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在纽约有点像是西方古代宫廷所说的:“国王已死。国王万岁!”尽管许多存在已久的歌剧团体面临程度不等的财务困难,甚至到了解散关门的程度,但新兴小型的歌剧团体却是此起彼落,各以独特新奇的方式来呈现歌剧,力图打破歌剧“一本正经叫人难以亲近”的成见。
像是歌剧团体“现场歌剧”(On Site Opera),他们会专门选择一些特殊的地点,比如私人宅邸,整个表演专门根据场地的规格打造。去年,他们在上东城一所豪华的私人宅邸里演出《塞维利亚理发师》,不但形式不寻常(让观众跟着演员从院子转到屋子里),歌剧本身也是很少见,因为这不是罗西尼的版本,而是乔瓦尼·帕伊谢洛(Giovanni Paisiello)的版本,1782年首演,是至今仍流传的根据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原著三部曲写成的歌剧里最早的一部。
另一个歌剧团体“阁楼歌剧”(Loftopera)则擅长营造出派对气氛,他们的演出都是在年轻人聚居的布鲁克林区里不为人所熟知的空间里,并且允许观众一边看戏一边喝啤酒,中场休息放的音乐也是热门音乐,把看歌剧变成了一种当代娱乐。
这些演出因地制宜,多半都要在乐队和音乐段落上有所删减,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歌剧团体“心跳歌剧”(Hearbeat Opera)大胆,这个团体把多尼采第的《拉美摩尔的露契亚》缩减成90分钟,由五人组成的小乐队伴奏,在一个教堂的地下室演出。
歌剧的前半段大致维持了原来的样貌,包括第一场戏以昂里克、诺尔曼诺和莱蒙多的对话开端,然后是露契亚在“喷泉”与埃德加尔多私会,她被昂里克逼婚,主要的咏叹调及著名的六重唱都在。但从此后歌剧就被大幅度删节,露契亚的“发疯”场面后,紧接着是埃德加尔多殉情前的咏叹调“你已升天”(Tu che a Die spiegasti I’ali),而后直接结束演出。
删节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是演出人员的减少——所有合唱段落都不见了;但另一个理由则是要把焦点集中在露契亚身上,除了第一场戏因为有建立故事前因后果的必要性外,其他每个保留场景都是有露契亚的。
这个制作的音乐选择也反映在舞台调度上。导演把舞台切割成前后两部,前半部地上铺满木屑,以半透明布幕隔开的后半部,是个精神病院的病房。露契亚是观众第一个见到的角色,音乐还没开始,我们已经看到身着病号服的露契亚被绑在病房床上,到“疯狂咏叹调”结束她又躺回床上,连埃德加尔多最后的告白都是在她床前,这表示整个故事不是露契亚病中的回忆就是她的幻想。
演员的动作有些肥皂剧风格的夸张,像是昂里克边唱着要报仇边拿刀砍苹果。但也有很成功的处理,像是露契亚和埃德加尔多彼此宣示永不变心时,露契亚拿着一条长纱布把两人的眼睛蒙起来,就很有象征的意味。不过舞台动作里最大胆的一个,可能是把原来没有演出来过的露契亚杀夫的场面搬到台上,不过因为现场露契亚刺的是枕头,所以也可以解释成是她幻想中的行为。
整个故事是从露契亚的角度来说,这个角色在这版制作中自然是最重要的。饰演露契亚的杰米里·曼宁-怀特(Jamilyn Manning-White)的声音有些尖锐,但这也可能是地下室的回音造成的,但她高音犀利准确,花腔也有一定的水平,最关键的是她在戏剧上完全投入,塑造出一个时而清醒时而疯癫的露契亚形象,成功传达了这个浓缩版的重点。大卫·古兹曼(David Guzman)的埃德加尔多热情洋溢,马修·辛格(Matthew Singer)的昂里克狂暴吓人,高音优美的克里斯托弗·利雷(Christpher S.Lilley)兼演阿尔图罗和诺尔曼诺两个角色。
