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发应从宽窄并举,就近生发,求新求变,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与长短并存五个方面入手,教学计划开发是专业开发的核心,课程开发则是专业开发的保证。
关键词:高职;专业开发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对高职专业开发进行探讨和研究,是高职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院成立了《关于高职电子电气类专业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本文拟结合我院课题组的研究实践,谈谈对专业开发的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专业开发要宽窄并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针对性,毕业生能较快适应岗位。从这种意义上说,高职似乎只适合窄口径专业。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是按照“使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的能力”的要求设计实践和理论教学内容的,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很强,比较适合于窄口径专业开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原有的技术岗位不断分化复合,智力成分与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人们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多次岗位变换或职业迁移。高职学历教育应当而且必须为这些变换或迁移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宽口径专业覆盖的职业范围较广,如电气自动化专业,其职业方向可以是工作现场的电气运行、电气检测维护、技术服务,也可以是生产监督、质量保证、电气销售等。如果基础扎实,还可以向数控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方面扩展。总之,宽口径专业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多变性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开发宽口径专业。显然,适应性与针对性是矛盾的,仅顾及适应性会大大削弱高职教育特色,培养不出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宽口径专业,比较成功地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不以具体的岗位而以职业岗位群作为构建专业的基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求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覆盖整个岗位群,专业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几个主要岗位的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针对性。二是根据社会需求设立几个专门化方向。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以设置电子工艺、电子检测、电子设备维护与修理、电子设备管理、SMT工艺、电子产品营销等专门化方向。我院在实际的专业开发中采用了第二种做法,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窄口径专业针对性强,但适应性较差,为增强适应性,应拓宽基础,多设接口。所谓多设接口,就是在考虑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相关专业的接口知识。社会职业与职业岗位复杂多变,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愈快,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愈烈。因此,宽窄并举是高职专业开发的一个基本原则,而适应性与针对性则是包容在这个原则中的一个矛盾统一体,充分注重适应性,才能使高职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考虑针对性,才能办出高职特色。
专业开发要就近生发高职专业开发既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合理设置专业,又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充分节约教育成本,挖掘教育资源,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谓专业的就近生发,即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相近的新专业。如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发电子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硬件与外设、汽车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营销等专业。这样,既可以减少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又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师资,从而降低办学成本。
专业开发要求新求变高职教育要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在专业开发上必须求新求变。求新,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发现新的职业与岗位,并开发出有前景的新专业,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教育家的职业眼光,更要时刻跟踪市场。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是搞好专业开发的前提,只有深入社会特别是企业,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就业环境、行业范围的企业类型、一般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量及生产状况、企业对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等,才能为专业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开发的调研一般应有来自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调研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也可以是新技术应用部门和教育部门。求变,就是专业内涵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冠以不同的专业名称,专业内涵也可以不同,即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可以不同。
专业开发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专业开发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行业或地方的需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不能搞遍地开花。重点专业是学校的支柱与窗口,可保证教学的稳定性并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首先,在确定重点专业时,要求有比较稳定的生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热门专业不一定是重点专业,短线专业更不能作为重点专业。其次,要客观地分析学校的特点、优势、现实的专业条件及可能的投入,实事求是地确定几个重点专业,切忌贪大求多。高职教育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设置专业应有企业背景,重点专业更要依靠企业来办。高职院校主要为行业或地方经济培养人才,行业或地方所需的主体专业一般应成为学校的重点专业。高职院校应努力开辟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这是办好高职、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校企联办,依靠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技术指导力量、现场工作氛围,既可以解决学校办学资金短缺、实训条件不足等困难,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在实际职业环境中锻炼的机会,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互相了解、双向选择的机会,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技术力量进行产品开发与优化。如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专业与深圳市毅俊公司联合办学,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株洲汽车齿轮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效果甚佳。
专业开发要长短并存长短并存,即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并存。长线专业可保证教学的稳定性,确保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必须使具有一定知名度、师资力量较强、生源和人才需求形势较好的专业保持相对稳定。对于短线专业,则必须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决定哪些专业可以招生或多招生,哪些专业应缓招或少招生,这样可以减少盲目性,增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学校发展。
教学计划开发是专业开发的核心教学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文件,教学计划开发是专业开发的核心。高职教育在构建教学计划时,要把握好技术技能、理论与关键能力、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要做到目标明确,导向性强,要求具体,便于操作。在教学计划开发的过程中,我院的做法是:职业入手,能力主线,“两段三块”(即公共课教学与专门课教学两段,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块),课内课外,加强素质,注重创新,整体优化,适时调整。开发教学计划的步骤是:行业或企业调研→专业负责人撰写初稿→有关教研室教师讨论修改→修改稿1→系部专业委员会讨论修改→修改稿2→教师再讨论修改→专家审定(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和教师)→院学术委员会核准→定稿。
课程开发是专业开发的保证课程开发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是专业开发的保证。应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大胆进行课程开发,重建课程框架。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是开发高职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院开设了两类课程:一是综合能力素质课程,包括人文教育与普通文化基础课程;二是职业能力素质课程,包括职业岗位规范的技术技能与实训所必需的专业理论课程及新技术、新知识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我院打破了过去学科教育中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模式,建立了“两段三块”教学模式。协调三块课程的关系和比例是优化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我院三年制电子电气类专业这三块的比例大约为25%∶30%∶45%。由于增加了专业实践课程,势必与理论教学的容量形成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专业理论课程可采用综合的办法。专业课程的开发是课程开发的重点,高职学生作为“职业人”的目标主要靠它来实现,因此应给予充分重视。
总之,课程开发应该做到:确保主干课程,加强重点课程,综合相近课程,删除过时课程,开设新技术课程,增加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新民.论高等职教的专业开发[J].职教论坛,2000,(6).
