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袅袅怀咏圣人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ao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去世之后,被奉为圣人。生前的孔子,只是一个在那个年代有着独特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生命之路异常坎坷的一介文人。作为一部舞台音乐艺术作品,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力求以历史和客观的视角,用音乐咏唱来重现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以常人的情感体会孔子的情感,以常人的理解诠释孔子的思想。用作者的话讲,就是让孔子回归大地,走下圣坛。
  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由莫凡担任作曲、文本、导演,山东歌舞剧院出品。作品由十二个独立段落组成,以孔子50岁之后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上半场围绕“梦想、战乱、办学、祭祀、抉择、离别”几个主题展开;下半场由“思念、围困、鸿雁、风雪、归鲁、大同”组成。十二个段落虽然各成篇章,但是一贯到底的故事线索和基本的情节还是有的,因而虽然作品定位是民族管弦乐音诗,但因为有人物、有剧情,而且从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相应的着装以及简单的道具和表演,因此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国乐演绎的清唱剧。
  2016年1月15日晚,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在济南历山剧院首演。舞台正中,一幅竹帘上装裱着孔子行礼的宣纸质感的大幅白描画像,清雅静穆。竹帘缓缓收起,音乐奏响。埙声袅袅飘过,仿佛从另一个时空穿越而来。音乐向前推进,故事也逐渐展开。
  高台上,孔子弹奏着古琴,乐音淡雅、清幽、古朴。两位女史官在台前将孔子的身世娓娓道来。孔妻亓官氏来寻夫君,孔子为妻子唱出自己的梦想:那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草木繁盛,阡陌整齐,百姓安居乐业,人人以礼相待,过着太平幸福的日子。此时的音乐,仿佛百鸟齐鸣、百花盛开。
  音乐突然转入不协和音程,观众仿佛置身于当年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场景之中。三村姑惊慌地逃窜、躲藏、相依为命。此时的音乐哀怨、凄惶。
  面对混乱的社会环境,孔子在黑暗中陷入深思,他决心以教育改变人心,此时的音乐安静、沉稳,仿佛孔子苦思冥想。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孔子与弟子们在思想和语言中交流着,音乐轻松欢快,如清波荡漾。
  致力于教育的孔子,不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努力复兴礼乐,宣传仁政。向众弟子讲述周礼祭祀的场景。观众随着音乐走进庄严的宫廷,辉煌灿烂,钟鼓齐鸣。
  但理想总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孔子哀叹:林木摧兮,江河枯兮,我梦断兮,满心悲兮。孔子几次碰壁之后,终于决定在半百之年,远赴他乡寻求理想的实现。妻子送别孔子,三村姑唱起了诗经中的《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离别忧伤的音乐绵延不断……
  离别之后,孔妻无时不在思念惦记远方的孔子。在舒缓、凄切的音乐里,孔妻在高台手捧夫君留下的信物,向着空旷的原野倾吐自己的心声。
  接着,音乐再次进入到一种急迫焦灼之中,孔子和弟子们一路经历磨难、打击、羞辱、凶险,但却无人理解孔子恢复周礼、以德施政的理念。在去楚国途中的陈、蔡之间,遭遇围困,断粮七天,情势危急。孔子焦急地踱步,十分沮丧:“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孔子与弟子们探讨争论,孔子深情地对弟子们说:仁,是我们终生要坚守的信念,坚持仁的标准的,才是真君子。弟子们想方设法共度难关,孔子感叹,这就是仁者爱人!乐队奏出温馨的音乐,像驱散乌云的春风,仿佛一曲仁爱的颂歌。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弟子们唱起诗经里的《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在歌声和音乐声中,三村姑在另一时空和唱道: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音乐里,两个空间的亲人们,仰望天空,寄托着思念之情。
