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去世之后,被奉为圣人。生前的孔子,只是一个在那个年代有着独特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生命之路异常坎坷的一介文人。作为一部舞台音乐艺术作品,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力求以历史和客观的视角,用音乐咏唱来重现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以常人的情感体会孔子的情感,以常人的理解诠释孔子的思想。用作者的话讲,就是让孔子回归大地,走下圣坛。
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由莫凡担任作曲、文本、导演,山东歌舞剧院出品。作品由十二个独立段落组成,以孔子50岁之后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上半场围绕“梦想、战乱、办学、祭祀、抉择、离别”几个主题展开;下半场由“思念、围困、鸿雁、风雪、归鲁、大同”组成。十二个段落虽然各成篇章,但是一贯到底的故事线索和基本的情节还是有的,因而虽然作品定位是民族管弦乐音诗,但因为有人物、有剧情,而且从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相应的着装以及简单的道具和表演,因此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国乐演绎的清唱剧。
2016年1月15日晚,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在济南历山剧院首演。舞台正中,一幅竹帘上装裱着孔子行礼的宣纸质感的大幅白描画像,清雅静穆。竹帘缓缓收起,音乐奏响。埙声袅袅飘过,仿佛从另一个时空穿越而来。音乐向前推进,故事也逐渐展开。
高台上,孔子弹奏着古琴,乐音淡雅、清幽、古朴。两位女史官在台前将孔子的身世娓娓道来。孔妻亓官氏来寻夫君,孔子为妻子唱出自己的梦想:那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草木繁盛,阡陌整齐,百姓安居乐业,人人以礼相待,过着太平幸福的日子。此时的音乐,仿佛百鸟齐鸣、百花盛开。
音乐突然转入不协和音程,观众仿佛置身于当年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场景之中。三村姑惊慌地逃窜、躲藏、相依为命。此时的音乐哀怨、凄惶。
面对混乱的社会环境,孔子在黑暗中陷入深思,他决心以教育改变人心,此时的音乐安静、沉稳,仿佛孔子苦思冥想。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孔子与弟子们在思想和语言中交流着,音乐轻松欢快,如清波荡漾。
致力于教育的孔子,不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努力复兴礼乐,宣传仁政。向众弟子讲述周礼祭祀的场景。观众随着音乐走进庄严的宫廷,辉煌灿烂,钟鼓齐鸣。
但理想总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孔子哀叹:林木摧兮,江河枯兮,我梦断兮,满心悲兮。孔子几次碰壁之后,终于决定在半百之年,远赴他乡寻求理想的实现。妻子送别孔子,三村姑唱起了诗经中的《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离别忧伤的音乐绵延不断……
离别之后,孔妻无时不在思念惦记远方的孔子。在舒缓、凄切的音乐里,孔妻在高台手捧夫君留下的信物,向着空旷的原野倾吐自己的心声。
接着,音乐再次进入到一种急迫焦灼之中,孔子和弟子们一路经历磨难、打击、羞辱、凶险,但却无人理解孔子恢复周礼、以德施政的理念。在去楚国途中的陈、蔡之间,遭遇围困,断粮七天,情势危急。孔子焦急地踱步,十分沮丧:“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孔子与弟子们探讨争论,孔子深情地对弟子们说:仁,是我们终生要坚守的信念,坚持仁的标准的,才是真君子。弟子们想方设法共度难关,孔子感叹,这就是仁者爱人!乐队奏出温馨的音乐,像驱散乌云的春风,仿佛一曲仁爱的颂歌。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弟子们唱起诗经里的《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在歌声和音乐声中,三村姑在另一时空和唱道: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音乐里,两个空间的亲人们,仰望天空,寄托着思念之情。
孔子妻在思念中,步履艰难地在狂风暴雪中登上高台,盼望丈夫早日回家,她深情地唱道:丘,天冷了,起风了,你们在哪里啊?孔子妻终没能盼到丈夫的归来。另一个时空,孔子仿佛感应到妻子的离去,悲痛难抑。乐队模拟奏出风雪之声,呼啸不已。
经过14年的异乡苦行,孔子最终还是回到了鲁国,此时的音乐仿佛是一种慰藉,亲切而温暖。孔子和弟子们从高台缓缓向前走来,唱起了诗经的《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歌声久久回荡着。
在舒缓的音乐里,两位女史官讲述着孔子的一生,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收获,但也有着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深的失落。孔子垂垂老矣。临终之时,他再次重申自己的理想:我一生奋斗,只为了天下人不只以家人为亲,不只以父母儿女为爱,而是互相敬爱。大家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寂皆有所养,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宏大的乐声中,孔子缓缓离去。
