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整体原创能力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创作者的个人天才,更多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产机制来支撑创意生产
2017年7月,风格独特的动画电影《大护法》上映后,迅速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热潮,人们又想起《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在前两年引起的舆论关注和票房成功。
另一厢,光线传媒和爱奇艺联合宣布国内首部动画网络大电影《星游记》定档8月11日。看起来,国产动画电影无人问津、人人唱衰的黑夜已经过去。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高薇华认為,可喜的是,近年来已经涌现了一批专注动画电影原创研发的独立团队,比如《大圣归来》背后的十月文化、《小门神》背后的追光动画、《姜子牙》背后的中传合道等;而另一方面,优秀的动画电影工作室,已经可以获得彩条屋影业这类市场发行经验丰富、专注动画电影市场的团队支持。
“未来,如果行业中出现真正建立起合理原创创作机制的研发团队,在创作的源头上必然带动整个行业的良性生态。”高薇华说。
中国潮流文化社区bilibili(即B站)董事长陈睿认为,中国动画已经到了“万事俱备,只等大师”的阶段。陈睿说:“有市场的容量,技术上的基础建设也够了,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在等待那几个‘大师’的到来。”
呼唤“大师”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日本,动画行业都有一批影响深远的“大师级人物”,比如沃特·迪士尼、宫崎骏、蒂姆·波顿、手冢治虫。
而谈起中国动画大师,人们掰起手指数的仍然万籁鸣、特伟、马克宣这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先生们,还没有看到产业化背景下新一代大师的出现。
在国产动画电影的“频频喜报”中,令人尴尬的是,2016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多达49部,但票房过亿元的仅有3部,有半数以上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惨淡,均未超过1000万元。
“着急呀,恨不得抢银行的那种心态,急于成功,急于挣钱。”某动画公司董事长对本刊记者感叹。
呼唤大师并非迷信于某个人能够“拯救”一个产业,而是呼唤具有风格标识和民族意识的领军人物。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指出:“大师和普通动画家的区别在于,他的作品做得既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又有精神力量,体现他对生活更深入的洞察。”
过去二十年时间,由于整体环境较为糟糕,投身动画的人才梯队出现了断层。而从近年来开始,无论是公众还是资本,都对国产动画投以了足够的关注,动画行业地位得到整体提升。
一位网友评论说:“十年前,如果有人说自己是做动画的,恐怕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今天若是再说这句话,那么也许一大群人就会过来大喊‘画手大神’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动画行业正处在培育大师的阶段,高薇华认为,随着产业和人才梯队建设渐渐走向良性循环,“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动画新一批的动画大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成长起来”。
创作机制仍未成熟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全年共立项182部动画电影,而2014年和2015年,动画电影立项均为140部左右。
这给了年轻创作者大量的实践机会,然而,光线传媒彩条屋影业CEO易巧发现,“拿到了钱都开始做原创,但很多制作公司根本没有原创能力,接下来两三年,可能会因为没有产出陆续破产,甚至倒闭。”
产业整体原创能力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创作者的个人天才,更多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产机制来支撑创意生产。
2016年下半年,《大鱼海棠》导演梁旋和张春前往美国洛杉矶,仔细考察了迪士尼公司的生产机制,他们发现,迪士尼作品的前期研发时间非常长,至少需要18个月的时间,甚至2~3年时间也是有的。
此外,迪士尼还从皮克斯工作室吸纳了“故事智囊团”机制。“故事智囊团”由40位不同年龄的导演、编剧、艺术家组成,在每次创作关键节点为创作团队把脉,在多次内部试映会中提供建议,但决策权仍然交给导演。
梁旋、张春认为,现阶段的中国动画电影有必要“引入迪士尼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协作机制,发掘和培养更多本土创作者”。
有分析者认为,中国动画产业亟需迪士尼这类能够整合全产业链的平台型公司。
《大护法》的导演不思凡则对本刊表达了不同看法:“国人要有一种思维上的突破,先花更多时间来发现自己的独立原创力量。我倒是希望中国动画的独立个体先站起来,然后再谈全产业链的工业化规模生产。”