  孔子妻在思念中,步履艰难地在狂风暴雪中登上高台,盼望丈夫早日回家,她深情地唱道:丘,天冷了,起风了,你们在哪里啊?孔子妻终没能盼到丈夫的归来。另一个时空,孔子仿佛感应到妻子的离去,悲痛难抑。乐队模拟奏出风雪之声,呼啸不已。
  经过14年的异乡苦行,孔子最终还是回到了鲁国,此时的音乐仿佛是一种慰藉,亲切而温暖。孔子和弟子们从高台缓缓向前走来,唱起了诗经的《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歌声久久回荡着。
  在舒缓的音乐里,两位女史官讲述着孔子的一生,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收获,但也有着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深的失落。孔子垂垂老矣。临终之时,他再次重申自己的理想:我一生奋斗,只为了天下人不只以家人为亲,不只以父母儿女为爱,而是互相敬爱。大家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寂皆有所养,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宏大的乐声中,孔子缓缓离去。
  应该说,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无论是文本还是音乐,都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和逻辑。在文本方面,力求捕捉孔子作为普通人的经历和情感,在唱词方面,有相对白话的处理,也有一些直接引用《诗经》和《论语》当中的原文。音乐创作方面,主要吸纳了古琴音乐的特点,孔子生前酷爱音乐,据说孔子讲课的时候都是要有学生弹奏音乐作为背景。而孔子本人也是善弹古琴的高手,所以古琴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古琴素材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梅花三弄”的主题,虽然在春秋题材乃至古典题材中,很多作曲家都频繁使用这个主题,但莫凡却是将这一主题尽量衍生变化。同时,山东民间音乐素材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如“包楞调”“绣荷包”等,但都不是直接运用,而是尽量有变化,听众才会感受其别样的韵味。
  全剧除孔子(男低音)外,还有孔子妻(女高音)、孔子的弟子子路(男中音)、子贡(男高音)、颜回(男高音),两位女史官(女高音、女中音)作为讲述人,将全剧从头至尾贯穿下来。另外设置不具名弟子甲、乙、丙、丁以及三个村妇。作品的声部还是比较完整,独唱、重唱都有,但是没有合唱部分,《孔子》这部作品是莫凡为山东歌舞剧院量身打造的,角色声部的设置也是根据剧院现有演员队伍的力量而定。因为剧院没有合唱队,因而作品中没有合唱的部分。这样的考虑也是为这部作品今后能够有一个持续和长效的演出而做出的安排。
  山东歌舞剧院近年来由于在创作和演出方面的不断地尝试和锻炼,与前两年相比,演员的整体水准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民族乐团在杨又青的指点和执棒下也比较好地完成了作品的演绎。而这部作品最重要的“角色”恐怕是莫凡,他集作曲、文本、导演三项重任于一身,更是全情投入,除了指导乐队、训练声乐、辅导表演,演出和剧务方面也都事无巨细地关心。很多演职员逢人便讲的莫凡老师亲自拖地板的故事,恐怕就很有代表性。那是在演出当天的下午,莫凡早早到了剧场,当发现舞台上有不少灰尘的时候,莫凡居然自己找来拖把将偌大的舞台擦得干干净净。莫凡说:“这没什么,因为山东歌舞剧院经费有限,演员的服装都是新做的,而演出当中有很多席地而坐、下跪的表演,舞台灰尘太多,会把新衣服弄脏的。”听着莫凡平静的叙述,内心深深被感动,其实莫凡并不是剧院的人,可是却把剧院当成是自己的家一样,付出自己的爱心和责任,莫凡的纯粹、真挚和细腻,才是他艺术生命常青的根本所在吧!
  山东歌舞剧院举全院之力打造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从题材选择和未来的艺术前景,可谓既准又稳。因为这样一部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和艺术水准的作品,经过不断的演出、打磨、修改、提高,最终成为山东歌舞剧院的保留剧目,甚至成为山东省乃至中国宣传传统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艺术作品,都会是一个可以展望的最终结果。相信《孔子》会越走越好!