应该说,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无论是文本还是音乐,都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和逻辑。在文本方面,力求捕捉孔子作为普通人的经历和情感,在唱词方面,有相对白话的处理,也有一些直接引用《诗经》和《论语》当中的原文。音乐创作方面,主要吸纳了古琴音乐的特点,孔子生前酷爱音乐,据说孔子讲课的时候都是要有学生弹奏音乐作为背景。而孔子本人也是善弹古琴的高手,所以古琴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古琴素材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梅花三弄”的主题,虽然在春秋题材乃至古典题材中,很多作曲家都频繁使用这个主题,但莫凡却是将这一主题尽量衍生变化。同时,山东民间音乐素材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如“包楞调”“绣荷包”等,但都不是直接运用,而是尽量有变化,听众才会感受其别样的韵味。
全剧除孔子(男低音)外,还有孔子妻(女高音)、孔子的弟子子路(男中音)、子贡(男高音)、颜回(男高音),两位女史官(女高音、女中音)作为讲述人,将全剧从头至尾贯穿下来。另外设置不具名弟子甲、乙、丙、丁以及三个村妇。作品的声部还是比较完整,独唱、重唱都有,但是没有合唱部分,《孔子》这部作品是莫凡为山东歌舞剧院量身打造的,角色声部的设置也是根据剧院现有演员队伍的力量而定。因为剧院没有合唱队,因而作品中没有合唱的部分。这样的考虑也是为这部作品今后能够有一个持续和长效的演出而做出的安排。
山东歌舞剧院近年来由于在创作和演出方面的不断地尝试和锻炼,与前两年相比,演员的整体水准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民族乐团在杨又青的指点和执棒下也比较好地完成了作品的演绎。而这部作品最重要的“角色”恐怕是莫凡,他集作曲、文本、导演三项重任于一身,更是全情投入,除了指导乐队、训练声乐、辅导表演,演出和剧务方面也都事无巨细地关心。很多演职员逢人便讲的莫凡老师亲自拖地板的故事,恐怕就很有代表性。那是在演出当天的下午,莫凡早早到了剧场,当发现舞台上有不少灰尘的时候,莫凡居然自己找来拖把将偌大的舞台擦得干干净净。莫凡说:“这没什么,因为山东歌舞剧院经费有限,演员的服装都是新做的,而演出当中有很多席地而坐、下跪的表演,舞台灰尘太多,会把新衣服弄脏的。”听着莫凡平静的叙述,内心深深被感动,其实莫凡并不是剧院的人,可是却把剧院当成是自己的家一样,付出自己的爱心和责任,莫凡的纯粹、真挚和细腻,才是他艺术生命常青的根本所在吧!
山东歌舞剧院举全院之力打造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从题材选择和未来的艺术前景,可谓既准又稳。因为这样一部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和艺术水准的作品,经过不断的演出、打磨、修改、提高,最终成为山东歌舞剧院的保留剧目,甚至成为山东省乃至中国宣传传统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艺术作品,都会是一个可以展望的最终结果。相信《孔子》会越走越好!
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由莫凡担任作曲、文本、导演,山东歌舞剧院出品。作品由十二个独立段落组成,以孔子50岁之后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上半场围绕“梦想、战乱、办学、祭祀、抉择、离别”几个主题展开;下半场由“思念、围困、鸿雁、风雪、归鲁、大同”组成。十二个段落虽然各成篇章,但是一贯到底的故事线索和基本的情节还是有的,因而虽然作品定位是民族管弦乐音诗,但因为有人物、有剧情,而且从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相应的着装以及简单的道具和表演,因此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国乐演绎的清唱剧。
2016年1月15日晚,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在济南历山剧院首演。舞台正中,一幅竹帘上装裱着孔子行礼的宣纸质感的大幅白描画像,清雅静穆。竹帘缓缓收起,音乐奏响。埙声袅袅飘过,仿佛从另一个时空穿越而来。音乐向前推进,故事也逐渐展开。
高台上,孔子弹奏着古琴,乐音淡雅、清幽、古朴。两位女史官在台前将孔子的身世娓娓道来。孔妻亓官氏来寻夫君,孔子为妻子唱出自己的梦想:那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草木繁盛,阡陌整齐,百姓安居乐业,人人以礼相待,过着太平幸福的日子。此时的音乐,仿佛百鸟齐鸣、百花盛开。
音乐突然转入不协和音程,观众仿佛置身于当年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场景之中。三村姑惊慌地逃窜、躲藏、相依为命。此时的音乐哀怨、凄惶。
面对混乱的社会环境,孔子在黑暗中陷入深思,他决心以教育改变人心,此时的音乐安静、沉稳,仿佛孔子苦思冥想。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孔子与弟子们在思想和语言中交流着,音乐轻松欢快,如清波荡漾。
致力于教育的孔子,不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努力复兴礼乐,宣传仁政。向众弟子讲述周礼祭祀的场景。观众随着音乐走进庄严的宫廷,辉煌灿烂,钟鼓齐鸣。
但理想总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孔子哀叹:林木摧兮,江河枯兮,我梦断兮,满心悲兮。孔子几次碰壁之后,终于决定在半百之年,远赴他乡寻求理想的实现。妻子送别孔子,三村姑唱起了诗经中的《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离别忧伤的音乐绵延不断……