不过,在音乐方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丹尼尔·施罗斯伯格(Daniel Schlosberg)的编曲,他身兼钢琴和指挥,只用了五个人的乐队,借着钢琴、大提琴、竖笛、吉他和打击乐器,创造出相当丰富的音响,他更加入玩具钢琴、锯琴以及用弓拉吉他弦,创造出不寻常的声音,传达了露契亚内心疯狂的感觉。
小巧精致固然可人,堂皇传统也仍然有存在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大都会歌剧院的《唐帕斯夸莱》(Oon Pasquale)所证明的。奥托·申科(Otto Schenk)的制作非常传统——唐帕斯夸莱的宅邸有高高的天花板和盘旋而上的楼梯,诺丽娜蜗居的房间可以远眺意大利小镇,最后一幕的花园绿叶如荫。这固然不能给人意外的惊喜,但也足以让人叹服,大都会的舞台机械和工作人员,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场景完全转换。
也只有大都会能让舞台上的所有演员,不管老将还是新秀,都具备世界级的水平。饰演唐帕斯夸莱的安布罗吉奥·玛埃斯提(Ambrogio Maestri)是一位擅长意大利喜剧角色的一流男中音,声音雄浑,喜感十足。饰演欧内斯托的哈维尔·卡马雷纳(Javier Camarena)是这一两年崛起的美声新秀,声音甜美平滑,高音清亮,是大都会力捧的新星,甚至让他“安可”剧中的咏叹调。饰演诺丽娜的埃莉奥诺拉·布拉图(Eleonora Buratto)此次则是初次登台大都会,但是她丰润的音色、出色的台风、自然的戏剧力,显示未来大有可为。只有唱马拉斯泰斯达的阿列克谢·拉夫罗夫(A1exey Lavrov)低音不足,但看他频频摸鼻子,可能有点感冒,算是情有可原。
从4000人的大都会到200人的地下室,纽约的歌剧演出可谓是丰富多彩,我们既然无法预见它们未来的存亡,那就趁现在好好享受吧。
像是歌剧团体“现场歌剧”(On Site Opera),他们会专门选择一些特殊的地点,比如私人宅邸,整个表演专门根据场地的规格打造。去年,他们在上东城一所豪华的私人宅邸里演出《塞维利亚理发师》,不但形式不寻常(让观众跟着演员从院子转到屋子里),歌剧本身也是很少见,因为这不是罗西尼的版本,而是乔瓦尼·帕伊谢洛(Giovanni Paisiello)的版本,1782年首演,是至今仍流传的根据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原著三部曲写成的歌剧里最早的一部。
另一个歌剧团体“阁楼歌剧”(Loftopera)则擅长营造出派对气氛,他们的演出都是在年轻人聚居的布鲁克林区里不为人所熟知的空间里,并且允许观众一边看戏一边喝啤酒,中场休息放的音乐也是热门音乐,把看歌剧变成了一种当代娱乐。
这些演出因地制宜,多半都要在乐队和音乐段落上有所删减,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歌剧团体“心跳歌剧”(Hearbeat Opera)大胆,这个团体把多尼采第的《拉美摩尔的露契亚》缩减成90分钟,由五人组成的小乐队伴奏,在一个教堂的地下室演出。
歌剧的前半段大致维持了原来的样貌,包括第一场戏以昂里克、诺尔曼诺和莱蒙多的对话开端,然后是露契亚在“喷泉”与埃德加尔多私会,她被昂里克逼婚,主要的咏叹调及著名的六重唱都在。但从此后歌剧就被大幅度删节,露契亚的“发疯”场面后,紧接着是埃德加尔多殉情前的咏叹调“你已升天”(Tu che a Die spiegasti I’ali),而后直接结束演出。
