现的时候,教育界就有相关的理论构想,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信息的高效处理以及高速传输来辅助现行教育的发展,弥补传统教育对知识传播开放新不足。在这方面最早做过理论阐述的有美国的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
2.MOOC的发展历程。
2.1国外的MOOC发展。2012年自MOOC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之后,该年被称为“MOOC之年”。在这些在线教育组织中数Coursera、Udacity、edX成绩最为突出,备受瞩目,被称为在线教育领军者。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与Coursera达成协议,参与MOOC教学,并预计于2014年开设一些具有其本国特色的文学艺术课程以及介绍一些最新研究的物理学成果。
2.2国内的MOOC发展。自2011年起,国内外众多著名学府的精品课程通过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实现了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爆发式增长。此后网易公开课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实现了科目数量几何式增长,一万多门的课程中,在平均每天400多万的在线观看人数里,有将近26%是学生群体。2014年5月,在教育部精品课程计划的号召下,由网易云课堂和爱课程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全国各大高校均可以通过此平台来建设有特色的精品课程,为更多的教育需求者提供服务。
三、MOOC的特点
MOOC课程是讲传统课程与网络教学的融合。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多数的课程都有特定的教学实践,一般为1—3个月。与传统的学校教学相似,MOOC上的网络教学在时间控制上不仅与学校学期时间设定相近,而在每一节时间控制上有更加人性化,灵活性更强,并非每一节课时间一样,其时间长短可根据授课者的教育计划的变动而改变。
2.几乎全部采用的是教师主导型的授课方式。由于采用互联网远程教学模式为基础,在师生互动方面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弱。绝大部分授课都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思维跟随教师所讲述内容发展转变。
3.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是其一大教学特色。MOOC教学更注重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价,针对以往的机器测评难以真是的展现出学习者的主管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看法,MOOC专门设计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老师与学习者之间相互评价沟通机制,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其他教学参与者,相互之间发表不同的看法,这种评测机制可以更好的开拓学生思维以及让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作出评估。
四、edx教学平台创新式运用
除了在线教授相关课程以外在传统的教学过成功绝大部分的知识传递都是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而在edx教学平台上,由于互联网的沟通便捷性和信息传递的高效性,致使许多教学研究着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使知识相互交流相互传递,从而更好地提升授课者和受教者双方的知识水平。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极具创新打破了以往傳统教学知识传递与创造的单一性。
五、国内在线教育发展的现状为为我国本土化的MOOC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在线教育商业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2015年在线教育用户达到9099万人,而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人数已经达到1.38亿,其中职业教育占比34.28%,在线大学生占比达到17.2%,语言类在线教育占比达到28.6%。高质量的课程是在线教育发展的关键,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在线上教育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用传统教育培训市场越来越青睐在线教育与线下培训现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并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效传播性来推广在线教育产品。
六、国内MOOC发展的不足之处
国内的确出现了一些MOOC平台,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可以看出MOOC在中国的大发展是必然趋势。诚然,我们更应该看到MOOC在中国发展的弱势和不足。
1.从课程数量上看,特别是从人均课程数上看,中国要远远落后于MOOC蓬勃发展的国家。并且中国MOOC经管类课程,特别是经管类高质量课程缺乏。
2.从授课质量上看,尽管有一些教师和团队非常用心的严格按照MOOC精神来授课、制作MOOC课件,可就中国整体发展来讲,授课质量较差,有的课程僵硬的使用上课视频,有的课程就是名义上的主讲教师找一个自己的学生生硬地念PPT。
3.从人们对MOOC的态度来看,MOOC在中国距全面普及还有一段距离。MOOC的模式和课程的认可度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个人认为,人们对MOOC的需求督促着MOOC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而MOOC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MOOC的发展和普及,MOOC的普及是社会认可度的表现,从而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对MOOC的需求。
七、对我国发展本土化MOOC的建议
1.中国的在线教育发展的潜在市场巨大,进一步扩大MOOC的规模,通过不断提高在线教育站全民教育比重,能够更好地普及文化知识,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营造整个社会;良好的学习气氛,对知识的渴求,对提高全名素质有其积极意义。
2.教师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都应该转变。目前中国相对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是阻碍MOOC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也是MOOC发展的外在动力之一。这其中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很关键。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无疑对传统的教育产生冲击,但是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参与者,教师应该敢于接受并尝试MOOC教育。
3.中国的大学面对MOOC教育的发展,一要大胆,二要创新。不断给MOOC中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针对中国文化、习俗以及独特的人文情怀开展更具本国特色的课程和授课方式。
八、结语
MOOC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潮流,传统教育无法对这种模式的优势视而不见,这也是现在教育改革应该去摸索探寻的。针对国内外MOOC教育的发展分析可知,我们在学习外来先进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本国教育现状实际情况。中国化的MOOC正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在内容还是管理上与国际MOOC发达国家地区还有很大差距,还需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瑾,关芳,高珑.《基于“中国大学MOOC”体验的MOOC教育伦理分析及其对边远地区教育发展的意义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9):121-125.
[2]李红.《MOOC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25):16-19.
[3]郭云峰.《MOOC 对高等职业教育影响的理性分析》[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9-21.
