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课标》的指导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求老师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实感情,而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非理性地写作,而是建立在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一定高度上的基础之上的写作活动。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探索。
一、 作文命題要贴近生活,要指向学生的心灵
能否让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能否让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除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人生等因素外,较为关键之处就是作文命题是否贴近生活,能否指向学生的心灵。作文命题只有体现了学生的年龄、心理、情感等特征,学生才能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述。2006年、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命题就很好地指向了学生的心灵,能让学生对来自于生活的命题作出独特的思考和判断,体现了“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精神。比如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首先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北京的学生对北京的地理、人文较为熟悉,对北京肯定有特殊的感情,这样的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能从北京的某一点出发,写出它最具内蕴的特色,显示其代表北京的特征以及对“新北京符号”的企盼。其次,这样的命题便于学生表达独特的感受,故宫、四合院等特质文化符号,京剧、杂技等精神文化符号,对北京人来说,应该是你知我知大家知的,但如何表达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就要看学生自己对北京的感受是否独特了。再次,这样的命题更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积累感受,能激发人们去了解北京、热爱北京,在怀念北京旧符号的同时,不断地建设北京,不断地创造新符号。再如2007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或《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也贴近学生的生活,能鼓励学生写出独特的感受或让学生描述学习语文时的难忘印象,可以写学习语文的快乐,语文对心灵的净化作用,可以让学生抒发学习语文时记忆深处的各种感慨,可以诉说苦衷。平时学习语文认真的、对语文有过思考的、读书多的考生,心中感慨自然多,定能写出真实的感受,并能写出极具个性的好文章。总之,作文命题只有贴近生活,指向了学生的心灵,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 教师积极指导,让学生的写作扎根于生活的真善美的泥土中
《课标》中明确指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我们主张学生作文倾吐真情,张扬个性,但反对言论完全自由化。学生的个性写作是以“为做人而作文”为前提的,不仅涉及到写作态度问题,也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代名师于漪曾说过:“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个性化写作要求学生倾吐健康的感情,必须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体验,要真诚的对待写作,反映生活要真实,不能不着边际,不能向壁虚造,写作要有良知和道德观念,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是个人情绪的宣泄,要能让感受到生活的美,能陶冶人的情操。能以负责的态度进行写作,有待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托于教师对学生的判别能力的提高,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时期,但其判别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高,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文本培养学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明辨是与非、诚实与虚伪、正直与奸佞、高尚与卑鄙,让学生克服感情用事的毛病,能理智地看待事物、让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知恩图报、关爱他人、富有责任感,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等良好品质,让学生有超越世俗需求、生存需求的欲望,让学生有趋向自然、了解自然、渴求从无知走向明慧境界的人生追求。据报载,某中学作文考试题目是《二十年后的我》,在200人中除少数学生选择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市长、县长、经理等,其目的是拥有一切,享受一切,这样的作文是说真话了,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存在了,学生的人格被扭曲了,完全违背了“为做人而作文”的精神了。总之,学生个性化写作是其生长的土壤的,个性化写作只有扎根于真善美的泥土上,张扬的个性才独具魅力。
作文命题是让学生倾吐真情及广阔的生活空间,而对学生写作态度、人生态度的培养又是个性化写作的本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我们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努力探索,完成对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培养。
(东光县第一中学)
一、 作文命題要贴近生活,要指向学生的心灵
能否让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能否让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除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人生等因素外,较为关键之处就是作文命题是否贴近生活,能否指向学生的心灵。作文命题只有体现了学生的年龄、心理、情感等特征,学生才能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述。2006年、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命题就很好地指向了学生的心灵,能让学生对来自于生活的命题作出独特的思考和判断,体现了“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精神。比如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首先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北京的学生对北京的地理、人文较为熟悉,对北京肯定有特殊的感情,这样的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能从北京的某一点出发,写出它最具内蕴的特色,显示其代表北京的特征以及对“新北京符号”的企盼。其次,这样的命题便于学生表达独特的感受,故宫、四合院等特质文化符号,京剧、杂技等精神文化符号,对北京人来说,应该是你知我知大家知的,但如何表达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就要看学生自己对北京的感受是否独特了。再次,这样的命题更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积累感受,能激发人们去了解北京、热爱北京,在怀念北京旧符号的同时,不断地建设北京,不断地创造新符号。再如2007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或《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也贴近学生的生活,能鼓励学生写出独特的感受或让学生描述学习语文时的难忘印象,可以写学习语文的快乐,语文对心灵的净化作用,可以让学生抒发学习语文时记忆深处的各种感慨,可以诉说苦衷。平时学习语文认真的、对语文有过思考的、读书多的考生,心中感慨自然多,定能写出真实的感受,并能写出极具个性的好文章。总之,作文命题只有贴近生活,指向了学生的心灵,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 教师积极指导,让学生的写作扎根于生活的真善美的泥土中
《课标》中明确指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我们主张学生作文倾吐真情,张扬个性,但反对言论完全自由化。学生的个性写作是以“为做人而作文”为前提的,不仅涉及到写作态度问题,也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代名师于漪曾说过:“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个性化写作要求学生倾吐健康的感情,必须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体验,要真诚的对待写作,反映生活要真实,不能不着边际,不能向壁虚造,写作要有良知和道德观念,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是个人情绪的宣泄,要能让感受到生活的美,能陶冶人的情操。能以负责的态度进行写作,有待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托于教师对学生的判别能力的提高,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时期,但其判别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高,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文本培养学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明辨是与非、诚实与虚伪、正直与奸佞、高尚与卑鄙,让学生克服感情用事的毛病,能理智地看待事物、让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知恩图报、关爱他人、富有责任感,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等良好品质,让学生有超越世俗需求、生存需求的欲望,让学生有趋向自然、了解自然、渴求从无知走向明慧境界的人生追求。据报载,某中学作文考试题目是《二十年后的我》,在200人中除少数学生选择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市长、县长、经理等,其目的是拥有一切,享受一切,这样的作文是说真话了,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存在了,学生的人格被扭曲了,完全违背了“为做人而作文”的精神了。总之,学生个性化写作是其生长的土壤的,个性化写作只有扎根于真善美的泥土上,张扬的个性才独具魅力。
作文命题是让学生倾吐真情及广阔的生活空间,而对学生写作态度、人生态度的培养又是个性化写作的本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我们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努力探索,完成对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培养。
(东光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