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运用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3839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变知识灌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问题统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在巩固迁移和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再生问题,即把问题当作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重心由注重知识灌输向知识探究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个性差异,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物质的密度”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鉴别铜块和铝块?涂上白漆的铜块和铝块?水和酒精?盐水和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自然地引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物质的密度。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当学生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想和猜想等,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物质的密度”时,学生借助已有学习经验可以知道:通过颜色能鉴别铜块和铝块,通过气味能鉴别水和酒精,但却不知道鉴别水和盐水、鉴别分别涂上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办法。于是,笔者首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猜想,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鉴别方法。当有学生提出:“因为铜的质量比铝的大,所以可以用质量比较法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这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经过认真思考,学生发现:物体质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于是,笔者继续提出假设:“①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小的质量就小,体积大的质量就大;②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不相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两个假设。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对问题的认识、思考,相互启发,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并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跟其他小组交换意见。经过实验操作,小组汇报并交流成果,最后得出结论:“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用密度来表示这种特性。”从而进一步得出密度的定义、密度的公式等。
  三、迁移应用,再生问题
  讲授完一个新知识点之后,教师还能进行发散、深化、扩展和迁移学生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研究教材、大纲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两个迁移点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发现更深的知识结构、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如在教学“物质的密度”时,在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出两个扩展性问题:“①如何用密度等相关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不是纯铅制成?还是用铅和铁制成?合金球的密度在哪个范围之间?②有一卷很长的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给你一架天平、一把直尺、一把剪刀,请设计出确定这卷铜丝长度的方法。”问题提出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纷纷开动脑筋,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多种测量方法。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良性循环,必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艺术家往往心思单纯,在某些别有用心之徒的精心设计下,掉入陷阱也不自知,等意识到受骗或被侵权的时候,也往往忍气吞声,并不会报案或诉诸法律,一方面怕丢面子,一方面怕麻烦,这无异于是纵容了侵权行为,导致更多人遭受损失。比如前几年曝光的假田歌通过电话低价购买艺术家画作,某艺术家就选择了沉默。  而近期,一些艺术家终于拿起了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令人欣慰。比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艺术家王军、刁伟、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