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ai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
  但每次都没找着。
  今天总算不坏,
  捞到了她的飘带。
  
  牵手阅读
  《海带》这首小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为海带找到了一个新奇的喻体——海的女儿的飘带,由于这个喻体本身又包含着诗歌之外的丰富的故事和情感内容,从而使这首只有四行的小诗,被赋予了开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其他文献
最近,有机会参加了一次青年骨干教师优课评比活动。授课的内容为苏教版七年级教材新课文《安恩和奶牛》。观摩了几位青年老师的课,从有效阅读教学的角度审视,笔者还是遗憾地看到一些看似热闹实则无用的“伪现象”的身影。    一.隔靴搔痒——伪提问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从学科论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提问基于对教材的正确、深刻解读。就语文教学来说,提问的设计与理答应是为了语文的学习,特别
“猛烈”“激烈”“热烈”是三兄妹。“猛烈”是大哥,长得魁梧又健壮;“激烈”是二哥,身体结实、动作敏捷;小妹是“热烈”,长得很漂亮,对人也很热情。  星期天早上,妈妈对他们说:“今天下午,爸爸的老战友张伯伯到咱家串门,你们谁去迎接?”  “张伯伯来了,当然是由我去迎接了。”“猛烈”抢先说。  “不对,应该由我去迎接张伯伯。”“激烈”不满地说。  妹妹“热烈”一听,急忙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应该由我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