作者简介:
刘任庆(1965—),男,湖南邵阳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与电力电子技术研究。
关键词:高职;专业开发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对高职专业开发进行探讨和研究,是高职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院成立了《关于高职电子电气类专业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本文拟结合我院课题组的研究实践,谈谈对专业开发的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专业开发要宽窄并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针对性,毕业生能较快适应岗位。从这种意义上说,高职似乎只适合窄口径专业。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是按照“使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的能力”的要求设计实践和理论教学内容的,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很强,比较适合于窄口径专业开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原有的技术岗位不断分化复合,智力成分与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人们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多次岗位变换或职业迁移。高职学历教育应当而且必须为这些变换或迁移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宽口径专业覆盖的职业范围较广,如电气自动化专业,其职业方向可以是工作现场的电气运行、电气检测维护、技术服务,也可以是生产监督、质量保证、电气销售等。如果基础扎实,还可以向数控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方面扩展。总之,宽口径专业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多变性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开发宽口径专业。显然,适应性与针对性是矛盾的,仅顾及适应性会大大削弱高职教育特色,培养不出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宽口径专业,比较成功地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不以具体的岗位而以职业岗位群作为构建专业的基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求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覆盖整个岗位群,专业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几个主要岗位的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针对性。二是根据社会需求设立几个专门化方向。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以设置电子工艺、电子检测、电子设备维护与修理、电子设备管理、SMT工艺、电子产品营销等专门化方向。我院在实际的专业开发中采用了第二种做法,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窄口径专业针对性强,但适应性较差,为增强适应性,应拓宽基础,多设接口。所谓多设接口,就是在考虑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相关专业的接口知识。社会职业与职业岗位复杂多变,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愈快,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愈烈。因此,宽窄并举是高职专业开发的一个基本原则,而适应性与针对性则是包容在这个原则中的一个矛盾统一体,充分注重适应性,才能使高职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考虑针对性,才能办出高职特色。
专业开发要就近生发高职专业开发既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合理设置专业,又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充分节约教育成本,挖掘教育资源,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谓专业的就近生发,即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相近的新专业。如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发电子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硬件与外设、汽车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营销等专业。这样,既可以减少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又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师资,从而降低办学成本。
专业开发要求新求变高职教育要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在专业开发上必须求新求变。求新,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发现新的职业与岗位,并开发出有前景的新专业,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教育家的职业眼光,更要时刻跟踪市场。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是搞好专业开发的前提,只有深入社会特别是企业,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就业环境、行业范围的企业类型、一般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量及生产状况、企业对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等,才能为专业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开发的调研一般应有来自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调研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也可以是新技术应用部门和教育部门。求变,就是专业内涵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冠以不同的专业名称,专业内涵也可以不同,即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可以不同。
专业开发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专业开发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行业或地方的需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不能搞遍地开花。重点专业是学校的支柱与窗口,可保证教学的稳定性并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首先,在确定重点专业时,要求有比较稳定的生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热门专业不一定是重点专业,短线专业更不能作为重点专业。其次,要客观地分析学校的特点、优势、现实的专业条件及可能的投入,实事求是地确定几个重点专业,切忌贪大求多。高职教育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设置专业应有企业背景,重点专业更要依靠企业来办。高职院校主要为行业或地方经济培养人才,行业或地方所需的主体专业一般应成为学校的重点专业。高职院校应努力开辟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这是办好高职、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校企联办,依靠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技术指导力量、现场工作氛围,既可以解决学校办学资金短缺、实训条件不足等困难,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在实际职业环境中锻炼的机会,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互相了解、双向选择的机会,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技术力量进行产品开发与优化。如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专业与深圳市毅俊公司联合办学,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株洲汽车齿轮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效果甚佳。
专业开发要长短并存长短并存,即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并存。长线专业可保证教学的稳定性,确保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必须使具有一定知名度、师资力量较强、生源和人才需求形势较好的专业保持相对稳定。对于短线专业,则必须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决定哪些专业可以招生或多招生,哪些专业应缓招或少招生,这样可以减少盲目性,增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学校发展。
教学计划开发是专业开发的核心教学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文件,教学计划开发是专业开发的核心。高职教育在构建教学计划时,要把握好技术技能、理论与关键能力、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要做到目标明确,导向性强,要求具体,便于操作。在教学计划开发的过程中,我院的做法是:职业入手,能力主线,“两段三块”(即公共课教学与专门课教学两段,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块),课内课外,加强素质,注重创新,整体优化,适时调整。开发教学计划的步骤是:行业或企业调研→专业负责人撰写初稿→有关教研室教师讨论修改→修改稿1→系部专业委员会讨论修改→修改稿2→教师再讨论修改→专家审定(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和教师)→院学术委员会核准→定稿。
课程开发是专业开发的保证课程开发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是专业开发的保证。应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大胆进行课程开发,重建课程框架。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是开发高职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院开设了两类课程:一是综合能力素质课程,包括人文教育与普通文化基础课程;二是职业能力素质课程,包括职业岗位规范的技术技能与实训所必需的专业理论课程及新技术、新知识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我院打破了过去学科教育中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模式,建立了“两段三块”教学模式。协调三块课程的关系和比例是优化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我院三年制电子电气类专业这三块的比例大约为25%∶30%∶45%。由于增加了专业实践课程,势必与理论教学的容量形成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专业理论课程可采用综合的办法。专业课程的开发是课程开发的重点,高职学生作为“职业人”的目标主要靠它来实现,因此应给予充分重视。
总之,课程开发应该做到:确保主干课程,加强重点课程,综合相近课程,删除过时课程,开设新技术课程,增加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新民.论高等职教的专业开发[J].职教论坛,2000,(6).
作者简介:
刘任庆(1965—),男,湖南邵阳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与电力电子技术研究。