在不思凡看来,起步阶段的国产动画产业应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先出现一批具有独立原创能力的工作室,率先探索合理的生产创作机制,然后借助已经积累的资金和技术链基础,让创作人才和庞大的市场体系进行良好交融。
需要好的制片人
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在卓越的创作者背后,往往还有一位优秀的动画制片人。
在高薇华看来,易巧就是如今动画制片人中的一位代表,“他既有市场运营经验,又热爱动画”。在《大鱼海棠》和《大护法》两部电影里,他承担的都是总制片人的角色,目前还尝试发行《大护法》这样的“鬼才之作”。
近年来,中国真人电影已经开始注意到制片管理的重要,有很多业内人士开始呼唤引入“制片人中心制”。由于动画电影行业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动画公司虽意识到了制片管理的重要性,但具备丰富经验的动画制片人还是缺乏。
中国动漫集团节目制作中心中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丰认为,“目前国内动画公司,尤其是初起阶段的三维动画公司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项目导演负责制’”,即公司管理层希望由动画导演同时对作品创作、生产的过程全面负责,同时承担质量与周期的责任。
这种误区在项目进行中导致的问题是,当导演同时考虑质量与进度,往往分身乏术,造成项目管理的混乱,比如预算支出出现问题、人员设备调度无序……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项目本身的成败。
陈丰分析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其一,导演在作品创作上占据的主导地位,让决策者过度依赖导演;第二,决策者对于动画行业专业知识的匮乏,引发了对中国真人电影、电视剧模式的盲目效仿。
“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不同的是,从研发到制作成片周期非常长,在制作阶段要长期统筹几百人的团队,包括团队内部的管理,与其他外部合作团队的配合,让大家都在良好的创作气氛中实践探索,这个过程是很考验人的。”高薇华说。
陈丰认为,单个动画电影项目中,导演和制片实际是互相制约平衡的关系,项目既非“导演负责制”、也非“制片负责制”,而是由动画公司中负责统筹的“总制片人”来负责。“总制片人”应该是公司所有重点项目真正的决策者,会依托作品本身来选择适合的导演和制片管理。
“这种机制是迈向工业化、流程化的巨大进步。”陈丰说,如今已经有动画公司迈向了这个阶段。
至于未来动画制片人的人才来源问题,在高薇华看来,真人电影制片人未必能驾驭好动画电影的制片运营。
高薇华提到,作为吉卜力工作室的“幕后英雄”,日本动画制片人铃木敏夫与动画大师宫崎峻、高畑勋都是多年合作,制片人和动画导演是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工。虽然动画制片人未必一定要动画专业出身,但除了具备制片管理知识和经验外,最重要的是“要懂动画制作流程、懂动画创作者”。
2017年7月,风格独特的动画电影《大护法》上映后,迅速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热潮,人们又想起《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在前两年引起的舆论关注和票房成功。
另一厢,光线传媒和爱奇艺联合宣布国内首部动画网络大电影《星游记》定档8月11日。看起来,国产动画电影无人问津、人人唱衰的黑夜已经过去。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高薇华认為,可喜的是,近年来已经涌现了一批专注动画电影原创研发的独立团队,比如《大圣归来》背后的十月文化、《小门神》背后的追光动画、《姜子牙》背后的中传合道等;而另一方面,优秀的动画电影工作室,已经可以获得彩条屋影业这类市场发行经验丰富、专注动画电影市场的团队支持。
“未来,如果行业中出现真正建立起合理原创创作机制的研发团队,在创作的源头上必然带动整个行业的良性生态。”高薇华说。
中国潮流文化社区bilibili(即B站)董事长陈睿认为,中国动画已经到了“万事俱备,只等大师”的阶段。陈睿说:“有市场的容量,技术上的基础建设也够了,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在等待那几个‘大师’的到来。”
呼唤“大师”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日本,动画行业都有一批影响深远的“大师级人物”,比如沃特·迪士尼、宫崎骏、蒂姆·波顿、手冢治虫。
而谈起中国动画大师,人们掰起手指数的仍然万籁鸣、特伟、马克宣这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先生们,还没有看到产业化背景下新一代大师的出现。
在国产动画电影的“频频喜报”中,令人尴尬的是,2016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多达49部,但票房过亿元的仅有3部,有半数以上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惨淡,均未超过1000万元。
“着急呀,恨不得抢银行的那种心态,急于成功,急于挣钱。”某动画公司董事长对本刊记者感叹。
呼唤大师并非迷信于某个人能够“拯救”一个产业,而是呼唤具有风格标识和民族意识的领军人物。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指出:“大师和普通动画家的区别在于,他的作品做得既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又有精神力量,体现他对生活更深入的洞察。”