离别之后,孔妻无时不在思念惦记远方的孔子。在舒缓、凄切的音乐里,孔妻在高台手捧夫君留下的信物,向着空旷的原野倾吐自己的心声。
接着,音乐再次进入到一种急迫焦灼之中,孔子和弟子们一路经历磨难、打击、羞辱、凶险,但却无人理解孔子恢复周礼、以德施政的理念。在去楚国途中的陈、蔡之间,遭遇围困,断粮七天,情势危急。孔子焦急地踱步,十分沮丧:“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孔子与弟子们探讨争论,孔子深情地对弟子们说:仁,是我们终生要坚守的信念,坚持仁的标准的,才是真君子。弟子们想方设法共度难关,孔子感叹,这就是仁者爱人!乐队奏出温馨的音乐,像驱散乌云的春风,仿佛一曲仁爱的颂歌。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弟子们唱起诗经里的《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在歌声和音乐声中,三村姑在另一时空和唱道: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音乐里,两个空间的亲人们,仰望天空,寄托着思念之情。
孔子妻在思念中,步履艰难地在狂风暴雪中登上高台,盼望丈夫早日回家,她深情地唱道:丘,天冷了,起风了,你们在哪里啊?孔子妻终没能盼到丈夫的归来。另一个时空,孔子仿佛感应到妻子的离去,悲痛难抑。乐队模拟奏出风雪之声,呼啸不已。
经过14年的异乡苦行,孔子最终还是回到了鲁国,此时的音乐仿佛是一种慰藉,亲切而温暖。孔子和弟子们从高台缓缓向前走来,唱起了诗经的《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歌声久久回荡着。
在舒缓的音乐里,两位女史官讲述着孔子的一生,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收获,但也有着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深的失落。孔子垂垂老矣。临终之时,他再次重申自己的理想:我一生奋斗,只为了天下人不只以家人为亲,不只以父母儿女为爱,而是互相敬爱。大家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寂皆有所养,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宏大的乐声中,孔子缓缓离去。
应该说,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无论是文本还是音乐,都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和逻辑。在文本方面,力求捕捉孔子作为普通人的经历和情感,在唱词方面,有相对白话的处理,也有一些直接引用《诗经》和《论语》当中的原文。音乐创作方面,主要吸纳了古琴音乐的特点,孔子生前酷爱音乐,据说孔子讲课的时候都是要有学生弹奏音乐作为背景。而孔子本人也是善弹古琴的高手,所以古琴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古琴素材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梅花三弄”的主题,虽然在春秋题材乃至古典题材中,很多作曲家都频繁使用这个主题,但莫凡却是将这一主题尽量衍生变化。同时,山东民间音乐素材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如“包楞调”“绣荷包”等,但都不是直接运用,而是尽量有变化,听众才会感受其别样的韵味。
全剧除孔子(男低音)外,还有孔子妻(女高音)、孔子的弟子子路(男中音)、子贡(男高音)、颜回(男高音),两位女史官(女高音、女中音)作为讲述人,将全剧从头至尾贯穿下来。另外设置不具名弟子甲、乙、丙、丁以及三个村妇。作品的声部还是比较完整,独唱、重唱都有,但是没有合唱部分,《孔子》这部作品是莫凡为山东歌舞剧院量身打造的,角色声部的设置也是根据剧院现有演员队伍的力量而定。因为剧院没有合唱队,因而作品中没有合唱的部分。这样的考虑也是为这部作品今后能够有一个持续和长效的演出而做出的安排。
山东歌舞剧院近年来由于在创作和演出方面的不断地尝试和锻炼,与前两年相比,演员的整体水准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民族乐团在杨又青的指点和执棒下也比较好地完成了作品的演绎。而这部作品最重要的“角色”恐怕是莫凡,他集作曲、文本、导演三项重任于一身,更是全情投入,除了指导乐队、训练声乐、辅导表演,演出和剧务方面也都事无巨细地关心。很多演职员逢人便讲的莫凡老师亲自拖地板的故事,恐怕就很有代表性。那是在演出当天的下午,莫凡早早到了剧场,当发现舞台上有不少灰尘的时候,莫凡居然自己找来拖把将偌大的舞台擦得干干净净。莫凡说:“这没什么,因为山东歌舞剧院经费有限,演员的服装都是新做的,而演出当中有很多席地而坐、下跪的表演,舞台灰尘太多,会把新衣服弄脏的。”听着莫凡平静的叙述,内心深深被感动,其实莫凡并不是剧院的人,可是却把剧院当成是自己的家一样,付出自己的爱心和责任,莫凡的纯粹、真挚和细腻,才是他艺术生命常青的根本所在吧!
山东歌舞剧院举全院之力打造民族管弦乐音诗《孔子》,从题材选择和未来的艺术前景,可谓既准又稳。因为这样一部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和艺术水准的作品,经过不断的演出、打磨、修改、提高,最终成为山东歌舞剧院的保留剧目,甚至成为山东省乃至中国宣传传统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艺术作品,都会是一个可以展望的最终结果。相信《孔子》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