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手机依赖的男孩
小丁,男,13岁,七年级,因为严重的手机依赖被母亲带至咨询室,他本人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小丁的父母靠打零工为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他还有两个姐姐,都已工作。小丁出生一年后被送回老家由奶奶抚养,直到六岁半时才被接回父母身边。
小丁头脑聪明,学习不太费工夫,成绩不错。他从六年级开始手机依赖严重,会因为玩不到手机而茶饭不思、坐卧难安,会和母亲抢夺手机,甚至踢打母亲。小丁双手大拇指因为玩不到手机而用力掐和咬导致感染变形;他的眼睛隔一会儿就频繁眨动,这是长时间看手机屏幕导致眼睛自我保护的反应。小丁对手机的依赖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母子二人都希望通过心理咨询使这个问题得到改善。
二、手机依赖的背后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女士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是这个人的行为,冰面下看不到的部分才是这个人真正的自我,是他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依此理论,我们来看看小丁的“冰山”。
行为:在家休息时严重依赖手机,一直玩“吃鸡”游戏,如果母亲阻止,就吼叫、踢打母亲;玩不到手机时魂不守舍,不知道要干什么。应对姿态:讨好母亲、姐姐和父亲,觉得只要自己听话、认真学习,他们就会喜欢自己;同时也指责父亲不公平,为什么姐姐能尽情玩手机,自己却不能。感受:对手机游戏“着迷”,玩手机游戏时兴奋、快乐,玩不到手机时愤怒、悲伤。小丁对自己的“着迷”有些羞愧,对自己的“兴奋、快乐”有理解也有喜悦,对自己的“愤怒、悲伤”有理解和羞愧。观点:我不够好、不够优秀,我要听父母的话,他们才会喜欢我。期待:努力学习,将来找个“体面”的工作,改变生活现状,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与赞赏。渴望:被父母喜爱,被老师和同学接纳、认可。自我价值:寻找真实一致的自我,寻找自己的生命活力,通畅地和他人联结。
小丁是个渴望得到关注与赞赏的孩子,他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赞赏,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寂寞之中,手机陪伴了他,他在手机游戏中获得了想要的陪伴、关注与欣赏。
根据上述分析,咨询师与小丁共同制定咨询目标:双休日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寻找满足自我需求的替代途径,改善与父母的关系,逐步达到表里一致并实现高自我价值。
三、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第1 ~ 3次咨询),主要是收集资料,了解成长史、背景资料、求助动机,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在谈到自己的成长史时,小丁对母亲有了更深的理解:母亲选择把他一个人接进城里上学,把两个姐姐留在老家,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小丁留下了复杂的泪水,其中有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也有对姐姐们的愧疚和自责。
第二阶段(第4 ~ 8次咨询)主要聚焦在“手机依赖”上,帮助小丁意识自己这一行为背后的感受、获得与期待,与小丁共同面对症状反复,促进他更加表里一致,找到合理的应对现实压力的方式。
咨询师与小丁详细讨论了在手机游戏中的获得,小丁感到手机帮自己度过了寂寞的时间,在手机游戏中,他感觉自己被认可、被需要、被尊重。咨询师与小丁讨论可不可以用更现实的方式获取这些需要,小丁发现自己有很多特长:语文和数学成绩很好,曾经两次获得省级作文奖,擅长跑跳,是校足球队成员。如果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这些擅长的方面,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光,而且也会有被需要、被认可、被接纳的满足。不同于手机游戏中的获得,这些现实中的获得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更有助于实现自我。
在这一阶段,小丁的症状有反复。在第5次咨询前,小丁发现自己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能控制用手机的时间。他不好意思面对咨询师,没来咨询室,他的母亲代替他来咨询。咨询师请小丁的母亲转告他:咨询师看到了他努力转变的决心与愿望,理解他的感受与心情,咨询师有信心和他一起面对困难。第6次咨询,小丁如约回到咨询室。
第三階段(第9 ~ 10次咨询),回顾与总结全部过程,对小丁进行赋能,最后告别与祝福。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与小丁共同回顾了咨询过程,分享各自的感受。小丁认为自己之所以依赖手机,是因为在手机中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如陪伴、关注和欣赏,经过咨询,他发现可以通过其他现实途径获取这些。他对自我的探索更加深刻,更努力地发展自我意识;对家庭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努力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四、咨询反思
在手机依赖的背后,不同的来访者有不尽相同的故事和渴望。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将“紧盯住手机的目光”移开,让视野更广阔和开放,让来访者对自我的掌控更加积极主动。咨询不会一蹴而就,会有反复或者倒退,咨询师要充分接纳和陪伴来访者。对于来访者来说,经过反复的坚持和进步会更加牢固、有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陈薇)