删节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是演出人员的减少——所有合唱段落都不见了;但另一个理由则是要把焦点集中在露契亚身上,除了第一场戏因为有建立故事前因后果的必要性外,其他每个保留场景都是有露契亚的。
这个制作的音乐选择也反映在舞台调度上。导演把舞台切割成前后两部,前半部地上铺满木屑,以半透明布幕隔开的后半部,是个精神病院的病房。露契亚是观众第一个见到的角色,音乐还没开始,我们已经看到身着病号服的露契亚被绑在病房床上,到“疯狂咏叹调”结束她又躺回床上,连埃德加尔多最后的告白都是在她床前,这表示整个故事不是露契亚病中的回忆就是她的幻想。
演员的动作有些肥皂剧风格的夸张,像是昂里克边唱着要报仇边拿刀砍苹果。但也有很成功的处理,像是露契亚和埃德加尔多彼此宣示永不变心时,露契亚拿着一条长纱布把两人的眼睛蒙起来,就很有象征的意味。不过舞台动作里最大胆的一个,可能是把原来没有演出来过的露契亚杀夫的场面搬到台上,不过因为现场露契亚刺的是枕头,所以也可以解释成是她幻想中的行为。
整个故事是从露契亚的角度来说,这个角色在这版制作中自然是最重要的。饰演露契亚的杰米里·曼宁-怀特(Jamilyn Manning-White)的声音有些尖锐,但这也可能是地下室的回音造成的,但她高音犀利准确,花腔也有一定的水平,最关键的是她在戏剧上完全投入,塑造出一个时而清醒时而疯癫的露契亚形象,成功传达了这个浓缩版的重点。大卫·古兹曼(David Guzman)的埃德加尔多热情洋溢,马修·辛格(Matthew Singer)的昂里克狂暴吓人,高音优美的克里斯托弗·利雷(Christpher S.Lilley)兼演阿尔图罗和诺尔曼诺两个角色。
不过,在音乐方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丹尼尔·施罗斯伯格(Daniel Schlosberg)的编曲,他身兼钢琴和指挥,只用了五个人的乐队,借着钢琴、大提琴、竖笛、吉他和打击乐器,创造出相当丰富的音响,他更加入玩具钢琴、锯琴以及用弓拉吉他弦,创造出不寻常的声音,传达了露契亚内心疯狂的感觉。
小巧精致固然可人,堂皇传统也仍然有存在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大都会歌剧院的《唐帕斯夸莱》(Oon Pasquale)所证明的。奥托·申科(Otto Schenk)的制作非常传统——唐帕斯夸莱的宅邸有高高的天花板和盘旋而上的楼梯,诺丽娜蜗居的房间可以远眺意大利小镇,最后一幕的花园绿叶如荫。这固然不能给人意外的惊喜,但也足以让人叹服,大都会的舞台机械和工作人员,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场景完全转换。
也只有大都会能让舞台上的所有演员,不管老将还是新秀,都具备世界级的水平。饰演唐帕斯夸莱的安布罗吉奥·玛埃斯提(Ambrogio Maestri)是一位擅长意大利喜剧角色的一流男中音,声音雄浑,喜感十足。饰演欧内斯托的哈维尔·卡马雷纳(Javier Camarena)是这一两年崛起的美声新秀,声音甜美平滑,高音清亮,是大都会力捧的新星,甚至让他“安可”剧中的咏叹调。饰演诺丽娜的埃莉奥诺拉·布拉图(Eleonora Buratto)此次则是初次登台大都会,但是她丰润的音色、出色的台风、自然的戏剧力,显示未来大有可为。只有唱马拉斯泰斯达的阿列克谢·拉夫罗夫(A1exey Lavrov)低音不足,但看他频频摸鼻子,可能有点感冒,算是情有可原。
从4000人的大都会到200人的地下室,纽约的歌剧演出可谓是丰富多彩,我们既然无法预见它们未来的存亡,那就趁现在好好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