作者简介:陈博(1994—)男,湖北黄冈人,汉族。 学士 。武汉东湖学院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MOOC 比较研究 建议
一、引言
1.研究背景。2012年,美国教育质量排名较高的数所大学都陆续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高效互动学习平台,提供一些免费的在线培训和授课等服务。2013年5月,美国著名的互联网教育服务提供商和清华大学发表声明,由此清华大学成为第一个加入美国edx互联网教育联盟的亚洲大学。次年5月,在中国教育部倡导下,网易云课堂和爱课程网合力打造了名为“中国大学MOOC”项目。
2.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由于全球性的MOOC还处于发展阶段,而我国本土化的MOOC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外国的运行管理模式。本文旨在从理论层次上提升我国MOOC发展的理念,以及学习相关先进管理技术以提高我国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对文化知识的大范围普及的可能性。
二、MOOC的起源及其发展
1.MOOC理论基础。早在互联网出现的时候,教育界就有相关的理论构想,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信息的高效处理以及高速传输来辅助现行教育的发展,弥补传统教育对知识传播开放新不足。在这方面最早做过理论阐述的有美国的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
2.MOOC的发展历程。
2.1国外的MOOC发展。2012年自MOOC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之后,该年被称为“MOOC之年”。在这些在线教育组织中数Coursera、Udacity、edX成绩最为突出,备受瞩目,被称为在线教育领军者。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与Coursera达成协议,参与MOOC教学,并预计于2014年开设一些具有其本国特色的文学艺术课程以及介绍一些最新研究的物理学成果。
2.2国内的MOOC发展。自2011年起,国内外众多著名学府的精品课程通过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实现了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爆发式增长。此后网易公开课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实现了科目数量几何式增长,一万多门的课程中,在平均每天400多万的在线观看人数里,有将近26%是学生群体。2014年5月,在教育部精品课程计划的号召下,由网易云课堂和爱课程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全国各大高校均可以通过此平台来建设有特色的精品课程,为更多的教育需求者提供服务。
三、MOOC的特点
MOOC课程是讲传统课程与网络教学的融合。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多数的课程都有特定的教学实践,一般为1—3个月。与传统的学校教学相似,MOOC上的网络教学在时间控制上不仅与学校学期时间设定相近,而在每一节时间控制上有更加人性化,灵活性更强,并非每一节课时间一样,其时间长短可根据授课者的教育计划的变动而改变。
2.几乎全部采用的是教师主导型的授课方式。由于采用互联网远程教学模式为基础,在师生互动方面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弱。绝大部分授课都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思维跟随教师所讲述内容发展转变。
3.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是其一大教学特色。MOOC教学更注重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价,针对以往的机器测评难以真是的展现出学习者的主管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看法,MOOC专门设计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老师与学习者之间相互评价沟通机制,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其他教学参与者,相互之间发表不同的看法,这种评测机制可以更好的开拓学生思维以及让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作出评估。
四、edx教学平台创新式运用
除了在线教授相关课程以外在传统的教学过成功绝大部分的知识传递都是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而在edx教学平台上,由于互联网的沟通便捷性和信息传递的高效性,致使许多教学研究着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使知识相互交流相互传递,从而更好地提升授课者和受教者双方的知识水平。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极具创新打破了以往傳统教学知识传递与创造的单一性。
五、国内在线教育发展的现状为为我国本土化的MOOC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在线教育商业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2015年在线教育用户达到9099万人,而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人数已经达到1.38亿,其中职业教育占比34.28%,在线大学生占比达到17.2%,语言类在线教育占比达到28.6%。高质量的课程是在线教育发展的关键,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在线上教育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用传统教育培训市场越来越青睐在线教育与线下培训现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并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效传播性来推广在线教育产品。
六、国内MOOC发展的不足之处
国内的确出现了一些MOOC平台,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可以看出MOOC在中国的大发展是必然趋势。诚然,我们更应该看到MOOC在中国发展的弱势和不足。
1.从课程数量上看,特别是从人均课程数上看,中国要远远落后于MOOC蓬勃发展的国家。并且中国MOOC经管类课程,特别是经管类高质量课程缺乏。
2.从授课质量上看,尽管有一些教师和团队非常用心的严格按照MOOC精神来授课、制作MOOC课件,可就中国整体发展来讲,授课质量较差,有的课程僵硬的使用上课视频,有的课程就是名义上的主讲教师找一个自己的学生生硬地念PPT。
3.从人们对MOOC的态度来看,MOOC在中国距全面普及还有一段距离。MOOC的模式和课程的认可度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个人认为,人们对MOOC的需求督促着MOOC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而MOOC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MOOC的发展和普及,MOOC的普及是社会认可度的表现,从而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对MOOC的需求。
七、对我国发展本土化MOOC的建议
1.中国的在线教育发展的潜在市场巨大,进一步扩大MOOC的规模,通过不断提高在线教育站全民教育比重,能够更好地普及文化知识,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营造整个社会;良好的学习气氛,对知识的渴求,对提高全名素质有其积极意义。
2.教师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都应该转变。目前中国相对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是阻碍MOOC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也是MOOC发展的外在动力之一。这其中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很关键。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无疑对传统的教育产生冲击,但是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参与者,教师应该敢于接受并尝试MOOC教育。
3.中国的大学面对MOOC教育的发展,一要大胆,二要创新。不断给MOOC中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针对中国文化、习俗以及独特的人文情怀开展更具本国特色的课程和授课方式。
八、结语
MOOC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潮流,传统教育无法对这种模式的优势视而不见,这也是现在教育改革应该去摸索探寻的。针对国内外MOOC教育的发展分析可知,我们在学习外来先进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本国教育现状实际情况。中国化的MOOC正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在内容还是管理上与国际MOOC发达国家地区还有很大差距,还需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瑾,关芳,高珑.《基于“中国大学MOOC”体验的MOOC教育伦理分析及其对边远地区教育发展的意义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9):121-125.
[2]李红.《MOOC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25):16-19.
[3]郭云峰.《MOOC 对高等职业教育影响的理性分析》[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9-21.
作者简介:陈博(1994—)男,湖北黄冈人,汉族。 学士 。武汉东湖学院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