小丁,男,13岁,七年级,因为严重的手机依赖被母亲带至咨询室,他本人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小丁的父母靠打零工为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他还有两个姐姐,都已工作。小丁出生一年后被送回老家由奶奶抚养,直到六岁半时才被接回父母身边。
小丁头脑聪明,学习不太费工夫,成绩不错。他从六年级开始手机依赖严重,会因为玩不到手机而茶饭不思、坐卧难安,会和母亲抢夺手机,甚至踢打母亲。小丁双手大拇指因为玩不到手机而用力掐和咬导致感染变形;他的眼睛隔一会儿就频繁眨动,这是长时间看手机屏幕导致眼睛自我保护的反应。小丁对手机的依赖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母子二人都希望通过心理咨询使这个问题得到改善。
二、手机依赖的背后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女士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是这个人的行为,冰面下看不到的部分才是这个人真正的自我,是他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依此理论,我们来看看小丁的“冰山”。
行为:在家休息时严重依赖手机,一直玩“吃鸡”游戏,如果母亲阻止,就吼叫、踢打母亲;玩不到手机时魂不守舍,不知道要干什么。应对姿态:讨好母亲、姐姐和父亲,觉得只要自己听话、认真学习,他们就会喜欢自己;同时也指责父亲不公平,为什么姐姐能尽情玩手机,自己却不能。感受:对手机游戏“着迷”,玩手机游戏时兴奋、快乐,玩不到手机时愤怒、悲伤。小丁对自己的“着迷”有些羞愧,对自己的“兴奋、快乐”有理解也有喜悦,对自己的“愤怒、悲伤”有理解和羞愧。观点:我不够好、不够优秀,我要听父母的话,他们才会喜欢我。期待:努力学习,将来找个“体面”的工作,改变生活现状,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与赞赏。渴望:被父母喜爱,被老师和同学接纳、认可。自我价值:寻找真实一致的自我,寻找自己的生命活力,通畅地和他人联结。
小丁是个渴望得到关注与赞赏的孩子,他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赞赏,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寂寞之中,手机陪伴了他,他在手机游戏中获得了想要的陪伴、关注与欣赏。
根据上述分析,咨询师与小丁共同制定咨询目标:双休日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寻找满足自我需求的替代途径,改善与父母的关系,逐步达到表里一致并实现高自我价值。
三、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第1 ~ 3次咨询),主要是收集资料,了解成长史、背景资料、求助动机,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在谈到自己的成长史时,小丁对母亲有了更深的理解:母亲选择把他一个人接进城里上学,把两个姐姐留在老家,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小丁留下了复杂的泪水,其中有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也有对姐姐们的愧疚和自责。
第二阶段(第4 ~ 8次咨询)主要聚焦在“手机依赖”上,帮助小丁意识自己这一行为背后的感受、获得与期待,与小丁共同面对症状反复,促进他更加表里一致,找到合理的应对现实压力的方式。
咨询师与小丁详细讨论了在手机游戏中的获得,小丁感到手机帮自己度过了寂寞的时间,在手机游戏中,他感觉自己被认可、被需要、被尊重。咨询师与小丁讨论可不可以用更现实的方式获取这些需要,小丁发现自己有很多特长:语文和数学成绩很好,曾经两次获得省级作文奖,擅长跑跳,是校足球队成员。如果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这些擅长的方面,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光,而且也会有被需要、被认可、被接纳的满足。不同于手机游戏中的获得,这些现实中的获得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更有助于实现自我。
在这一阶段,小丁的症状有反复。在第5次咨询前,小丁发现自己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能控制用手机的时间。他不好意思面对咨询师,没来咨询室,他的母亲代替他来咨询。咨询师请小丁的母亲转告他:咨询师看到了他努力转变的决心与愿望,理解他的感受与心情,咨询师有信心和他一起面对困难。第6次咨询,小丁如约回到咨询室。
第三階段(第9 ~ 10次咨询),回顾与总结全部过程,对小丁进行赋能,最后告别与祝福。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与小丁共同回顾了咨询过程,分享各自的感受。小丁认为自己之所以依赖手机,是因为在手机中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如陪伴、关注和欣赏,经过咨询,他发现可以通过其他现实途径获取这些。他对自我的探索更加深刻,更努力地发展自我意识;对家庭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努力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四、咨询反思
在手机依赖的背后,不同的来访者有不尽相同的故事和渴望。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将“紧盯住手机的目光”移开,让视野更广阔和开放,让来访者对自我的掌控更加积极主动。咨询不会一蹴而就,会有反复或者倒退,咨询师要充分接纳和陪伴来访者。对于来访者来说,经过反复的坚持和进步会更加牢固、有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