过去二十年时间,由于整体环境较为糟糕,投身动画的人才梯队出现了断层。而从近年来开始,无论是公众还是资本,都对国产动画投以了足够的关注,动画行业地位得到整体提升。
一位网友评论说:“十年前,如果有人说自己是做动画的,恐怕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今天若是再说这句话,那么也许一大群人就会过来大喊‘画手大神’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动画行业正处在培育大师的阶段,高薇华认为,随着产业和人才梯队建设渐渐走向良性循环,“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动画新一批的动画大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成长起来”。
创作机制仍未成熟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全年共立项182部动画电影,而2014年和2015年,动画电影立项均为140部左右。
这给了年轻创作者大量的实践机会,然而,光线传媒彩条屋影业CEO易巧发现,“拿到了钱都开始做原创,但很多制作公司根本没有原创能力,接下来两三年,可能会因为没有产出陆续破产,甚至倒闭。”
产业整体原创能力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创作者的个人天才,更多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产机制来支撑创意生产。
2016年下半年,《大鱼海棠》导演梁旋和张春前往美国洛杉矶,仔细考察了迪士尼公司的生产机制,他们发现,迪士尼作品的前期研发时间非常长,至少需要18个月的时间,甚至2~3年时间也是有的。
此外,迪士尼还从皮克斯工作室吸纳了“故事智囊团”机制。“故事智囊团”由40位不同年龄的导演、编剧、艺术家组成,在每次创作关键节点为创作团队把脉,在多次内部试映会中提供建议,但决策权仍然交给导演。
梁旋、张春认为,现阶段的中国动画电影有必要“引入迪士尼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协作机制,发掘和培养更多本土创作者”。
有分析者认为,中国动画产业亟需迪士尼这类能够整合全产业链的平台型公司。
《大护法》的导演不思凡则对本刊表达了不同看法:“国人要有一种思维上的突破,先花更多时间来发现自己的独立原创力量。我倒是希望中国动画的独立个体先站起来,然后再谈全产业链的工业化规模生产。”
在不思凡看来,起步阶段的国产动画产业应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先出现一批具有独立原创能力的工作室,率先探索合理的生产创作机制,然后借助已经积累的资金和技术链基础,让创作人才和庞大的市场体系进行良好交融。
需要好的制片人
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在卓越的创作者背后,往往还有一位优秀的动画制片人。
在高薇华看来,易巧就是如今动画制片人中的一位代表,“他既有市场运营经验,又热爱动画”。在《大鱼海棠》和《大护法》两部电影里,他承担的都是总制片人的角色,目前还尝试发行《大护法》这样的“鬼才之作”。
近年来,中国真人电影已经开始注意到制片管理的重要,有很多业内人士开始呼唤引入“制片人中心制”。由于动画电影行业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动画公司虽意识到了制片管理的重要性,但具备丰富经验的动画制片人还是缺乏。
中国动漫集团节目制作中心中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丰认为,“目前国内动画公司,尤其是初起阶段的三维动画公司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项目导演负责制’”,即公司管理层希望由动画导演同时对作品创作、生产的过程全面负责,同时承担质量与周期的责任。
这种误区在项目进行中导致的问题是,当导演同时考虑质量与进度,往往分身乏术,造成项目管理的混乱,比如预算支出出现问题、人员设备调度无序……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项目本身的成败。
陈丰分析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其一,导演在作品创作上占据的主导地位,让决策者过度依赖导演;第二,决策者对于动画行业专业知识的匮乏,引发了对中国真人电影、电视剧模式的盲目效仿。
“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不同的是,从研发到制作成片周期非常长,在制作阶段要长期统筹几百人的团队,包括团队内部的管理,与其他外部合作团队的配合,让大家都在良好的创作气氛中实践探索,这个过程是很考验人的。”高薇华说。
陈丰认为,单个动画电影项目中,导演和制片实际是互相制约平衡的关系,项目既非“导演负责制”、也非“制片负责制”,而是由动画公司中负责统筹的“总制片人”来负责。“总制片人”应该是公司所有重点项目真正的决策者,会依托作品本身来选择适合的导演和制片管理。
“这种机制是迈向工业化、流程化的巨大进步。”陈丰说,如今已经有动画公司迈向了这个阶段。
至于未来动画制片人的人才来源问题,在高薇华看来,真人电影制片人未必能驾驭好动画电影的制片运营。
高薇华提到,作为吉卜力工作室的“幕后英雄”,日本动画制片人铃木敏夫与动画大师宫崎峻、高畑勋都是多年合作,制片人和动画导演是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工。虽然动画制片人未必一定要动画专业出身,但除了具备制片管理知识和经验外,最重要的是“要懂动画制作流程、懂动画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