其他文献
电影《玛格丽特》(Marguerite,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将该片译为《金曲金后》,更令人会心微笑)是泽维尔·吉亚诺利(Xavier Giannoli)自编自导的大型复古片。影片非常温馨,令人觉得享受安稳平和、心满意足——如果你是一个乐评人的话,或有此感。  影片中的核心人物玛格丽特·杜孟(Marguerite Dumont)是根据真实的人物而塑造的。主人公原型是美国出生的弗罗伦斯·佛斯特·詹金斯(
期刊
歌剧在纽约有点像是西方古代宫廷所说的:“国王已死。国王万岁!”尽管许多存在已久的歌剧团体面临程度不等的财务困难,甚至到了解散关门的程度,但新兴小型的歌剧团体却是此起彼落,各以独特新奇的方式来呈现歌剧,力图打破歌剧“一本正经叫人难以亲近”的成见。  像是歌剧团体“现场歌剧”(On Site Opera),他们会专门选择一些特殊的地点,比如私人宅邸,整个表演专门根据场地的规格打造。去年,他们在上东城一
期刊
2016年2月12日,阎肃老先生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病重时,我去医院探望他,当时躺在病床上的他已经失去了意识。但是当我含着眼泪对他说“我还想再为您唱一次《红梅赞》”时,他的眼睛动了动,但已经说不出一句话来。  在我印象中,阎肃老先生永远是位宽容乐观、带着灿烂笑脸的前辈:尽管他年高德劭、声誉卓著,但依旧为人谦逊、待人亲切。对我来说,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名人,而是亦师亦友,是像
期刊
10月,在美国总统竞选的晚期,《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幽默的专栏,字里行间里并没有给予共和党候选人认可,却致以更宏大的敬意。丹尼尔·亨尼格(DanielHenniger)在题为“特朗普歌剧”(“Trump the Opera”)的短文中,铺排了一个标新立异的歌剧大纲。剧中有总统候选人与他身边的众多主要角色,还有只懂手持长矛的群众演员,而合唱队则组成“主流媒体”。第一场结束时,特朗普主唱咏叹调,描述
期刊
何城市,每当演出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都往往会成为大事:一是因为全套《指环》由四部乐剧组成,每部演出时间需要两三个小时甚至四五个小时不等;同时,瓦格纳的歌剧和乐剧都要求歌唱家拥有强大的歌唱能量,能胜任的歌唱家在全球范围来说都不多;加上整套《指环》的内容颇为复杂,有很深层的哲理性,这也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  在这种情况下,要将《指环》搬上舞台,投入资金会非常可观,但观赏的观众却不一定足够。为此
期刊
“郑和七下西洋”早己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千古传奇,“一律平等友善”更是中国和平外交史上的开篇宣言。应大明成祖诏令,郑和统领船队于1405年7月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航。600多年之后,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抓住时机因地制宜,乘着原创歌剧《运之河》荣获国家六项大奖、远渡重洋载誉归来的东风,再度力邀“金三角”鼎力合作——唐建平作曲、黄维若编剧、邢时苗导演——原班主创人马重又集结联袂。大型史诗歌剧《郑和》2
期刊
曾经以“西天云彩还复来”为题,我将国内首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首演实况化作文字记录在案。2001年12月的冬夜,还恍然如昨记忆犹新。2016年1月28日,导演陈蔚(即该剧编剧水儿)带着她的荣誉战队,以“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十五周年纪念特别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风光再现,令人耳目一新。已经十五周年了?真快!这部戏,奖杯口碑兼而得之,社会影响广泛深远,权威专家赞赏有加。  舞台上,一座拱桥,
期刊
歌剧这门外来文化艺术,进入中国进行的本土化,不仅在于创作本土歌剧,同时也要在演绎西方经典歌剧时表达中国人的审美。3月18至20日,上海歌剧院全新制作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张国勇指挥,易立明导演。这个“上海版”让《茶花女》新老观众充满了强烈的审美期待。如何在制作中体现中国人对经典的独到理解与解读?唯有把握到歌剧艺术的门脉,注入中国人的智慧。上海版将原文本中的19世纪中叶的巴黎和乡间
期刊
编者按:除了《卡门》《图兰朵》之外,歌剧《茶花女》大概是国人最熟悉的歌剧了。2015-2016演出季,上海歌剧院将于3月18日-20日推出新版《茶花女》。这个由著名导演易立明执导,发生在1920年代“白色茶花号”邮轮上的爱情故事究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3月1日下午,明媚的阳光洒进上海歌剧院西排练厅。此时,这里正在举行上海歌剧院新版《茶花女》新闻发布会。3月18日20日,上海歌剧院制作的全新“
期刊
由阎肃根据小说《红岩》改编创作的民族歌剧《江姐》,从1962年开始创作至今,已走过了50余载时光。抚今追昔,我们愿通过这篇文字搭建起过往同现实的勾连,检视历史更激励当下,为促进歌剧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样本,鼓舞更多的人向阎肃、羊鸣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创作出更多像《江姐》这样感悟历史、观照现实的经典之作。  歌剧《江姐》历经半个世纪的时间之流变、人事之更迭,为何仍有如此众多的观众对这一红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